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乌江古镇淇滩春秋.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47642529
  • 上传时间:2023-12-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乌江古镇淇滩的历史溯源张体珍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仙人在这里下棋,把淇盘放在沙滩上,这些怪石便是他们留下的一个个棋子淇滩,其实应该叫“奇滩”,在淇滩的两岸,星罗棋布摆放着形状各异的石头,如一件件艺术品,令人称奇不已也有人说,有仙人骑马从这里飞过乌江,至今石马尚存,淇滩就是“骑滩”远古部落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河流如人体内的血脉,纵横密布古往今来,河流对于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古代巴比伦人在“两河流域”立国;古埃及是在尼罗河下游强盛起来的;恒河、印度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乌江,则是贵州的母亲河2008年11月30日,随着乌江彭水电站贵州库区文物保护工程验收会在筑结束,文物保护工程的一系列成果,见证了乌江数千年的文化变迁,大量出土文物是乌江数千年开发史的重要实物佐证在沿河境内16处地下文物点计有化石点、居址、窑址、墓葬等不同类型,年代涵盖奥陶纪、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宋明等不同时段,而以商周和汉代遗存为主,全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乌江中下游地区人群活动、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勾勒出数千年来乌江流域的文化生态及其变迁。

      在出土的众多遗址中,在淇滩境内及其附近出土的新石器及商、周时代遗址达七处之多主要有:淇滩沙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制石器120多件,磨制石器2件,陶片28片和少量动物骨骼黑獭李家坪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骨器、石器、石饰品、陶片,刃部磨光的石斧、通体透亮的石饰、夹砂红褐陶尖底器、圈足器黑獭木甲岭遗址:清理房址1座、灰坑13个、墓葬1座、沟2条,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铁器及钱币等黑獭乡黑獭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青铜器(铜铃1件)、罐、小杯、高柄豆、三足器等黑獭神坝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巴蜀印章1枚,以及陶器和石器若干黑獭大河嘴遗址:出土的遗迹有房址、窑址、灰坑、墓葬、房柱洞、墓葬从出土的遗物看,它们都属于新石器和商周时期这表明,从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在乌江流域的沿河境内,人类居住已经相当繁荣且都属于聚落在从新石器至商周,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有许多事情还得需要多人才能完成,聚落的生存方式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除了大量的石器外,还有陶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识,同时,也是文明向前迈进的象征在淇滩沙沱发现的新时器遗址,是至今沿河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距今至少有5千年了。

      不管他们是从何地迁来的,也不管他们后来的命运又是这样,他们曾经就是这里的主人由于遗址是在淇滩的沙沱发现的,就暂且称他们为“沙沱人”吧当然,最后的命名还得由专家来定夺淇滩小河口出土的石斧沙沱人处于没有压迫和奴役,没有固定的分工和阶级分化的社会他们的首领由全体成员选举产生,首领们肩负着全族存亡的重任,组织全体成员守猎和下地劳动、下水抓鱼老人主要制造工具,妇女们上山采摘野果,孩子们一会儿三五成群地玩着游戏,更多的时间则是帮着大人干活沙沱人住着十分简陋的房子,在人们居做的附近,圈养着俘获来的野生幼小动物,有狗、有猪、有羊、有牛、有猫,还有鸡、有鸭、有鹅……它们是早期的家畜那堆燃着的火经久不息,人们在火上烤着东西,一个个陶罐摆放在火边一只只猎物被锋利的石刀剖开,除去里面的内脏,然后放在火上烤熟吃饭了,年轻的让老人和小孩子们先吃,男人们牙齿不错,专心地肯着骨头,有的拿着石斧砸破坚硬的骨头,美美地吸着里面的骨髓硬一点的铜骨也是有用的,妇女们把它们用来磨成骨锥和骨针,在休息的时候,用兽皮缝起了衣服沙沱人生活在乌江边,他们的水性极好,能划着木筏子过江,这就是早期的船他们会烧制陶器,用来盛物当然,主要的生产工具还是石器。

