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北部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研究.docx
20页泛北部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研究 “互联互通”[1]是近年来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中的一个热词,其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合作机制、能力建设,产业合作,以及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本文重点讨论泛北部湾涉及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问题泛北部湾涉及中南半岛上的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岛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交通一体化,互联互通是交通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区域合作,交通先行本文拟就泛北部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研究现状、互联互通建设情况及今后合作等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与分析,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北部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 从构想到共识:泛北部湾交通互联互通研究述评泛北部湾互联互通,主要是中南半岛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东盟相关岛国的海空通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泛亚交通干线中的泛亚铁路和泛亚公路的东南亚通道,包括东南亚国家连接中国广西、云南陆路的路网,简称为“中国—东盟陆路通道”泛亚铁路”(Pan-Asian Railway)最初叫“跨亚铁路”(Trans-Asian Railway)[2],或者说广义的泛亚铁路,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策划建设的跨越亚州的铁路网,并列入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优先计划之一。
1967年,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下属运输和通信委员会作出决定,要在全亚洲经济与投资联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地区性经济与投资联合组织(东盟、亚太理事会、经济合作组织)的技术和资金的援助下,集中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物力和财力,实施这一计划[3],但受阻于政治、军事(越战)、经济和技术障碍,泛亚铁路发展困难从20世纪60年代后,泛亚铁路计划逐渐沉寂下来但学界对泛亚铁路的研究却没有止步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年中外学者、官方提出“亚洲大陆桥”、“泛亚铁路”(Pan-Asian Railway)、“中国—东盟通道”等中国—东盟陆路大通道互联互通的观点1990年10月,广西学者周中坚在《从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到未来亚洲大陆桥》[4]一文中,提出建设东起防城港、西至印度加尔各答港的跨北部湾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南防—南昆—滇缅—缅印”铁路的亚洲大陆桥构想这个观点对原来“泛亚铁路”的设想有了新的发展,描绘了中国—东盟陆路通道北部东西走廊的蓝图1991年,苏联国家计委综合运输问题研究所所长维阿尔谢诺夫等在《泛亚铁路干线——通向亚洲一体化之路》[5]一文中提出“泛亚铁路”干线框架是由几个相互衔接的区段组成的:土耳其—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干线;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铁路轮渡;爪哇岛上的干线(雅加达—班纽万吉)。
支线和衔接线有:曼谷—廊开—万象线、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线、摩苏尔—阿勒颇—大马士革线、摩苏尔—开塞利线、巴特那—加德满都线、河内—河口线、河内—凭祥线等1995年,东北师范大学叶宝明等在其论文《中国铁路发展与形成泛亚铁路干线网的战略构想》中,提出通过昆河、南凭铁路通道与越南铁路连接,进而与中南半岛东南亚国家的铁路形成一体,并提出新建铁路经云南下关至缅甸与密支那铁路相连,据此与孟加拉国的达卡、印度的加尔各答连接起来,形成贯通我国西南、东南亚及南亚各国的铁路网络在学界研究的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官方也加紧对泛亚铁路的研究和谋划1992年10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第一届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吴光范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了可将云南经老挝、泰国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铁路相连的构想,这一建议成为会议研讨和磋商的主题,得到各国的赞同[6]这一构想实际上是狭义的“泛亚铁路”的雏形和内核据中新社报道,泛亚铁路的构想,最初是由中国云南省提出来的1992年,云南省提出建设中国昆明至泰国曼谷的国际铁路建议,得到泰国的响应1993年,云南省铁路总公司出资勘察并编制中泰铁路境内段延伸线方案[7]。
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云南省对外铁路通道规划方案》(1993年)、《昆明—清迈国际铁路通道祥云至勐腊线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云南省南部对外国际通道景洪于清迈、廊开地区线路方案研究》(1993年)和《祥云至勐腊线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1993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马尼拉第二届部长会议形成决议,把云南—泰国铁路作为第一个推荐项目1994年4月,亚行河内第三届部长会议,第一次将云南—泰国铁路列为RWI项目RWI线为昆明—祥云—思茅—景洪—勐腊—琅勃拉邦—万象与廊开铁路相接,出境后另一方向为经南塔—会晒到清莱1994年9月,亚行清迈第四届部长会议,对云南—泰国铁路项目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经济分析据中国铁道部研究机构介绍,1994年底至1995年初,云南省有关部门与中国铁道部组成专家组,应泰国和老挝的邀请,对中泰铁路泰老境内段进行考察,并与两国交通部交换了意见,在总体规划上达成共识其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对此深感兴趣,并主张扩展为泛亚铁路为此,云南省有关方面与亚行和东南亚有关国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接触,就兴建一条连接昆明、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直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计划达成共识这项计划于1995年获东盟通过,并委托马来西亚具体协调有关泛亚铁路的准备工作。
