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概念.doc
8页诗歌概念中文权威工具书《辞海》认为: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的分类 从表达方式上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从格律上分格律诗和自由诗从押韵上分有韵诗和无韵诗从时代上分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从源流上分诗、词、曲、赋从内容上分咏史诗、边塞诗、田园诗、言志诗、讽喻诗等等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诗经》楚辞 汉乐府 文人五言诗 建安诗歌 田园诗 南北朝乐府民歌唐诗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现当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审美特征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讲究留白,具有跳跃性的结构语言特别凝练,讲究陌生化具有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性具有特殊的诗法《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以后称为《诗经》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 《诗经》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俗习尚,其中许多民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丑行和罪恶。
《诗》六义: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 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词按表现手法分,《诗经》中有赋、比、兴 根据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关雎》:一、朗读课文,给生字正音二、课文讲解三、主题归纳《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毛诗序》认为是赞扬“后妃之德”其实是一首优美的情歌写青年男女的恋爱之情《蒹葭》: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恋歌因思念对象的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了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的失望、惆怅之情蒹葭》中“伊人”除了指恋人,还有什么其他含义?“伊人”除了指恋人外,还可指代贤人,姚际恒《诗经原始》:“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或者可能并不指人,而是美好的理想,人生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所以,诗的基调是惆怅,而这种惆怅也许是人生永远无法克服的总之,这个意象极具朦胧性,颇有象征主义的味道《蒹葭》诗的意境是怎样一步步加深是?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仔细体会《关雎》和《蒹葭》,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从内容上说,都有一个理想的化身:“窈窕淑女”和“所谓伊人”都有一个追求的过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等等,“溯洄”“溯游”等等都抒发了不可得的惆怅和无奈从结构句式上说,都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都先以他物起兴来引起要表达的内容国殇 屈原生平及文学成就介绍:前340?~前期278?)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爱国热情和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而闻名于世的伟大诗人, 创造出“骚体诗”,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国殇》是屈原所作《九歌》中的一篇,所祭的神是为国战死神 整首祭诗从敌胜我败着笔,客观反映了楚国当时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前十句为祭诗的第一段,着力描写了敌我两军在战场上的激战祭诗后八句为第二段,作者以钦佩敬仰之情对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的将士,唱出了慷慨悲壮的礼赞 。
本诗是追悼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概括而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英勇,奋不顾身的壮烈战斗场面,歌颂了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牺牲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钦敬之情艺术特点分析其一,诗人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 其二,诗人善于把静态与动态、总体与局部、外形与精神的描写娴熟地结合起来 其三,诗人在遣词造句和布局行文上讲求庄严厚重感,与祭诗要求的文体风格十分吻合 其四,本诗每句七字,语言整齐,没有长短错落之感 试分析《国殇》的语言特点屈原根据楚国民歌创立的“楚辞”,在语言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式,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而且多用具有南方语言特色的语气词“兮”,这是其共有的特色本诗的独到之处,是将“兮”字放置在每句六个字的正中这样,实质上便把原句划分为两个由三个字组成的结构或短句这不仅使全诗语言形式整齐划一,颇具美感;而且,那短促的节奏、鲜明的节拍,与全诗高昂激越的情绪、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相配合,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国殇》叙议结合对表现思想内容有何作用?本诗分两段,第一段是记叙,大笔勾勒出了敌我悬殊的拼杀场面面对着如云的来敌、飞坠的箭矢,将士们奋勇迎敌,诗行中可闻震天的杀声,极力渲染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第二段基本上是议论,用战后的惨烈来突出将士们的英雄气慨,虽败犹荣,让读者无限钦佩和敬仰,体现了祭词的特点文人五言诗”介绍南朝梁萧统编《文选》,选了19首无名氏的作品,题曰“古诗十九首”这是我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作者是中下层文人这组诗在游子和思妇的基本题材中表现了浓厚的生命意识在艺术表达上,它以善用比兴、以浅语写深情、自然浑成而为人赞赏,被刘勰、钟嵘誉为“一字千斤”和“五言冠冕”《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此篇表现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缠绵情感全诗先是追叙初别,再说路远会难,然后倾诉久离相思之苦,最后以自我宽慰作结 艺术特点:运用回环复沓、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不可摆脱的相思之情运用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语言浅近自然,不假雕琢,而又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短 歌 行(其一):曹操生平介绍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县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曹操在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歌有一些抒发了其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苍凉悲壮,慷慨激越,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建安文学和建安风骨曹操是汉末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作为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课文讲析每8句为一个层次,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感叹人生短促,光阴易逝,功业难成第二层,化用《诗经》成句,思贤若渴第三层,贤才未得、功业未成的苦闷忧郁,想像贤才来到自己身边时的欢洽愉悦第四层,运用比喻和典故,期盼贤才,一统天下指出《短歌行》诗中的比喻句并说明其含义 本诗中的多个比喻句式,各有其特定含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早晨见阳光即干的露水,比喻人生的短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把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亮,渴望自己能得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以乘夜南飞却无枝可依的乌鹊,比喻当时在动荡不安政治局势之下找不到归宿的贤才们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则比喻自己对待贤才的态度是热烈欢迎,多多益善指出《短歌行》诗中所用典故及其含义诗中“周公吐哺”一句,是运用历史典故《韩诗外传》和《史记·鲁周公世家》都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是说周公虚心招纳贤才,忙得连洗头吃饭的完整时间都没有诗中运用这一典故,表明自己也要像周公那样虚心延揽人才说明本诗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的特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语出《郑风·子衿》作者借用来表达对贤人的渴望思盼;“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语出《小雅·鹿鸣》此诗原为王公贵族宴饮宾客所奏,以示对宾客的欢迎和款待作者化用其句,借以表明自己将给贤才隆礼厚思的待遇,期待他们能够来到自己身边 主题归纳 本诗的主旨是通过感叹人生短促,功业未成,渴望招贤纳才的急切心情,表现诗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和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点 1.善于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 2. 善于运用比喻和典故表情达意; 3.风格雄浑深沉、慷慨悲凉,体现出建安诗歌的“风骨” 4.一唱三叹,回旋往复 第一层与第三层、第二层与第四层的内容、情感的重合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生平及文学成就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士族,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官场污浊,不甘“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官归隐田园,当时年仅四十一岁。
后征为著作郎,不就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有《陶渊明集》主题归纳本诗写耕种之暇泛览图书的乐趣,真实而又满足,从侧面表现了对俗世官场的憎恶和否定艺术特点分析⑴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使人倍感亲切真实 ⑵富有意境 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介绍“乐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诗”是指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魏晋时期开始把“乐府诗”简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课文内容讲析《西洲曲》是一首情歌全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写女子回忆梅花初落时与情人在西洲欢会,于是折梅一枝远寄江北的所欢以下便写女子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无尽相思。
此诗情调缠绵悱恻,充满了隐约朦胧之美,颇有艺术感染力艺术特点分析: 1. 回环往复手法的运用,首尾相衔,蝉联而下,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 2.谐音双关修辞的运用,使全诗的情调更显得优美迷人,一往情深 3.南朝民歌大多是五言四句,篇幅短小,这首诗以五言四句为一段,段与段之间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衔接密切,突出了五言诗的高度艺术成就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及其文学成就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中宗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扬名京城诗作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两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另一为《代答闺梦还》课文讲析本文可分三部分讲解:第一部分,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第二部分,探索宇宙人生哲理第三部分,抒发人间离别悲情主题归纳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能跳出前人窠臼,摆脱宫体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