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文摘(二)(精品).doc
12页太极拳理论摘抄毛泽东主席在1960年指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周恩来总理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太极拳是一种极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可以防身自卫,陶冶情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给人们带来情趣和幸福,延年益寿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 武术分为内家拳及外家拳两大类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则以养气、通络为主,属于气功中的行功所以为了养病,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体内的正常循环,以练太极拳最为适宜 各取所需 随心所欲,随屈就伸舒展大方,延年益寿 太极人之必修!修心,修德,修身!* 太极拳对姿势的要求很高,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要是姿势都不对,那又何来养生呢?练习时,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如果动作不够连贯,那么养生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学太极拳的目的,就是将太极拳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琐事中能做到无处不太极 * 打太极拳的几种忎觉:一是手心有热胀麻忎,二是丹田有旋转和翻动之忎,三是动作猶在水中、稀泥中之忎,四是身心有十分舒适轻灵之忎,五是有内听返视之忎,对外物外声渾然不觉,对自身血流如虫嗚之节律,双目返体内四肢百骸,很静很净中似乎连小草拔节,蚂蚁爬行的声音也听得到。
* 练习太极拳不会让人有疲劳、困乏的感觉,更不会让人大汗淋漓只会让人有一种精神百倍,神采奕奕的感觉这个就是中医所讲的少火生气的道理了它是通过太极拳盘架方法的运动,使身体产生少火的状态而达到令身体不断地增强真气的作用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术,更不是“舞术”“健身操”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是内功拳是内外兼修、健身为基、修心为法、练身为用的武术 天下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或不发劲的拳太极柔乃是以方法为化、刚用为打,刚柔相济方入太极,打人仍是太极拳的本质l 《太极下乘武事解》“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这就是说:太极拳无论是锻炼还是应用,都必须有“坚刚”也就是“劲”的;但这“劲”对于外面又要“不施”,也就是不能作用于人,这种状况就是“柔软”当然,这是指“沾粘连随”的“柔软” 太极拳“沾粘连随”的特性是“舍己从人缓应急随”“不丢不顶”任何主动的力量与速度显然都是对“不丢不顶”的“破坏”和“帮倒忙”。
王宗岳太极拳论才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古拳谱关于“沾粘连随”不能有劲点的拳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67岁的太极拳师苏雨洪认为:“太极拳是正宗的文化传承,它是悟真务本的体验,最终是修心,不是做太极操、不是表演正因为心有主使,平时,他常以低调示人 无论形意拳还是太极拳,拳就是功,功就是拳有些门派会有些串来的内功功法,有辅助作用,但最原始的那个内功,其实就是拳大约练出来的也不说,孙禄堂先生说了,如今多数人练不到人家那个境界,也没办法检验,所以也不信最起码我明白的,这个拳打到一定程度身体里头就变化了,其实就是内功修养 *关于太极拳的养生原理: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凡事全身不关门,各个脏腑关键就不关外皮肤,凡事有不够贯通的地方,到一定程度,轻了感冒、肚子不舒服重到一定程度,胃病,在胃部不够疏通的地方,达到一定程度,不管它良性亦或是恶性,不够疏通的地方就产生疾病,在什么地方就叫什么病如果在胃部产生了叫胃病,在心脏产生了叫心脏病,在肾脏产生叫肾脏病不管哪一种病,都是影响了循环系统正常化我们练太极拳,从站桩开始,先以丹田为核心,这个气要渗透全体,外通肌肤、内通脏腑,无论是我们想象到的地方,还是没有想象到的地方,它都要渗透,那么经过这样气的渗透,不够贯通的地方就会自然贯通,从这个基本概念上来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用这个方法能够贯通全身,就是治病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境界和哲学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从太极拳里会悟到了许多东西,会很受益的所以,年轻人、企业家,都应该修炼太极拳,除了赚钱以外,还能够悟到许多从其他方面难以学到的东西,何乐而不为 就太极拳,用不用力..