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农民报告-对近些年来河北秦皇岛市农民收入基本状况的评析_12030.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4471815
  • 上传时间:2017-12-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农民报告-对近些年来河北秦皇岛市农民收入基本状况的评析2004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1 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拟从分析秦皇岛市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阶段性特征、存在的差距等,探索制约我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而探讨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和措施 秦皇岛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003 年上半年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影响,我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外出就业务工收入大幅减少但我市农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辟就业门路,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努力使"非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下半年全国宏观经济形势快速好转和近期农产品价格大幅提高,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据对全市农村 490 户农户 1668 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890.8(2891)元,比上年增加 149.1 元,增长 5.4%。

      一、不同历史时期农民收入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也和全国、全省形势一样,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到 2003 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2891 元,比 1978 年的137 元,增加 2754 元,增长 20 倍,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全市农民总体基本达到了小康,但距离全面小康的要求尚有距离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有: ——1979 年至 1988 年为低水平的快速增长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妥善解决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大幅度提高,九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137 元,增加到 1988 年的 702 元,增加 565 元,年均增长 17.8% ——1989 年至 1993 年为平稳增长阶段 连续几年的农业丰收,使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涌现了大量的农民万元户、专业户等,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加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中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减少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

      四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988 年的 702 元增加到 1993 年的 890 元,增加 188 元,年均增长6.1% ——1994 年至 1999 年为突破性增长阶段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价格进一步放开走向市场化这期间政府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制定了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格,并在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和推进非农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同时由于加大了小康建设的考核力度,使我市农民收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在 1994 年、1996 年和 1999 年分别突破了人均收入 1000元、2000 元和 3000 元的关口,六年上了三个台阶这六年间农民收入由 1993年的 952 元猛增到 1999 年的 3045 元,增长 3.2 倍,年均增长 21.4%,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绝对水平增加最快的时期,全市农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000 年以后农民收入下滑并进入滞涨阶段,2003 年出现恢复增长趋势,但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 农村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买方市场已基本形成,农产品价格在经过多次提高后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1998 年以后,受国际市场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加剧、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下滑的趋势有所加剧,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愈加突出,2000 年农民收入下降到 2563 元,比 1999 年减少 482 元,下降 15.8%,2001 年以后农民收入也是增长缓慢,200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741.6 元,比上年增加 84.9 元,增长 3.2%,2003 年达到 2891 元,增长 5.4%,是 1998 年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要想保持农民收入的稳步快速增长的局面还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二十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变动情况见下表和曲线图 1978——2003 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览表 二、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有关城市对比情况 1、全国及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2003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622 元,增幅为 5.9%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2853 元,比上年增加 168 元,增长 6.3%,增速加快 3.2 个百分点,是 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2891 元,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269 元和 38 元 2、和全省各市对比我市处于中游水平(见下表)我市各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远远落后于和我们条件差不多的廊坊市及唐山市从全省 136 个县(市)排名看,我市昌黎县 2002 年仅比 2001 年提前一位排在第 36 位,抚宁县提前了 3 位排到 60 位,卢龙县还是排在 62 位,青龙县反而后退了一位仅比张家口市沽源县强一点,排在第 135 位 3、与沿海十五个开放城市比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很大(见下表) 2003 年沿海开放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及位次 绝对数(元) 位次 增幅% 位次 --------------------------------- 全国 2622 5.9 威海 4402 8 6.2 9 烟台 4120 11 7.7 6 青岛 4530 6 8.4 4 上海 6658 1 7.2 7 天津 5861 4 10.3 1 大连 4513 7 9.0 2 连云港 3139 13 5.0 13 南通 4393 10 6.3 8 宁波 6221 2 7.9 5 温州 5548 5 9.0 2 福州 4402 8 5.0 13 广州 6130 3 5.1 12 湛江 3688 12 3.8 15 北海 2587 15 5.4 10 秦皇岛 2891 14 5.4 10 --------------------------------- 三、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地区差别:在我市各县区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我们市还有青龙县尚属于贫困县,这是制约我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各县区情况见下表: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低,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长期以来,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投资的倾斜度,千方百计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2002 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741.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334 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 4438 元,拉大到 4592 元2003 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2891 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8032 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 4592 元 5141农民收入只及城市居民的37.4%,而且农民收入的支配具有二重性,既要考虑到生活更要考虑到生产,农民收入中要有 38%作为来年的生产性投入,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到的住房、医疗等多种政策性福利和保障的因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可能会更大 3、农民内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低收入组农户农民收入与高收入组农户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将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按由低到高排序分组后可以看出,2003 年我市农民最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 736.9 元,比 2002 年的 757.2 元,还减少了 20.3 元,最高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为 6471.9 元,比 2002 年的6182.0 元,增加了 289.9 元,2003 年最高是最低的 8.8 倍,比 2002 年提高了0.6 个百分点,可以说是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2003 年最低收入户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7.7%,但其收入在全部纯收入总额中只占到 4.5%,比人口比重低 13.2个百分点;最高收入户人口的收入在全部收入总额中却占到 45.4%,比人口所占比重高 25.1 个百分点因此,如何解决我市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困难问题,是目前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农民增收的动因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以上农民增收的几个阶段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种植业的增长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真的动因主要体现在: 一、党的农村政策效应作用巨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二十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加强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如全面落实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建立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推动农业多种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以及对农村小康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并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二、各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 价格是调节生产和收入的重要杠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制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市农民收入出现两个阶段性的飞跃看,无不与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有关最为突出的是 1983 年由于我市的大宗产品如干鲜果品、鲜菜和 1994 年的各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我市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 1994 年更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3 年和 1994 年价格指数情况见下表: 1983 年和 1994 年集贸市场农副产品成交价格指数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第一次有了生产自主权和择业自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便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市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其中,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是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从我市不同从业类型农户收入差异可以看出,2002 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收入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人均纯收入相差 2034.6 元,劳务输出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