1995年11月,亚行马尼拉第五届部长会议,进一步审议通过了次区域各国主要交通合作项目,确定了云南—泰国铁路为优先项目1995年12月,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在第五届东盟首脑会议上提出修建一条从新加坡经马、泰、柬、越、缅到中国昆明的“泛亚铁路”(Pan-Asian Railway)倡议这个倡议实际上只是“跨亚铁路”的一部分,或叫跨亚铁路“中国—东盟通道”因此,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泛亚铁路”该路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种设想,东线由昆明经河口往越南出境,中线经景洪往老挝出境,西线经瑞丽往缅甸出境该倡议得到了东盟首脑和中国政府的认同至此,中外官方和学者对泛亚铁路研究和谋划有了清晰思路1996年6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一次部长会议,我国作为核心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优先启动昆明至新加坡的铁路项目,并确定由马来西亚牵头组织铁路专家组对项目的可行性、资金和选线进行研究1996年12月,由马来西亚交通部长林良实主持、在吉隆坡召开了第一次泛亚铁路特别工作小组会议,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9国参加与会各方有都表示积极支持,就通道可行性研究及评估、论证等问题基本达成共识。
同年,云南省联合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完成了《中泰国际铁路通道线路方案研究汇报提纲》、《尚勇至廊开线准轨铁路方案研究》1997年,云南省和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完成了《昆明至勐腊线(玉溪接轨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泛亚铁路昆明至新加坡中国境内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云南国际铁路通道规划研究报告》、《新加坡至昆明(国内部分)大理至瑞丽段可行性研究报告》1998年9月30日至10月2日,亚行第八届部长会议在马尼拉举行提出将次区域合作的资金近期集中于“三纵两横”经济走廊的建设,其“三纵”与我国有关第一纵:昆明—曼德勒—仰光;第二纵:昆明—老挝—曼谷;第三纵:昆明—河内—海防第二阶段,2000~2002年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滇桂学者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国际陆路大通道的观点,内容比较全面、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代表性的论著及观点主要有:2000年3月至2001年10月,广西学者赵明龙等分别在《西部大开发广西怎么干》[8]、《建设中国—东盟陆路大通道东线构想》[9]和《千年等一回——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构想》[10]等论著中,首次明确提出在广西建设中国—东盟国际陆路大通道的构想这一国际大通道建设包括南宁至新加坡铁路(北线、中线、南线三个方案)、南宁至仰光高速公路(北线、中线和南线三个方案)。
2000年7~8月,云南省提出建设中国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战略构想,并作为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之后又推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云南连接东盟“集多种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于一体的综合运输传导体系”同年,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侯胜在《建设西南地区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11]一文中提出云南国家大通道公路建设上,应首先实施“中路突破”战略,在打通昆曼公路的线路选择上,应以勐腊—磨慈—南塔线建设为首选方案云南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车志敏也在《把云南建成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12]中提出云南省在构建国际大通道中,应做好“五个一”:一条铁路(即泛亚铁路)、一条公路(即昆明至曼谷的公路)、一个机场(即昆明国际机场迁建工程)、一条航道(即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一条陆水联运通道(即中缅陆水联运通道)这一阶段,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建设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和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完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据了解,仅2002年就完成了《云南国际铁路通道昆明至河口预可性研究报告》、《云南国际铁路玉溪南至磨憨线预可性研究报告》、《云南国际铁路大理至瑞丽补充预可性研究报告》、《云南国际铁路昆明至河口补充预可性研究报告》四项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受马来西亚交通部的委托,在相关各国提供的资料基础上,KL咨询公司于2000年11月汇总完成了昆明——新加坡铁路可行性研究最终报告,2001年10月,该报告在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上获得通过,并在同年第四次东盟非正式峰会上获准报告研究了昆明至新加坡6个线路方案,其中推荐方案为:新加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河口—昆明(泛亚铁路东线方案)第三阶段,2003~2011年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外学者进一步阐明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的紧迫性和具体思路等主要代表作及观点有:2002~2003年,广西与云南社科界连续两年携手合作研究,完成两项研究成果,即《滇桂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和《滇桂合作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这两项成果中,明确提出“共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打通连接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大通道”[13]等思路2004年,云南省和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完成了研究成果《新建铁路昆明至河口线玉溪至蒙自段可行性研究》2004年8月,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广西交通厅联合主办、广西崇左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东南亚陆路通道经济发展(崇左)论坛”上,来自中、越、老、泰、缅等国的专家及官员提出尽快开辟南宁—新加坡铁路、福州—广州—南宁—河内—万象—仰光公路等国际大通道东线,促进中南半岛国家与中国广西的陆路通道对接的建议。
[14]2004年9月,受广西区发改委的委托,广西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完成了《广西与东南亚交通合作研究》,该研究报告为广西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广西与东南亚国家交通合作的成果,报告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广西打造成中国—东盟交通枢纽,建成与中南半岛水陆空立体对接、四通八达的现代一体化交通网络2006年7月,云南省代省长秦光荣发表的《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刍议》论文中,就云南构建国际大通道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等作进一步阐述,提出云南建设国际大通道的总目标是: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沟通“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北京、成都至昆明(联系环渤海),二连浩特、重庆至昆明,上海、贵阳至昆明(联系长三角),广州、南宁至昆明(联系泛珠三角),以及昆明至越南、昆明至老挝至泰国、昆明至缅甸至印度洋、昆明经缅甸至南亚方向的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15]2007年1月27日,广西壮族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