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与法治学科增强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策略研究.docx
11页道德与法治学科增强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王文婷摘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国家认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任课教师要积极发挥教材功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浸润学生的心灵,进而将这种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提升对国家制度和文化的主动认知,深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学策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对国家的归属感具体表现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国家制度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以及对自身国民身份的主动认可,这些都是激发小学生对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
如何将国家认同有效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把爱国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一、积极发挥教材功能,推进国家认同教育教材具有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功能纵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至六年级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的教育,教材也较好地呈现了国家认同的相关内容,这必将成为培养少年儿童浓浓家国情怀的有力载体任课教师应紧扣教材,发挥教材多种功能,推进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教育一)国家认同教育在教材中的分布(详见表1)(二)了解教材编写内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吸收了有活力的民间文化、流行文化,呈现了我国文明成果的经典文化教材涉猎广泛,既系统地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又全面地反映了儿童生活的多重性、动态性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带领学生学习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信心,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三)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定位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采用分散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例,明确小学生享有的权利及需要履行的义务二、借助课程外部资源,培植国家认同情感《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鉴于此,作为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要深入领会课标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抓住教育契机,渗透家国情怀2020年春,全国人民共克时艰,众志成城,全民抗疫疫情无情人有情,我校道德与法治教师以战“疫”为主题,创新开发并组织实施一系列线上学习课程,如“疫情之下,我们来谈谈生命”“疫情之下,构建积极心态”“抗击疫情,最美的你”“‘有限与‘无限的突破”“‘鸿毛与‘泰山的选择”“生命的重量”“不一样的清明节”“大国担当”等教师把音频、视频等材料通过网络推送给学生,学生再一次见证了“迎难而上,遇险无畏”的中国精神。
四面八方的医疗队驰援湖北、最好的医疗资源涌向武汉、十天建成火神山、十二天建成雷神山……通过生动鲜活、丰富翔实的案例,学生感受到中国人的大局觀、超强的生存智慧以及家国情怀值得一提的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国与外国对待疫情的态度时,学生纷纷将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享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在鲜明的对比中,学生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还引用了媒体人对中国的评价——“这场灾难恰恰证明了中国超凡的动员力和凝聚力世界上大概不会有哪个国家能够在一场疫情面前这样组织起来,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此不惜代价……中国体制之有力和中国举措之有效世所罕见,令人敬佩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国多点爆发,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在一次次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我为中国加油!中国太棒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是学生们在腾讯课堂议论区的留言,也是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二)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国家认同感人们对国家认同是建立在共同物质基础上的,如血缘、语言、文化、宗教,同时也基于共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
历史教育是深化学生祖国认同的重要途径,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1.在节日与仪式中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时节,我们可组织学生观看黄陵祭祖仪式的电视转播,引导学生在对祖先、籍贯的历史追忆中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国庆节是以“国家”为共同体的节日,是亿万中国人期待的时刻,是个人向国家共同体回归的时刻天安门楼前的每一次典礼,都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都记录着共和国的辉煌,展现着中国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倡议学生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直播,让学生领略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风貌,直观地感受中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体会军队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强有力的保证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营造出来的庄重与严肃的氛围,能培植学生对国旗的敬畏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舞其积极向上和奋斗进取2.在歌曲演唱中强化国家认同《大中国》是一首校园民谣曲风的歌曲,唱出了祖国河山的多姿多彩,表现了中国人共有的民族自尊与自豪。
这首歌洋溢着对祖国炽热的情感,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是促使学生国家认同感形成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歌唱这一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把 “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兄弟姐妹”,反映出我国各民族的亲密团结,表达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爱我中华”的共同心声在执教“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播放这首歌曲,也可以在临近课末组织学生齐唱,以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此外,把《长城长》《中国话》《走进新时代》《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等歌颂祖国的歌曲融入课堂,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对学生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3.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强化国家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在执教“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时,执教者可以从汉字的起源、传说、演变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猜一猜古汉字对应哪些现在通用的规范汉字”“猜一猜这12个甲骨文象形文字分别对应十二生肖中的哪些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感知汉字的独特魅力,知道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及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体会到每个汉字都熔铸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感;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王羲之、颜真卿等的作品,感知汉字特有的意境和情趣。
不仅如此,执教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探究汉字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体悟汉字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这样,学生在领略汉字魅力的同时,更加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情感认同是伴随着国家认同认知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将对国家的认同上升为意志的内部动力和催化剂只有在情感上对国家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倾向,国家认同才会更加深刻在执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情境: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丝绸之路上行进,汉朝的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教师出示图片略)这名阿拉伯商人名叫大卫,经过了180天的艰苦跋涉之后,他和随从沿着丝绸之路到达了长安他们从没见过如此繁华的城市:众多的人口,高大的建筑,宽阔的街道,林立的店铺……看得他们目瞪口呆很快,他们带来的货物就销售一空之后,他们需要着手采购返回时要带的货物如果你是大卫,你要从长安采购哪些货物带回阿拉伯呢?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水稻、铁器、茶叶、丝绸、养蚕技术、造纸技术、冶铁技术、凿井技术、灌溉技术等都是大卫想要带回国的这一教学环节,唤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他们打破了时空的距离,深刻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寻求多种教学途径,践行国家认同理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也认为:“国家认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各种训练,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践行国家认同理念一)举办主题班会,唱响爱国旋律爱国主义是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主题,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教师可以舉办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稚嫩的歌声深情而热烈,一曲祖国的赞歌从学生的心窝里飞出主题班会上,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尽情抒发对伟大祖国美好的祝福,如童声小组演唱《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唱出了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个人诗歌朗诵《我的祖国》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的日子,我在班级中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班会,汇聚了学生与祖国紧紧相依的眷眷之心,点燃了学生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澎湃之情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传递抗“疫”力量国家是个人存在的依附,国家为个人成长发展提供了健康和谐的环境。
对国家而言,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每个人必须树立的信念2020年的寒假,不寻常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肆虐华夏大地,全国人民共同掀起了防疫的“阻击战”我在班级群上发动学生参加“童心战疫,助力武汉”综合实践活动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有的学生拿出画笔,画出了抗击在疫情第一线医护人员的高大形象,表达对心中大英雄的敬仰;有的创作儿歌,希望能亲手种下“口罩树”,把口罩送给负重前行的医疗队;有的用动听的歌声讴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念;有的以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分享新型冠状肺炎的症状及防护注意事项;有的用悠扬的琴声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积极传递抗“疫”力量,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三)开发特色选修课程,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是一种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强大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