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无家别》诗词赏析.docx
7页杜甫《无家别》诗词赏析 无家别 唐代:杜甫 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孤独荒芜,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由于邺城兵败,我回来查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值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久伤痛我常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掩埋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侍侯,*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解释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缘由,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凄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凉,野兽猖獗出没 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照旧在所不辞 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辞的人 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全部,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两酸嘶:是说*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表达人”不是,而是诗中的仆人公这个仆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单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辞,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旧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伤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观察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芜,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状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固然并不孤独:“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孤独了一起头就用“孤独”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仆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照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缘由,也点明白“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剧烈地表现了仆人公的哀痛心情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沉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识别,寻来寻去,绕了很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衬托出仆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顾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似乎责备“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觉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很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感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构造上自成一段,写仆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仆人公怀着悲伤的感情又开头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盼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终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全部,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难过!“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其次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异!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仆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
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哀思的事最终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参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掩埋,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受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仆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仆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楚,构造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亡、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他如“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由于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假如不是事前逃走,就必定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仆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诗用第一人称,让仆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命,好简单回到家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观察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观察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由于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受,对统治者的*、腐朽,进展了有力的鞭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