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的判断2012.ppt
26页机器能思考吗?Ø什么是智能? 机器能思考吗?ØTuring, A.M.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59: 433-460Ø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Can machines think?Ø1)问题的初始形式“机器能否思考”有什么缺点?Ø2)作者是如何克服这些缺点的?(如何讨论think的有关内容?Ø 作者强调的是什么样的机器? 什么是图灵测试?具体形式如何?)Ø3) 作者考虑了哪些方面的反对意见?是如何反驳的?Ø ·神学的 ·数学的 ·意识的 ·各种disabilities ·创新论 Ø ·神经元的连续性 ·人类行为非形式化 等Ø4)作者为什么提到机器学习?他认为机器该如何学习?一、背景介绍 ——图灵生平Ø图灵是当之无愧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 24岁提出图灵机理论, 31岁参与COLOSSUS的研制,33岁设想仿真系统,35岁提出自动程序设计 概念,38岁设计“图灵测试”Ø他是第一个提出利用某种机器实现逻辑代码的执行,以模拟人类的各种 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科学家。
而这一点,成为了后人设计实用计算机的 思路来源,成为了当今各种计算机设备的理论基石当今计算机科学中再 常用不过的程序语言、代码存储和编译等基本概念,就是来自图灵的原始 构思Ø为了纪念图灵的伟大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ACM)设立了“图灵奖” 自从1966年设立以来,一直是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相当于计 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已经被先后授予给了47位计算机科学界的 杰出人物,其中包括关系数据库理论的开创者Edgar Codd、程序语言和算 法理论的知名科学家Dijkstra、UNIX操作系统的开创者Dennis Ritchie、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理论的奠基人以及苹果个人电脑基于鼠标的GUI界面(也 就是WINDOWS图形界面的最原始来源)的首创者Alan Kay、Fortran语 言的设计者John Backus、IBM-RISC体系结构的创立者John Cocke等大名 鼎鼎的计算机科学家Ø图灵的主要研究经历:Ø 1932年-1935年,量子力学、概率论和逻辑学Ø 1936年,可计算理论,并提出“图灵机”的构想Ø 1936年-193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研究,涉及逻辑学、代数和 数论等领域。
Ø 1938年-1949年,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程序理论和密码学方面的研究 同时在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并成为世界 上第一位把计算机实际用于数学研究的科学家Ø 1950年,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科学提供了 开创性的构思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理论Ø 1951年,从事生物的非线性理论研究 一、背景介绍 ——图灵生平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Can machines think?Ø什么是智能? Ø为什么这类问题难以讨论?或者说难有定论?ØMachinery为全称,是否每一种机器都要判断其是否能思考?ØIntelligence(think)的定义?二、问题难点Ø是否每一种机器都需要讨论?Ø如何解决?Ø有无通用的机器?工程意义上的机器“程序”(功能描 述)明确,并且在输入和内部状态 确定后,我们通常希望它们有唯一 确定的输出这类机器通常可用有 限状态机近似其功能数学上证明 了,存在通用的有限状态机,可通 过合适地编程实现任一有限状态机 的功能(文章第4、5部分,P162 P163) 数字计算机为代表有限状态的离散状态机器 (第163页倒数第一段):数字计算机的通用性。
二、问题难点Ø什么是思考(think)?Ø不存在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如何解决?Ø解决办法:找一个公认的具有智能的生物与机器比较 Ø成功之处:避开对思考作定义,而是给出判断是否在思考的评判标准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取代人参与模仿游戏,会有 什么结果,裁判的判断结果如何?图灵测试的具体形式(第165页倒数4段最后一句) 能否以作图描述图灵测试?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计算机所能实现的功能是可数的,但是智能所要面对的不确定环 境中各种可能情形很可能是不能“编号”的,因此,计算机无法实现 智能Ø人是不按规则办事的(例如:交通行为),而计算机指令(输入 输出映射规则)有限,因此,计算机无法实现人类的智能Ø为了对付不确定的环境,人类的行为通常表现出连续性、创新性 (有时候通过犯错创新)、随机性、多样性、不可预测性、目的性 (意识、控制自己行为)、自主性等特点,计算机等机器似乎无法 具备这些功能和特点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1、神学的:思考只是人的专利大象就不能思考 Ø 恐怕是因为大象的大脑(物质基础)不够发达。
