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汴梁的版画刊印及其贡献.doc
15页北宋汴梁的版画刊印及其贡献[摘要]汴梁是北宋的绘画中心,同时也是北宋 的刻书中心,汴梁绘画和汴梁雕版印刷事业的兴盛共 同促进汴梁版画的繁荣在汴梁,版画的雕印技术被 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佛经版画的刊印也较前代有很大 的提高,版画作为书籍插图被成功运用,木版年画也 因此得以发明无论在题材开拓上,还是在应用形式 的创新上汴梁版画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关键词]汴梁版画刊印贡献[分类号]G256我国的雕版印刷肇端于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 就首先用来雕印版画公元868年刊印的《金刚经》 是被学术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其卷首的《祗 树给孤独图》就是一幅刀法纯熟、刻画精美的版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版画史和雕版印刷的历史 一样悠久版画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日趋成 熟,尤其是北宋汴梁的版画在版画史上更是具有承前 启后之功,它为南宋版画的全面繁荣以及明代版画的 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汴梁是北宋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北宋的绘画中 心北宋统治阶级奉行“文德致治”的右文国策,在 统一的过程中,就大力搜集名画,罗致画工,集于汴 梁在这种大背景下,汴梁的绘画事业日益繁荣昌盛 汴梁也是北宋一代最先兴起且影响最大的刻书中心。
整个北宋期间,汴梁的雕印事业从未间断,许多书籍 在这里第一次被雕印并成为定本广为流传以国子监 为代表的汴梁官刻,无论是其雕印方法,还是其书籍 制度都成为后代刻书之典范汴梁民间刻书也是相当 兴盛,它和汴梁官刻一起促进了汴梁刻书事业的全面 繁荣汴梁绘画和雕印事业的兴盛共同促进了汴梁版 画事业的繁荣在北宋汴梁,版画作为插图第一次被 运用到书籍中,版画镂染技术也在这里产生更重要 的是版画艺术在汴梁从神圣的殿堂走进了普通百姓的 生活,版画的题材因此得以拓展,木版年画于是被发 明可以说在我国版画发展史上,北宋汴梁版画做出 了前所未有的贡献1北宋汴梁佛教版画的刊印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隋唐时盛行入宋后,宋 太祖很重视佛教到了宋太宗不仅认识到佛教“有裨 政治”,还施行了儒、释、道“三教归一”的宗教政策 仁宗皇帝也推崇佛教,并身体力行亲自参与佛教版画 的创作,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载,宋太宗之 女献穆公主病目失明,仁宗为祈佛护佑,绘龙树菩萨 像,命待诏传模镂版印施以帝王之尊,为版画绘制 画稿,宋仁宗堪称第一人皇家的提倡和示范,当然 对佛教版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宋朝也是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不仅刻书地 域遍布全国,而且官刻、私刻、坊刻三大刻书系统得 以形成并日趋兴盛,寺院刊施佛典,更是蔚然成风。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寺院、僧侣到信众, 汇聚成一支巨大的佛教经图刊印队伍在这样的大环 境中,佛典刊印更加重视插图,也更强调艺术上的审 美价值更何况佛教版画上承唐、五代的深厚积蓄, 下借当时版刻艺苑大发展的东风,自然会呈现出更上 一层楼的新局面在两宋异彩纷呈的版画园地中,佛 教版画仍处于独占鳌头的地位上,无论刊印的数量、 质量,皆为其他题材版画所不及,正是历史发展和现 实社会需要的必然北宋统治阶级大兴佛教,反映在 雕版印刷事业上,就是佛教经典的刻印也达到了空前 繁荣的地步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就命令朝臣高 品张从信前往益州,监雕汉文《大藏经》,共雕印版 13万余片,凡5 048卷,480函这就是我国雕版印 刷史上有名的《开宝藏》《开宝藏》书板雕好后运回 东京,藏于汴梁太平兴国寺译经院西侧新建的印经院 内《开宝藏》先后在汴梁前后印刷了 140年之久,不 断流向天下寺舍《大藏经》在汴梁印刷的同时又补入 了新译的经典据肖东发先生统计,汴梁续刻入藏的 佛经共173帙,1580余卷可见北宋汴梁是我国雕版 印刷史上的重要篇章,以汴梁印经院为首的佛经刊印 在佛教的传播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宿白先生 就曾指出:北宋是我国雕版印刷急剧发展的时代都 城汴梁国子监、印经院等官府刊印书籍盛极一时”目前《开宝藏》在全世界仅发现十余卷,且多残 缺不全,从现存的《开宝藏》尚不能断言其中是否有 佛经版画然而据考证,距《开宝藏》雕印仅60年, 