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七年级生物前三章思维导图.doc
13页第一章 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进化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人、猿分界的标志 环境发生变化 树栖生活转到草地 现代人类森林古猿 进化 继续生活在森林 现代类人猿3 人、猿的区别:运动方式;制造工具的能力;脑发育程度4 直立行走,前肢解放;使用、制造工具,且制造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学会使用火;劳动中大脑发达,产生语言.第二节 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人的生殖主要靠生殖系统完成)(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内生殖器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内生殖器 子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最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球形,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在输卵管中),胚泡在子宫内膜 种植下来(什么叫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怀孕后8周左右,呈现出人的形态,胚胎发育成胎儿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40周).胎儿胚胎胚泡受精卵精子 融合 细胞分裂 分裂、分化子宫内膜卵细胞 在输卵管 输卵管 子宫内膜 (2)营养: 胚胎发育初期 所需营养物质由卵细胞的卵黄提供生活在子宫羊水里的胎儿发育所需要的 营养 通过 胎盘和脐带 从 母体 获得二氧化碳等废物二氧化碳等废物 胎盘是物质交换的器官 营养物质和氧气营养物质和氧气( 胎儿 胎盘 母体 )1- ---- 子宫内膜2------ 卵巢3------ 卵细胞4------ 受精卵5------ 输卵管6------ 子宫7------ 阴道4补充:(1)胎儿在母体内就已开始工作的系统是:循环系统. (2)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
(3)因病摘除子宫的女性,将表现出:无正常月经,无妊娠能力;正常排卵;第二性征不消退 (4)输卵管结扎的女性,将表现出:月经正常,有妊娠能力;正常排卵;第二性征不消退5试管婴儿技术(1)“试管婴儿"并不是在试管中长大的婴儿.(2)该技术需要从卵巢内取出卵细胞,在实验室经精子注入卵细胞(有性生殖),完成受精(体外受精),形成早期胚胎后移植入子宫,在子宫内完成发育(体内发育)3)适用范围:1)输卵管堵塞阻碍受精的女性 2)因单精子数量少或精子活动能力弱而需在体外用单精子注射完成受精的男性第三节 青春期 1.青春期身体发育: 神经系统(脑) 功能特点 心脏 结构、功能完善化 肺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但并不是性器官才开始发育)性发育 (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 (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2)有了强烈的 独立意识增强(3)遇到挫折有依赖性,渴望家长老师关怀 (4) 性意识萌动3、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3)心理卫生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很师长密切交流 在进入青春期前性器官的发育十分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进入青春期后开始迅速发育,质量明显增加女孩的发育时间要比男孩早一些,大约早两年但在进入青春期前,男女性别早已形成)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有机物(含有能量)蛋白质 能源物质 脂肪糖类无机物(不含能量)维生素 (不含能量)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水2、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营养物质 主要作用 营养物质 主要作用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参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糖类 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主要能源物质)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脂肪 作为备用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存 无机盐 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3、无机盐的作用: (构成人体组织重要原料)无机盐的种类缺乏时的症状含钙的无机盐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4、维生素的作用:(不能提供能量,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物质,需求量小,作用不可替代)种类功能缺乏时的症状食物来源维生素A维持人的正常视觉夜盲症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牛肉、肾、谷类种皮、豆类维生素C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坏血病抵抗力下降水果、蔬菜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肝脏、鸡蛋、鱼肝油5。
探究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1克食物释放的能量=4.2 焦×水的毫升数×(加热后水温—加热前水温)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6—27)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2、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3、消化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4、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可直接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 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脂肪、蛋白质、淀粉 5、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 咽: 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消化道 胃: 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小肠: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肛门:粪便由此排出(在消化道中具有消化能力的器官有:口腔、胃、小肠)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的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内胃腺: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的消化腺(含一种消化酶的消化液:唾液、胃液;含多种消化酶的消化液:肠液、胰液;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胆汁)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胆汁、胰液、肠液最终流到小肠中,在小肠中完成消化。
6、各消化液所在场所:唾液:由唾液腺分泌,进入口腔 胃液:由胃腺分泌,进入胃肠液:肠腺分泌,进入小肠 胰液:由胰分泌,进入小肠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流入小肠(十二指肠)(在小肠中的消化液有:胆汁、肠液、胰液)7、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初始消化部位最终消化部位参与的消化液最终产物淀粉口腔小肠唾液、肠液、胰液葡萄糖蛋白质胃小肠胃液、肠液、胰液氨基酸脂肪小肠小肠胆汁、肠液、胰液甘油和脂肪酸8、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唾液淀粉酶 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氨基酸 胆汁(肝脏) 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9、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 和 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有利于消化的特点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小肠内有有多种消化液 ,其中有多种消化酶 (有利于食物消化)有利于吸收的特点 2)长,5—6米, (有充分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 3)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 4)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