这件事,个人微见:就习练而言;每个阶段,要求不同,最终追求用意不用力,是一步一步过渡的,不是未走先跑,未跑先飞!就技击而言;个人交手经验:可有力而不用,不能要用时而无力!Ps:太极拳不尚力..是掤劲,动作走螺旋也!* 太极的能打,多是内劲,打上去不死就残,太危险而太极拳的独特功能,就是养生保健治病,这个力量,你练外家拳,是差得远等你太极水平高了,就明白有些东西,比能打有价值百倍 太极拳一迈步到地儿,胯就得松开,才得灵动之妙◆* 打形意拳有个重要的关窍是塌腰,打太极拳有个重要的关窍是松胯腰坐不住,这拳就没了根,容易发飘,而且重心不稳胯不会松的,越打就越紧,且膝盖吃力重腰与胯太重要了,得时时刻刻体会它们的重要作用形意拳打得出去还得收得回来,没有腰就很难办太极拳一迈步到地儿胯就得松开,才得灵动之妙 * 陈伯祥大师说起势:无极生太极,起势非常重要,习练太极拳要先进入一个无极的状态。
如何进入呢?双眼平视前方,百会穴的前顶和后顶各管丹田和后裆;双手自然垂直,双肩向前微合含胸,两腿微屈,尾闾微微向上翻起;两脚掌外侧虚而内侧实,涌泉虚而五趾实调身调心调息,气沉丹田,进入无极的状态 * 李雅轩是一代宗师,他讲大松大软,符合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论述大松大软是功夫积累到较高水平达到的一种状态,不是谁想做就做到的太极拳是由松入柔,由柔入刚只有松了,经脉、筋骨才能得以改易,气血、劲路才得以通畅只有这些条件具备了,才能谈得上内劲如果只从肌肉力量上考虑松紧,谬矣◆◆* 太极拳练习到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李雅轩 **********************************************************l 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l 生活有太极,健康乐无极 从太极拳的开合虚实、呼吸自然来考察,就可以证明太极拳是采用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术的。
开合虚实与阴阳学说有关联,开合虚实由内动来支配,因此与经络学说有关联,腹式呼吸则与导引吐纳之术有关联太极天天练,生活乐无边行云流水,气定神闲,舍己从人,不顶不丢妙可老师阐述: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太极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纵放屈伸人莫知 诸靠缠绕我皆依 不识此中理 难将武艺论高低能引进落空 能四两拨千斤 不能引进落空 不能四两拨千斤能知己知彼 能引进落空 不能知己知彼 不能引进落空能敷盖对吞 能知己知彼 不能敷盖对吞 不能知己知彼能腰脊驱动 能节节贯通 不能腰脊驱动 不能节节贯通能顺势加速度 能应手即仆 不能顺势加速度 不能应手即仆能守中定 能八面支撑 不能守中定 不能八面支持能彼此呼吸成一体 能牵动往来得自然 不能彼此呼吸成一体 不能牵动往来得自然 **************************************************杨氏太极拳论 杨氏太极拳手法,其拳论词简意奥、蕴蓄不尽历世传抄辗转,异文时见,亟须校勘,并详加注释兹汇诸家注释,不敢言集其大成盖取精粹,去不当,问附己见,容或有得,其功皆在前贤,若存舛误,其咎则在愚也。
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通常称为“拳经”“拳论”“拳诀”等其理论经典可归纳为五个部分:一是杨澄甫先师的重要论述;二是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三是杨氏家传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实际有四十篇);四是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五是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论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集注:气之鼓荡,为自然之深呼吸,不可间断气之行走,一呼而沉丹田,一吸而贴脊背开合鼓荡,活泼变化,身动气随,载沉载浮,忽隐忽现心神专一,不可散乱;神聚则内敛,而不外起心神散乱,气必散乱,而不可收拾矣凝神敛志则心神能专一,是为沉得稳的表现 开卷至此,可总结为:“体松,气固,神凝”,此即杨班侯所示于后学者也 澄甫先师重要论述 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然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节节贯串”由全身放松所致陈微明说:“运用之时,又能节节贯串,非不相顾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首尾俱应,夫然后可渭之轻灵矣譬如以千斤之铁棍,非不重也,然有巨力者可持之而起,以百斤之铁链,虽分为若干节,而仍是贯串,练太极拳亦犹此意耳此与太极拳创造过程仿生学传说有关,所谓玄武之象,圆——方耳 摘自《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太极拳论》‧山右 王宗岳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维一贯尔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