刊于辽兴宗至道初年(1031年)《契丹藏》是在《开宝 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编定而成的而《契丹藏》 的卷首多有精致的佛画,以此推测《开宝藏》中也会 有一些佛画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的《御制 秘藏诠》中就有4幅版画,据专家考证《御制秘藏诠》 的经文系印自《开宝藏》的旧版,而插图是大观二年 以前新雕,很大可能性是重印《御制秘藏诠》时补入 的这样看来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的《御制秘藏 诠》应为北宋末年汴梁所刻这些版画插图以大面积 的山水为背景,在不甚显著的地方安排人物,其内容 多为僧侣的生活场景《御制秘藏诠》中的四副插图线 条清晰,构图完善,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这无疑 表明北宋汴梁版画刊印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北宋佛教全面中兴,而作为北宋 都城的汴梁则成了北宋佛教的中心李之檀谈到宋代 版画时就曾指出:“由於开宝年间宋太祖刻印大藏经的 影响,刻印佛经的风气盛行,宫廷、官署、寺院、坊 间均有刊刻,因而为佛经刻印扉画或插图的比重大大 增加。
据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问,汴梁的寺院已达到 691座,可以说是遍布城内外,“汴京诸寺多藏有佛籍 和佛画雕版”同时北宋汴梁也是世界佛教的中心高 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僧人纷纷来到汴梁,或传教, 或献经,或译经,或求经,进一步丰富了汴梁的佛教 文化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日本僧人裔然与其徒弟 五、六人一行浮海来到东京汴梁,宋太宗在崇政殿亲 自召见了他们,授予裔然“法济大师”的尊号,并赐 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而太平兴国寺就是北宋译经 院和印经院的所在地奇然求印本《大藏经》,太宗也 慨然应允,赐《大藏经》一部、新译佛经286卷及旃 檀释迦象、十八罗汉像等物1954年日本京都清凉寺 发现了北宋雍熙元年的版画《弥勒菩萨像》、《文殊菩 萨像》、《普贤菩萨像》、《灵山变相图》、《金刚般若波 罗密经》扉画等,据考证这些版画就是当年裔然带回 日本的,其中很有可能就有汴梁的版画《参天台五台 山记》卷六还记载了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成寻在 汴梁太平兴国寺,借五百罗汉像、达摩大师像、六祖 惠能禅师像的雕版自行印制版画的事情佛教的兴盛使得汴梁对佛经、佛像的需求,比其 他地方都强烈仅靠寺院刊印佛像仍不能满足社会需 要,于是民间坊肆也开始雕印佛像,《东京梦华录》中 就有“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辅席人家牌额,时节即 印施佛像等”、“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
耍闹处 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 的记载2北宋卞梁书籍版画的刊印随着汴梁雕版印刷技术的提高及广泛应用,大量 刊印书籍的同时,与雕版印刷术密不可分的版画艺术 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北宋初年,中央政府在刻印图书 时,为了使图书更加生动形象,就开始雕印一些版画 作为插图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记载,淳化 三年(992年)五月,太宗命医官编纂《太平圣惠方》一 百卷,并令镂版,以印本颁行天下该书卷九九《针 经》、卷一百《明堂》皆有人形版画,北宋刊书附录插 图,此书可能为最早在刊刻地方志、礼仪和教育等 方面的书籍时,也雕刻了大量的版画作为插图景德 四年(1007年),皇帝下诏把四方郡县所上图经,刊修 校定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并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颁行这批方志共有100余种,是政府对图经最大 规模的一次刻印另外据文献记载,大中祥符三年 (1010年),崇文院摹印《祭器图》,并下礼部颁发诸路 天禧元年(1018年),“二月辛巳,上作《三惑论》、《三 惑歌并注》,仍绘画刻板摹本以赐辅臣”仁宗赵祯做皇帝时才十岁,于是太后就命学士李 淑、杨伟检讨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一百件事迹, 编成《三朝训鉴》,目的是用来教导十岁登基的仁宗皇 帝。
