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docx
11页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法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三:学法分析: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过程设计: (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2、教学导入:以20xx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3、教师结语: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
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片云, 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为他人__;(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结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六、布置作业:课后题二(设计说明:课上不足课下补,整个教学设计,读得较多,语言品位不够,本题恰是品味语言的,可以让学生先品味品味:那句好,好在哪里?)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同仁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
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
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教法:启,拔,导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1、3分四个环节展开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约11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教师板书课题:我与地坛)(1分钟)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2、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约10分钟)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
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具体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约7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3、教师出示具体学习目标:(约1分钟)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4、学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阅读约6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约20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4、逐一落实具体学习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