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 内能和热量 说课.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421141267
  • 上传时间:2022-08-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2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内能和热量 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根底上引入的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拟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开展科学的探究兴趣 ,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根底.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 ,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 ,由于教材知识比拟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 ,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概念 ,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是内能的转移.(4)了解热量概念 ,知道热量的单位 ,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 ,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感性知识为根底 ,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 ,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 ,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 ,但由于知识比拟抽象 ,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 ,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以感性知识为依托 ,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 ,开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 ,学生相比照拟好理解.根据学生实际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 ,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 ,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 ,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 ,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三、教法学法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 ,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四、过程设计1.新课引入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 ,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 ,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 ,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2.新课教学(1)内能回忆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那么的运动中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 ,作无规那么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 ,即分子动能.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假设被举高 ,具有重力势能 ,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 ,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 ,弹簧发生形变 ,具有弹性势能 ,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 ,即分子势能.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 ,液体有内能吗?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 ,内能不为零 ,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 ,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 ,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2)温度与内能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 ,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 ,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答复.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 ,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答复.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 ,内能越大.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 ,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 ,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 ,用瓶塞盖紧瓶口 ,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局部 ,你能看到什么现象?(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局部 ,你看到的现象与刚刚有何不同?(课堂气氛热烈 ,到达学习高潮)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 ,说明这局部空气具有内能 ,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 ,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无)关 ,可见 ,一般情况下 ,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 ,它的内能就越——(大/小)师:物体的温度到达0℃时 ,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答复.(3)热传递、热量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 ,温度升高 ,它的内能增加.(2)食品放入电冰箱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3)在太阳照射下 ,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 ,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局部 ,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开展区〞。

      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平〞开展到“潜在水平〞 ,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局部之间存在温度差时 ,就会发生热传递 ,热传递时 ,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 ,直至温度相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1)经火加热的铁锅 ,热得烫手.(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 ,暖乎乎的.(3)经加热的液体 ,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 ,温度逐渐升高.(再由物理走向生活 ,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 ,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 ,单位是J.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师生共同探究1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1 k水升高2℃ 吸收热量4.2×103×2J2kg水升高2℃ 吸收热量4.2×103×2×2Jmkg水升高(t—t) 吸收热量4.2×103 m×(t—t0)J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 ,温度从t0升高到t ,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同理 ,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 ,当温度从t0降低到t ,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 ,烧开一壶5 k的水 ,大约需要多少热量?分析与解答:略.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但凡学生能学懂的 ,教师不必做 ,由学生自己归纳)三、新课小结让学生表达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师总结 ,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 ,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应意见的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

      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四、布置作业略.五、板书设计(投影)六、教后反思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 ,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 ,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 ,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 ,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 ,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 ,化艰难为简易 ,类比机械能知识 ,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 ,要学生会学 ,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效劳的原那么 ,以“导〞引“学〞.变“教〞为“诱〞 ,变“学〞为“思〞 ,教师在导的过程中 ,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 ,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 ,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气氛.〞 / / /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