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二步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
22页第二步 专 题 突 破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模块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线索一 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含义:周王将宗族、姻亲、先代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的封国制度 (3)影响 ①通过分封制,周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主要特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庭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 1.一个“核心”:王权 2.两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 3.三个“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2015·广东潮州二模)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 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 种文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C,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四合院的居住规则尊重长辈,与小农经济的封闭特点无关,故A项错误;长辈居住于正房,晚辈居住东西厢房,与家庭和谐无关,故B项错误;正房北房南向光线充足,比较温暖,房间较大,活动范围广,台基较高,不容易遭受水淹,好的房子给长辈居住,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长尊幼卑,而非男尊女卑,故D项错误2.(2015·安徽淮北高三二模)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 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A,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 士、庶民 而 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 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宗法制与分封制 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 不是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分封制 在奴隶社会前期起到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展疆域等作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瓦解,并不能说分封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和县 令 (4)四个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线索二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的创新:汉代设置内外朝机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中书省 (2)地方制度的变革: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两个结果: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重大举措: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化繁为简——数字化记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 双重影响——封建社会初期的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的消极影响三大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实力遭到削弱;皇权加强,相权遭到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封建政府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1.(2015·山东威海高考模拟)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特点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 ④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特点。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故①正确;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及至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②正确;为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不断加强监察和控制,设立刺史、通判等,故③正确;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开始于隋唐科举制,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2.(2015·太原高三模拟)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B,解析: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只能反映明朝中后期的情况,而不能反映清朝情况,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内阁 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朝的“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从明到清的决策制度发生变化,因此决策制 度僵化的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 化并达到顶峰,但在材料中并未强调皇权的加强,而是强调内阁首辅和内阁对皇权的约束,故D项错误。
1.察举制 (1)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线索三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3.科举制 (1)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采取八股取士 (2)作用 ①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主要说明宋代( ) 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 B.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 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 D.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B,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制度宋朝仍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至上为中心,故A项错误;从“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可知台谏制度可以监督制约皇帝和宰相,体现了权力制衡,故B项正确;台谏制度只是对相权的监督,而不是分割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不存在权力分立,故D项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