皇?初元,上敕待诏高克明等图画三朝盛德之事, 人物才及寸余,宫殿、山川、銮舆、仪卫咸备焉命 学士李淑等编次序赞之,凡一百事,为十卷,名《三 朝训鉴图》图成,复令传模镂版印染,颁赐大臣及近 上宗室后来到宋哲宗登基时(1085年),又将此图摹 印,作为哲宗幼年启蒙之用,并分赐近臣这部书既 有文字故事,又有表现故事内容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图中又以红蓝饰色,看起来就更加生动逼真,感 染力极强这无疑为后来的彩色套印带来了启发高 克明,绛州人,其父祖皆是知名画家高克明在仁宗 时为翰林待诏,以画艺供奉内廷内府刻本三十卷的 《卤簿图》也是其所画,所绘内容是郊事仪仗,极为 精妙,后镂板于禁中另外,汴梁天圣年间刻的《齐 民要术》、嘉韦占七年刻的《本草图经》、崇宁二年刻 的《营造法式》、政和六年刻的《经史政类备急本草》、 宣和间刻的《宣和博古图》等书籍中均有高水平的插 图北宋汴梁内府还刊刻过一些法帖宋朝的皇帝普 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有的甚至是艺术天才宋太宗就喜欢留意字书,曾派使者购募历代帝王名臣墨迹淳化中,尝出内府及士大夫家所藏汉晋以下古帖, 集为十卷,刻石於秘阁,世传为《阁帖》是也……元 祜问,徐王府又取阁本刻于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淳 化阁帖》,它为后人临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淳化阁 帖》到徽宗时,枣板已滥,宋徽宗命蔡京重刻并命名 为《大观帖》,摹勒之精胜过《淳化》,为历代书家所 推许书帖讲究神韵,它的雕镂更需要高超的技艺3北宋汴梁民间版画的刊印在官府版画的影响下,汴梁民间版画刊印也如火 如荼汴梁民间不仅刊印佛像出售,同时还雕印人物 画像出卖苏轼的《司马温公行状》记载,司马光死 后,“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 焉四方皆遣人购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汴梁坊 肆刻印司马光的画像出售,有人竟因此而发财,可见 社会需求量之大,从中也可以看出图画镂版在当时的 汴梁民间也很流行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相国 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潘楼东十字大 街“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 类,至晓即散”可以想见,在这些售卖的图画中,其 中有一部分就是雕版印刷的汴梁民间不仅刊印供人们欣赏的版画,还把雕版 印刷技术运用到年画的制作上,于是发明了木版年画 北宋汴梁过年时,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祈求人寿年 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枫窗小牍》中 就曾记载:“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头 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
所以每近春节,汴 梁城的民间画家就纷纷创作年画售卖而手绘年画的 速度毕竟有限,仅靠手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 是伴随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木版门神画 也就在汴梁应运而生熙宁五年(1072年),神宗皇帝 还曾将吴道子画的钟埴图镂版印刷分赠大臣据沈括 《补笔谈》记载:“熙宁五年,上令画榻镌版,印赐两 府辅臣各二本,是岁除夕,遣人内供奉官梁楷,就东 西两府给赐”这大约是木版年画刊印的最早文献记录 到了北宋中后期,汴梁民间雕版印刷也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各样雕印年画在汴梁市场上比 比皆是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 井皆印卖门神、钟尴、桃板、桃符等及财门钝驴、回 头鹿马、天行帖子”,“朱雀门外,州桥之西,谓之果 子行,纸画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绝”自此汴梁木版年 画迅速普及并逐步取代了手绘门神这些文献记录正 好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王家纸马”店的描绘 相佐证,充分证明了北宋汴梁就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源 头,无疑也是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头4北宋汴梁版画的贡献唐五代的版画多为佛画,以说法图和经变故事为 主要内容,佛像和僧众活动多为版画的主体北宋早 期,佛画仍是汴梁版画的主要题材,但其内容与雕印 技艺都较前代有所提高,裔然带回日本的佛画就能说 明这一点。
当时的翰林待诏高文进等著名画家都参与 佛画底本的绘制,可见佛画影响的广泛和深远汴梁 繁华喧嚣的大都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