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作用-以钱钟书《围城》为例.docx
7页浅议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作用以钱钟书《围城》为例 邹林芳 叶继奋摘 要:以钱钟书《围城》为例,从文学语篇的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强调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作用,从而将隐喻从词汇和句子的研究领域扩大到语篇领域,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Keys:隐喻 文学语篇 《围城》一、引言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Lakoff)和哲学家约翰逊(Johnson)(1980)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从而掀起了语言学界对“隐喻”讨论的热潮在书中,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了隐喻概念系统(The Systematicity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和概念结构理论(Theorie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他们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同时还举例介绍了三种隐喻的类型,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隐喻已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
二、隐喻在传统修辞学看来,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词典中对隐喻的解释为:“隐喻,又称暗喻,一种修辞手段,将两者进行隐藏的比较,表达方法为A是B而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隐喻作出了新的理解,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即以熟知的具体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里的知识结构来彰显未知的抽象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里的知识结构始源域的部分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赵艳芳(2000)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中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提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作用的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一过程不是具体的形象之间的映射,而是将认知域的具有抽象结构的意象图式用于构筑目标域的概念简单地说,隐喻就是映射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它的表达方法可以为由A及B三、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从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之前对隐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词汇和句子层面,少有文学语篇层面的其实,文学语篇本身就是由诸多的词汇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形成的,这些词汇和句子中的隐喻归根结底是为了说明整个语篇的发生和发展。
如果仅仅着眼于零散的词汇和句子的研究,而忽略了整个语篇的研究,那将是舍本逐末的从语篇的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将会扩大隐喻研究的视野诚如魏在江(2006)所言:“从语篇的层面去研究隐喻,不但可以揭示隐喻的功能,而且可以阐释语篇信息的发展、语篇组织机制和语篇的衔接、连贯性,从而也能进一步丰富语篇研究的内容,扩大语篇研究的范围四、隐喻在《围城》中的语篇建构作用《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篇目钱先生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深刻地描绘了爱情、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真理特别是其中隐喻的运用让语言变得极富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人们在阅读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快乐,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思索通过对该小说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隐喻在文学语篇中强大的建构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学语篇所要表达的思想一)揭示语篇主旨的隐喻隐喻往往是将日常生活中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在概念系统中实现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而在许多文学语篇中,有一个隐喻往往是贯穿语篇始末的,作者选定这个隐喻作为整个语篇的主题,从而成为整个语篇的脉络和线索廖美珍(1992)指出了中心隐喻的强大作用,她认为文学语篇中“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而这个中心隐喻为整个语篇的发展起到了支撑和框架作用。
这一点在小说《围城》中有深刻的体现:(1)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2)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3)他们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那个破门倒是个好象征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4)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在这几个例子中,“笼子”“城堡”“进口”和“围城”四个词构成的是同一个始源域,而这个始源域则映射的是婚姻、职业、人生等一系列让人患得患失的目标域可以说,在小说《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面对他和孙柔嘉最后的婚姻以及自己在三闾大学的工作,继而领悟到整个人生也是如此,都是紧紧围绕中心隐喻而展开的二)刻画人物形象的隐喻在小说《围城》中,钱钟书可谓是妙语连珠,尤其是在描写人物时,更是细致入微,描写地十分深刻、形象,其中用到的隐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5)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
6)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和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7)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8)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例(5)描写的是一个孩子,作者为了说明孩子的眼睛隔得远,竟然运用了恋人之间的体验,就像相隔两地的恋人之间害了相思病一般,给人幽默感,真可谓想象丰富,将隐喻发挥得淋漓尽致例(6)描写的是女明星的歌声,但是这歌声是尖锐的、浑浊的,通过人的听觉,这歌声让人全身都产生了反应,以至于空气似乎被分得七零八落例(7)描写的是鲍小姐因为穿着暴露,而引来的一些笑话,无论是“熟食铺子”还是“局部的真理”都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都是通过认知方式实现的例(8)描写的是苏小姐吝啬的爱情,爱情是容易过时的,就像时髦的衣服一样,时间久了衣服就过时了,爱情也是如此。
从这些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性,这对整个文学语篇的组成和内容的完善都有很大的帮助,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幽默和智慧所在三)写景的隐喻(9)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10)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在《围城》中,描写景物的句子不多,但是从仅有的几处中可以看到,处处都是经典例(9)出现在小说的开篇处,描写的是海面上的夜景,太阳陶醉于夜的静美,把夜紧紧拥抱住,使夜分不出身来,所以太阳才不依不饶地出现,甚至在夕阳褪去后的夜色中还是带着太阳的红色这是多么奇妙的隐喻,将太阳和夜想象成了一对恋人例(10)将下雨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细腻,下细雨的时候是“丝”,要是下得更密些,就像是水面上长了“毛”作者将始源域“丝”“线”“毛”映射到目标域“雨”,运用人的认知感受,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四)写物的隐喻(11)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
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盖起来12)这船,倚仗人的技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例(11)写的是方鸿渐那张假文凭的巨大功用,将“假文凭”这个始源域映射到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可以遮羞包耻,将这一张纸的功用写得新奇而引人发笑,但是又让人陷入思考,这是作者的深刻之处,也是隐喻发挥的功能例(12)写的是具有多重含义的船,其中的思想也是非常深刻、值得探究的五、结语从隐喻的角度来研究《围城》,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还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丰富的想象,这些都为小说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隐喻在小说中的运用,让整个文学语篇的语言更加形象可感,幽默风趣可见,隐喻对文学语篇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从隐喻角度研究文学语篇也将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Reference:[1]Lakoff,C&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3]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5).[4]魏在江.隐喻与文学语篇的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5]廖美珍.英语比喻的语篇黏合作用[J].现代外语,1992,(2).[6]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邹林芳 叶继奋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21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