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doc
7页1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 严密观察 84 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及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结果 治愈 51 例;中残 13 例;重残 9 例;自动出院 8 例;死亡 3 例结论 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观察 护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老年人发生颅脑损伤必然增多而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当发生颅脑损伤后往往合并损伤多,伤情危重,变化迅速复杂,因此在护理上也有别于成人和儿童要求护士掌握病情动态变化,及时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现将我院 2007 年 1~12 月收治的 84 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 年 1~12 月收治 84 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2者,男 56 例,女 28 例,男女之比为 2∶1,年龄 60~90 岁,平均70.2 岁,其中 60~70 岁 49 例,71~80 岁 27 例,81 岁以上 8 例。
1.2 损伤类型 脑挫伤合并硬膜下血肿 31 例,脑内血肿合并颅骨骨折 4 例,多发脑内血肿 5 例,脑内血肿 10 例,硬膜下血肿 10 例,硬膜外血肿 6 例,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10 例,原发性脑干损伤 4 例,弥漫性轴索损伤 4 例1.3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3 例;非手术治疗(采用脱水、激素、止血、抗菌药物、神经营养等治疗)51 例1.4 结果和预后 治愈 51 例,中残 13 例,重残 9 例,自动出院8 例,死亡 3 例2 临床观察与护理2.1 严密细致地观察意识及瞳孔变化 意识变化是颅脑损伤的观察重点,在护理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同时注意有无原发昏迷史,中间清醒期及昏迷时间的长短,运用 GCS 评分来判断患者意识的好转或恶化,其中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患3者是否有脑疝形成的关键之一,正常瞳孔为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若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由灵敏转为迟钝甚至消失,对侧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恶化,提示有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形成若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中枢性高热,去大脑强直,伴生命体征紊乱,提示有脑干受损。
由于老年人具有生理性脑萎缩,60 岁以上脑重减轻 10%~17%[1] ,而且,老年人脑萎缩后颅内代偿容积增大,早期血肿形成脑受压的症状不明显因此要严密、动态监测病情,15~30 min 观察记录一次,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处理同时要求护士在临床护理中要灵活观察,为患者做治疗和护理时随时观察,为同病房他床做治疗和护理时顺便观察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由于老年人脑血管脆性较强,遭受暴力打击后容易致伤,损伤出血难以自行停止,因此较易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则短时间内病情突然恶化而形成脑疝临床上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注意 BP、P 、 T、R 的变化,BP 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脉压大,呼吸深而慢,脉搏洪大缓慢,提示有颅内压增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性期发热很常见,观察的重点是寻找发热的原因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头枕冰袋、酒精擦浴等,感染性高热时,根据药敏使用抗生素,同时进行物理降温2.3 颅内压的监测 动态监测颅内压和意识、瞳孔变化,可早期4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弥漫性脑水肿因此在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搏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监测颅内压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正常成人颅内压为 70~200 mm H2O,超过 200 mm H2O即为颅内压增高若术后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或病情加重,需及时进行 CT 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4 呼吸道护理 老年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再加上重型颅脑损伤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致使患者缺氧窒息,从而加重脑水肿及颅内高压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是老年颅脑损伤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持续吸氧 2~3 L/min,使血氧饱和度大于 95%,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2)加强翻身拍背,拍背时手呈空心状,运用手腕的力量自下而上有节奏地叩背,以促进痰液的松动,每 2 h 1 次,每次叩背后患者置舒适体位 (3 )NS 10 ml+氨溴索 30 mg 雾化吸入 2 次/d每次雾化吸入后即拍背,并及时吸痰,吸痰时应避免因深部吸痰引发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鼓励清醒患者咳嗽,自行排痰 (4)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按时按量使用,控制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5)保持病房的安静,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禁止有呼吸道感染者进出2.5 加强对原发病的监护,减轻叠加效应 在对老年重型颅脑损5伤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控制输液速度,除脱水药物外,其他补液应维持在 30 滴/min 左右,以减轻心脏负担,并合理调整搭配输入的液体和药物高龄患者由于动脉硬化,血液黏度增加,使用降压药时应注意效果,血压不应降至正常范围,而是在伤前基础血压的范围内下降 20~30 mm Hg,以保证脑供氧充足对于伤前有糖尿病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我们应了解其血糖控制情况及用药情况脑外伤后血糖升高是应激反应的结果,血糖升高与脑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血糖,并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另外老年人胸部呼吸活动度减低,肺活量减少,易缺氧,这样更加重了脑缺氧和脑水肿,因此应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同时监测血氧饱和情况,并且予持续吸氧 2~3 L/min,应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证吸氧有效2.6 应激性溃疡的观察与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在应用激素治疗时,要常规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应及早进食,恶心呕吐频繁者可予胃复安 10 mg,肌注 q 8 h 以缓解症状,对昏迷不能由口进食者可鼻饲流质,注意补充营养,如牛奶、豆浆、鸡蛋、米汤加巧克力、蔬菜汁等,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及康复能力,减少消耗衰竭,亦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
每次鼻饲前均应抽吸胃液,观察颜色,若疑有消化道出血应抽取胃液做隐血试验及 pH值测定,并观察大便颜色,注意 BP、P 的变化及尿量的变化62.7 肾功能监测与护理 老年患者大多都有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使肾单位数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下降甘露醇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可在肾小管沉淀形成高渗性肾,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而导致急性肾衰竭而甘露醇又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因此,在护理上应严密观察尿量、颜色,详细记录 24 h 尿量,定时复查肾功能2.8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以及长期卧床,应加强基础护理 (1)给患者翻身、拍背,每 2 h一次,对受压部位定时按摩,睡气垫床,给予翻身枕头,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防止褥疮的发生 (2)对于留置尿导管的患者,予膀胱冲洗每日 2 次,会阴部护理每日 2 次,每天更换引流袋,引流袋应低于耻骨联合,以防逆行感染,并夹闭导尿管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功能 (3)另外,对于禁食和鼻饲患者应每日口腔护理 2 次,以保持口腔清洁,消除异味,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情况,有无真菌感染,为治疗提供依据 (4)其他: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并发深静脉血栓,清醒者鼓励床上适当活动,昏迷者被动活动。
输液时注意滴速,合理安排输液,防心衰发生并定时抽血了解内环境情况2.9 康复期的护理 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后,易引起偏瘫和失语,应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生命体征稳定后 24~48 h 即可进行肢体功7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语言训练可从单音节开始过渡为词、句的训练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对于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要求护士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重视原发病,严密观察病情,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其致残率及病死率参考文献】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实用神经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445-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