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单元第19讲.docx
19页第19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直接原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社会环境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国民党1927年开始训政,中国社会言论空前自由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1)积极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极权制度5.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2)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3)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4)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2.提出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内容(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评价(1)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2)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图示明史 孙中山三民主义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答案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2.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答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决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
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故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不是完全彻底的抛弃,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取其精华而用3.新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产物答案 新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从倡导者的阶级性质、革命目标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者有着本质区别,但是新三民主义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等4.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目标一致答案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都提出反帝反封建,这属于当时共同的目标,但是新三民主义最终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5.“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倾向社会主义答案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不是倾向社会主义考点一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概念解读]——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概念1.民主与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2.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获取材料信息]——陈独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材料 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要求:依据材料概括指出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
技巧点拨 高考所有题型都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首先要看材料的出处,通过材料出处可以大致了解其命题考点范围;其次要先快速通读材料,了解大意,然后划分层次,逐句归纳 [运用材料说明问题]——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认识材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为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要求:根据材料说明作者区别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并非全盘否定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
认知深化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1)积极作用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性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考点二 “走俄国人的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概念解读]——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获取材料信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材料一 从1903年1月赵必振首次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段落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为止,翻译《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文字大约有14种,其中可以肯定是依据日文译的有8种,有可能是依据日文译的有3种,占全部中译本的79%,这为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到1921年间先后东渡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如陈望道、李达等,基本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了,并很快成为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摘编自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要求:分析材料,指出留日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