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3-9 故乡课件1 新人教版.ppt
14页故 乡谈谈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 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小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881—1936)生于浙江 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 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 《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自传》选自《朝花夕拾》选自《呐喊》选自《朝花夕拾》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作品介绍《故乡》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通过对故乡景色和人物前后变化的描写反映 了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者深切地感 触到故乡的衰败,并以此作为小说的情节基础 ,描写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民的悲 惨生活,表达了“我”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 ,反映了农村经济的日益破产,揭示了农 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抒发了热切向往新 生活的愿望结构分析第一段: 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 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
第二段: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第三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想,表达了 “我”对新生活的向往开头到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到结尾[567778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 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故事情节回故乡1-5自然段回乡时间:回乡原因:所见景象及心情:在故乡6-77自然段到家那天:过了三四天: 又过了九天:离故乡78段-结尾船上谈话 “我”的感受母子见面 回忆少年闰土 见到杨二嫂 见到了闰土 动身启程严寒的冬天卖屋、搬家萧索、悲凉开端发展与高潮结局人物分析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 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可恨、可鄙又可怜寄希望于未来,却又对前途感到渺茫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在三座大山压榨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串联全文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 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态度作者对其态度作者对其态度塑造其目的塑造其目的塑造其目的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 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 壮实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友谊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外貌语言 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 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 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外貌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变化的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 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 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 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 害景物描写第2、6段 ( )第12段( )第78、84、88段(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 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气氛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写作特色对照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和闰土的关系封建等级的鸿沟)杨二嫂前后生活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故乡情景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品味语句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 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 ,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 ,就会迎来新生活思考题:1、作者在《故乡》中描写了三个“故乡”你知道是 那几个吗?作者重点写了那一个?2、文中的“水生”“宏儿”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以下 几种理解你赞同哪一种?为什 么?A、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B、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C、愚味、落后、贫穷的轮回D、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