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兵学教学设计.doc
9页中国古代兵学教学设计兵学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代兵学是整个传统文化里最富有特 色的一部分内容,与儒、道、法、哲学等都有紧密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 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精髓和代表《孙子兵法》提到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非常熟悉, 有些语句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比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 诡道也等等像这些句子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先从它的作者谈起一、孙子其人《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后人尊称其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木是齐国人,后来从齐到了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 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便拜孙武为将军孙武不但为励精图 治的吴王治军讲武,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而且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卓越的 战功,他曾率吴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郢城孙武在吴国活动了 30年,为吴国 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 名的军事著作,它是《武经七书》之首《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 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 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
还是世界三大兵 书之一,另外两木是《战争论》(普鲁士•克劳塞维茨)、《五轮书》(日木. 宫木武藏)《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优秀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 兵学的发展产牛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学圣典”、“兵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百代谈兵之祖”如今,它不光是一部兵学著作, 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也被广泛运用被译成英、日、德、法、俄等 十几种文字,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还是世界许多国家军校的教科 书二、《孙子兵法》的内容《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法,它是一个菲常全面完整的体系,它最根本的特 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 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部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 身有个逻辑体系,总共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经过了严格的学术 剪裁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 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 “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 的意思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屈于“未战而 庙算”的范畴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也就是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 段使守敌投降以上三篇展于战略运筹二) 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 战争的物质准备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 士气的勇怯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 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以上三篇属于作战指挥的范畴三) 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 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以上是战场机变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一 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 相应的战术要求。
这属于军事地理的范畴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这两篇展于特殊战法你 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 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 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而《军行》《兵势》《虚实》《军争》 《九变》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而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 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特别 重视“知彼知己”,用间,用间谍,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围了个圆圈,又转 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坏都是否定之否定, 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 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耍对战争有一个 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 心向背的情况和胜负又有什么关系,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 非正义的,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
孙子的战争观,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 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 史现象,国家耍统一嘛,通过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 反对穷兵隸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包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对战争的一个基本 的态度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 主要有三点,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 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就是他 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挨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 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在最短的时间里边,取得最大的战果, 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第三个层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 分,也是他的核心《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 重点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争取战争主 动权的思想一一“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 里而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 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 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战争你了解情况要有 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就成了“明日黄花”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说一一 “避实而击虚”,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 这是关键的一个方而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 一个基本的思想,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就没 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谁都不听从命令, 就像一盘散沙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地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包括用将,将领 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 等很多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就是用政治教育、 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武”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 了错误,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吴王为考察孙子的统兵能力,挑选了 100多名宫女由孙子操练孙武把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 美姬为左右队长,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但宫 女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 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 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 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 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 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阖闾失去爱姬,心中不快 孙武便亲见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 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 孙武的解释,吴王阖闾的怒气就消散了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 次唐朝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兵书几百种, 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有一句话是明朝,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 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讲的最好的他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 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它里而的精华《孙子兵法》里而都包含了后孙子者, 不能遗孙子”,孙子以后出的一些兵书,都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实际上这 句话就把孙子的定位已经定好了。
三、《孙子兵法》的总体思想《孙子兵法》13篇,共6000个字左右,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它的精义更是 深藏不露从这6千多个字中,可以发现孙子追求的最高军事理想境界是“知、 全、先、善”四个字―)知战争是力量的搏杀孙子非常看重战争中的力量因素他在“作战篇”中讲 得明白:“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 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H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就是说, 凡兴兵打仗,需要出动轻型车辆1000辆,重型车辆1000辆,述有10万名士兵, 并要千里迢迢地运送粮食,进行后勤补给这样一来,前方与后方的各种开支, 招待宾客策士的费用、物资器材、战车、甲胄的供给等,每天要花费大把大把的 银子,只有把这些准备好了,10万大军才能开拔呀孙子虽然崇尚力量,但他 却认为述有比力量更为重要的因素一一知识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知识就 是力量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的孙子虽然没有这样说,但是他的《孙子兵法》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孙子兵法》13篇,出现最为频繁的是“知”字共出现了 79次之多在 《孙子兵法》13篇中,只“兵势”与“行军”篇没有“知”字知”作为名词就是“知识”的意思。
比如,孙子认为:预测战争胜负耍从 5个方面考虑问题,即“道、天、地、将、法”孙子的原话是:“凡此五者, 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一一计篇,道是战争的信用,是不是民心 向北你得了解现在讲止义性战争,在古代就是道天时地利啊法是军队的法 规,将是为将的素质这些都是应该了解的这些将领是必须要知道的知道的 你就能够取得胜利,不知道的你就打败仗这里的知就是知识的含义孙子在“火攻”篇里讲的“知”,知识的含义更明显了他说:“凡军必知 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在古代,火攻是很常用的手段它需要知识,火攻必 须要借风势,没风势烧自己,或者不起作用,所以这就是气彖学知识,要想用火 攻,必须懂得五火之变,就是气彖学占人很早就懂得风向,风势等方而的知识, 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他懂得军事气象学的知识,知道周瑜进攻时将要刮东南风,所以才用火攻仅火攻就有5种方法在敌营内 部放火,下一步怎么办?及时派兵从外而接应!,如果口天风大,晚上用火攻不 利因为,口天风刮得久了,夜晚风一般会小了,甚至停止,不刮了这就是气 彖知识而这些孙子都说了,并告诉军人都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派出很多杀手潜入苏联,专杀苏联的科学家,在 希特勒看来这些科学家比战场上的官兵还可怕,可怕在哪,不是胳膊粗力量大, 而是他肚子里的知识。
知”作为动词,它的意义则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动作或步骤它的含义也 并非仅仅只是知道而已,而有深入到了解的程度比如,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