Ø 需要为思考提供何种物质基础?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2、数学的:数字计算机所能实现的功能是可以编号的,存在无法编程的函数说明有的事情是机器无法完成的Ø 虽然有很多功能机器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它总能给出结果 这个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人也会犯错误一个没有学过 物理的人做物理题,他或者说自己不会,或者胡乱做,给出错 误的结果如果我们让一台机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不时答“ 我不会,太难了”,估计裁判也未必看出它不是人Ø 因此,就算数学家在“机器是否能思考”这个问题上意见不 一致,他们也不会反对用图灵测试作为标准 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3、神经元是连续的,运行结果必然和离散状态机器结果不同Ø 连续系统的输出很可能表现得随机Ø 离散状态机器输入和内部状态确定,输出也唯一确定Ø 如果引入相应的随机性,以一定的概率给出314.1-3.142之 间的数,那么裁判肯定无法判断出这是离散状态机器还是连续 机器给出的结果让人来算其实也没法精确,而且不同人之 间的差别甚至可能大于人和机器间的差别) Ø 随机性:生成伪随机信号的算法 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4、lady lovelace等:机器只能做人们知道该如何让它做的 事情,而不能做那些人们没有告诉它如何做的事情 。
Ø机器不能创新 Ø机器无法给人惊喜(surprise)Ø 思维习惯:前提一旦给定,结论就是确定的,其中只需要机械 推导,没有新意Ø 尽管结论确定,但若搜索空间足够大,则并非所有结论都是人 们能事先了解的因此,搜索得到一些结论可能带来惊喜Ø 用于未知函数自动拟合的程序(如神经网络),编程者事先也 不知道待拟合程序是什么,也不能预计程序未来的输出程序实 现了自身调整(self-programming) 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5、机器也许能通过伪随机算法或学习来自编程或甚至作曲,但是它们未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Ø 如果在模仿游戏中,机器的回答得和人一样好,我们尽管不 知道它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也应该认为 它有相当的智能 Ø 图灵也同意意识也许有神秘之处,但是这和图灵测试是否能 作为“机器能否思考”无关 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6、机器不会犯错误Ø 要看是功能错误还是结论错误功能:输出与我们设计的不 一样;结论:赋予输出以意思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7、机器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Ø 反馈:机器行为表现出目的性——稳定某变量Ø 神经网络:机器行为表现出目的性——拟合给定数据Ø ……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8、机器行为不具多样性Ø 可能与内存等有关系Ø ……三、对各种反驳意见的讨论 ——你是否同意图灵测试作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标准?Ø9、人类行为是非形式化的——不是按规则办事的Ø人们可以给出红绿灯下怎么走的规则,但是无法给出绿灯刚亮,走了一半忽 然坏了,变成红灯的时候该怎么走…对机器是要给出这样的规则的没有规则的 时候机器可能会不知所措而人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情况下没有规则也能 行动所以人不能描述为机器 Ø 中项不周延(undistributed middle): Ø 有些大学生不求上进(大前提) ,张明是个大学生(小前提) ,所以, 他也是不求上进的(结论) Ø 如果人是按规则办事的,那么人就是机器(小前提) 不存在一个能让 人严格遵守的行为规则(大前提)所以人不是机器(结论) Ø “rules of conduct”和“laws of behavior”自然法则,所有自然物 体都要遵循 。
Ø 不能因为人类行为复杂而简单认为不存在简单、有限的自然法则四、实现智能的潜在模型 ——1、三种观点Ø 临界状态模型Ø 人脑大部分为亚临界状态subcritical ,小部分为超临界状态 supercritical ,因而小刺激能引发联想Ø 需要建立supercritical的数学模型,可模拟自然界的原型Ø 突变模型:固定结构产生不可预测、创新性的结果Ø 洋葱模型——层次模型Ø 人类行为逐步实现机械化也许最后全部机械化(形式化),也许最后剩下的、不能形式化的就是智能的本质机器证明、下棋等)Ø 学习模型——如条件反射等(提出了机器学习的概念)Ø 小孩有大脑和条件反射的机制,就可以自己学习被火烫避开火Ø 机器如果具有同样的条件反射结构,那么也一样能学习四、实现智能的潜在模型 ——1、三种观点. 临界与突变模型Ø 临界状态模型Ø 突变模型:固定结构产生不可预测、创新性的结果如何引入突变、 临界模型? Ø 可模拟自然界的原型Ø 突变理论 ; (苏联)阿诺尔德著 ; 陈军译 1992.10 Ø 突变理论及其应用 ; 凌复华著 1988.12 Ø 突变理论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 用 ; 赵松年,于允贤编著 1987.6 四、实现智能的潜在模型 ——1、三种观点. 洋葱模型与分层依据Ø 洋葱模型——层次模型Ø 洋葱模型中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四、实现智能的潜在模型 ——2、实现的原型Ø如何建立具有学习能力、能产生突变、分层次的模型Ø一种原型——儿童成人过程Ø为简化实现,可将成人思维(mind)的形成分为三部分:Ø1)思维的初始状态(出生时)Ø2)受到的教育Ø3)受到的除教育外的其他影响(经验,experience等)四、实现智能的潜在模型 ——2、实现的原型Ø成人思维(mind)的形成分为三部分:Ø1)思维的初始状态(出生时)Ø2)受到的教育Ø3)受到的除教育外的其他影响(经验,experience等)Ø思考Ø为使得模型能受教育和经验等的影响,部分程序是否应具有“柔 性”——可调整?Ø程序能否不包括“刚性”部分?Ø上述三部分哪些适合“刚性”实现,哪些适合“柔性”实现?四、实现智能的潜在模型 ——3、实现的框架Ø成人思维(mind)的形成分为三部分:Ø1)思维的初始状态(出生时)Ø2)受到的教育Ø3)受到的除教育外的其他影响(经验,experience等)Ø系统实现的框架Ø程序的固定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