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冀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观察土壤》教案_新版.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凯和****啦
  • 文档编号:244792067
  • 上传时间:2022-01-2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7.7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 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和课上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埋垃圾的活动使学生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和理解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初步意识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 动手能力也不强,老师要适当引导在学习本课之前, 学生或多或少对土壤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有的学生生活在农村, 见过家人在土壤里种庄稼, 家在城市里的孩子也看过家长在花盆里栽过花草,老师可以以此导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机的构建学习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 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2. 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3. 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2. 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3. 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三、科学知识目标: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难点: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评价任务1. 通过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2. 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及其形成教学准备放大镜,小铲子,干土、湿土,塑料杯子,水槽,过滤筛,硬纸板碟,纱布,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 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 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2. 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3.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土壤1. 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可能谈到: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等2. 室外观察、采集土壤提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带铁锹、小铲、小桶等分小组到生物园观察、采集土壤3. 室内探究思考: 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学生可能谈到:用手捏,如果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提问: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 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注意提醒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4. 学生分组观察,汇报结果5. 小结:含砂多的土壤叫砂质土, 含粘土多的土壤叫粘质土, 含砂和粘土差不多的叫壤土三、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1. 选用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将砂和粘土分开你有什么方法?2. 学生交流、讨论3. 教师演示:把土壤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用小木棒将其搅拌, 放在一边静置沉降, 过一会儿再来观察,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土壤沉降后, 烧杯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漂在水面的是什么?沉淀下来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分层?用小木棒取出上层的土,用手感觉一下, 有什么特点?)4. 总结: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砂,上层是很细的粘土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大的砂和很细的粘土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它由多种成分组成,水、空气、砂、粘土等都是土壤重要的组成成分四、埋垃圾1. 实验操作:将一些生活垃圾埋在土壤里,三周以后观察有什么变化2. 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认识腐殖质:动植物的残体腐烂后形成腐殖质,也是土壤的一种成分4. 讨论:(1)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2)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怎样处理不腐烂垃圾?5. 学生通过讨论, 发现垃圾的益处和害处, 并且从小学会保护周围环境、处理垃圾的能力。

      教学反思1. 需要提示的是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2. 教学时,教师在提出“土壤里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到的东西了, 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推测和想象 这样就达到了启发学生深层感知土壤目的, 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探究目的更加明确探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观察, 而是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 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