      石器和陶器一旦破了、坏了,就成了垃圾被丢在江边,几千年后被人们发堀出来,成了珍贵的文物他们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生存,吃饱肚子他们没有文字,只能用手或结绳的办法记做简单的数字出土的骨锥和骨针时间一年年过去,沙沱人在生老病死中不断地更替,人口增多了,于是并有了分家,到另一个地方住下来,重新组织成员,但依然保持着联系以淇滩为中心,人们沿着乌江的上下迁移发展,向现在的和平镇、黑獭等地安家,有的也迁到了洪渡,他们或沿着乌江,或沿着乌江的支流不继断地迁徙着,于是,我们并在和平镇和黑獭等地看到了稍晚一些的古人类遗址当沙沱人发展到白泥河与乌江的汇合处,另一支原始部落人迁徙来到了乌江,他们就是文化较为先进的巴人部落四千多年前,巴人从湖北的清江直上,经过酉水,不断向西迁徙,在酉阳境内,其中有一支巴人发现了白泥河,于是乘着船顺着白泥河找到了乌江这支由江汉平原迁来的巴人来到这里时,沙沱人并没以武力抵挡陌生人的造访,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了这支人,双方和睦相处逐渐互相影响和融合2006年4月至6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黑獭乡神坝渡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枚巴蜀符号印,此类符号印在贵州地区还是首次发现该印为扁平桥形钮,铜质,印面圆形。

      直径3.9、厚0.4、通高1.2厘米鼻钮两侧平整印面有阴文圆形边栏一圈,栏内铸有一组巴蜀符号,由上至下可分为三个部分:顶部图像为左右对称的两个半圆形图案,两图案并列略向外撇,起笔与边栏相接;中部也由三个部分组成,左边图像似是水田中发育出土的两株嫩芽,中间为一只展翅高飞的鸟,右边图像酷似一只头部高昂、展翅欲飞的凤乌;底部则为一倒立变体的菱行“S”无论从形制还是印面上所铸的符号来看,该符号印与在四川地区出土的巴蜀符号印都很类似;从出土的地点来看,该遗址位于贵州省沿河自治县黑獭乡境内的乌江二级台地上,其地理位置也十分接近;再从伴出的遗物来看,也有许多巴蜀文化典型的器物,这是巴人与沙沱人融为一体的见证神坝出土的巴人印章巴人起源很早,在古史记载中,关于巴人的起源,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其中记载巴人的祖先是“太皞氏”巴人进入父系时代,在西汉《世本》中,有关于“廪君”的传说廪君出生于武落钟离山,在今之湖北长阳县境内廪君首次发明了船,便率巴人乘船溯着清江进入鄂西山区,在此与以“飞虫”为图腾的母系部落发生战争,这个部落的首领盐神爱慕廪君的人才,欲与其通婚,廪君利用其弱点用计很快战胜,从此,廪君得了天下。

      巴人在廪君的领导下,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其范围也包括今天的沿河一带沿河出土的陶人世外桃源战国末期,秦国灭巴,巴以前统治集团虽然仍为蛮夷君长,享受秦国的美女,但有一部分贵族却不甘心被秦统治,于是向南迁徙作为乌江下游的黔中地,本为巴国的故地,这时成为巴人南移的大后方,也是古代文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作为巴国的旧统治者,在失去自己的国家后,还能得到“五溪”之地的居民拥护,而这些“五溪”之民就是原巴国的子民,他们也属于巴人,当巴国不存在时,其热爱故国之情没有改变,也就顺理成章地接纳了他们,为各溪之长在民间,沿河一带有“酉溪四财神”传说,这是土家人对自己祖先朴素的历史追溯传说在很久以前,土家先民在严、罗、冉、唐四大首领的带领下,来到酉溪这个地方,为了生存,用檀香木生火,并向天神祈祷,保佑平安,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赐给他们每人一块金砖,封为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成为财神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土家人在堂屋香火神龛上置有他们的神位,即“酉溪显化求财有感严罗冉唐尊神位”,以祈求平安发财严、罗、冉、唐”四神也是当地四大姓氏的始祖酉溪就在今天的沿河一带,当然包括淇滩在内沿河县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叫“祐溪”,“祐”与“酉”音相近,酉溪之名又与“四财神”的传说有关,也可以说“酉溪”就是“祐溪”。

      以前的文人们总喜欢把“溪”与某些河流联系起来,于是便认为“酉溪”就是“酉水”其实,“酉溪”不过是古代一个土家族语,与河流没有关系在今天沿河境内含有“溪”字的地名随处可见在淇滩,带有“溪”的地名也很多,如“狼溪”、“苗儿溪”、“司马溪”等在沿河境内,世居着大量的严、罗、冉、唐四姓人家,旧时称为四族严氏是廪君的后裔,“严”在方言中与“廪”相通,“严”姓便是由“廪”姓演变来的,在淇滩有一个地名叫严家桥,这里是严氏的老根据地,虽然严姓人家并不是巨族,但他们的历史悠久罗氏世居在淇滩的沙沱一带,以严氏毗邻,冉氏则成了后来的强宗大姓,在淇滩的分布也不少,唐姓的人家很少,在淇滩只有零星几户,但含有“唐”的地名却很多,如唐家湾、唐华等,可能是因为曾经有姓唐的人居做吧由于桑田变迁,以前的居民或许改姓,或许迁徙,或许佚传四姓首领来到淇滩后,在这里开辟了一个个世外桃源桃源是诗人笔下的一个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又正是严罗冉唐四首领所要寻找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与世隔绝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外出时,只是将门上糊上泥巴,别人就不会进入然而这个世外桃源并不能长期与世隔绝,自从田氏进入思州,在今天的沿河县城建筑思州城,严罗冉唐四姓便被迫向田氏提供繁重的劳役。

      田氏土司好大喜功,经常外出征战,使得民不聊生,最后四族终于奋起反抗宋徽宗政和二年,四族(严罗唐冉)在冉万花的领导下,起兵反抗,但由于当时的田氏土官田祐恭智勇双全,四族很快就被战败田祐恭墓志铭:政和二年(1112),黄阳洞酋冉万花四族不轨,侵犯黔州,残民掠物,大为边害郡将陈括知公之雄,乃召委其事公自承命,躬领家僮,自备糗粮,进剿克之,戳于藁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在今天淇滩等地四族再次起义反宋,思州等地少数民族纷纷响应,黔州等地的官兵也受到威胁田祐恭的曾孙田宗翰急向夔州路求救,时黔州(彭水)任夔州路马步兵马府武功大夫的张恢前来助剿,不久张恢偶疾,由其子张焕继续镇压,张焕智勇双全,不久起义军首领被张焕用计所俘,起义失败朝庭任命张焕为思州宣抚司同知,张氏从此便在祐溪(沿河)居住下来在淇滩镇有一个村名叫三壶坪,并是一个典型的桃花源三壶坪自然景观十分秀丽,地貌奇特,四面秀峦起伏,中间有一个宽敞的坝子,乌江一级支流庆林沟穿行其间,四周有八个大寨子坝子南面为张衙门所在地,背靠高山,如一只上山的凤凰,山顶名叫“金凤顶”,与东面玄黄顶,西面之鹞子顶,北面之梵竹顶相映成趣,谓之“百鸟朝凤”坝子北面有山如虎踞,名叫“白虎崖”,白虎崖下的寨子名叫黑虎寨。

      在白虎崖的头部向北,有许多溶洞,里面流出涓涓泉水,汇聚成庆林沟,“林”就是“虎”的意思庆林沟由北向南穿过坝子流入白云氽伏流入乌江,这里也是溶洞成群,洞内钟乳石林立,洞外青山绿水溶洞直穿淇滩场对岸的深沟子,可惜至今没有人从深沟子往溶洞进入三壶坪,或许正如陶渊明所说“不复得路”吧三抚后裔在淇滩场口有一座兴儒庙,他的前身叫“三抚庙”,纪念土家族历史上有名的三位首领当地人又称之为“伞虎庙”,其理由是淇滩对岸的钟岭山是白虎的化身,形似卧虎下山,向淇滩方向扑来淇滩人聚议,集资建伞盖形庙,西撑“虎口”,东镇妖邪,张伞撑虎口之意后来毁于洪水民国三年(1914年)夏五月,由淇滩乡绅张炳庆、肖士勋倡议集资,重修庙并升高到五十米处的淇滩下场口,改为兴儒庙三抚庙纪念的三位首领是田宗显、杨再思和冉仁才他们对土家族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土家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合称为“三抚公”《田氏宗谱》: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602年),黔中夷苗屡叛,大臣苏威保奏宗显为黔中刺史赴任年余,黔中大治,文帝赐封为国公节度使之职,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大闹神州,皇上调宗显前去征讨,兵至天鹅山与金头和尚大战,金不敌败奔四川、成都。

      宗显追至,金复败走渝城朝夭门,潜往小河,追及再战,贼又败金头和尚于是沿着乌江逃跑,田宗显兵至漆地(今淇滩地?)安营,访贼于石马,问当地居民“何地”,民以石马即庸州答之,宗显详观地形,山环水抱,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