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二三单元教案.doc
20页课 题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课本P12-16教学目标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2、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材分析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难点判断轴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课前准备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教 学 过 程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办法吗?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活动一:用手中的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活动二: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小组讨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2、认识轴对称图形。
板贴展示学生剪出的图形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问: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吗?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形是轴对称的?三、巩固练习1、投影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生:脸谱、雪花、蟑螂、吉他、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找一找它们的对称轴投影展示,让学生说明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在哪里?3、指导学生完成书第14页“试一试” 第1至3题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图中除了帆船与树叶不是对称图形其余都是对称图形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第3题:学生先独立尝试画一画,说一说怎样画对称图形根据经验,画对称图形要沿着对称轴画四、小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你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吗?请同学们课下交流一下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P15-16“练一练” 第1至5题教学反思课 题镜子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课本P17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教材分析重点镜面对称的特征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课前准备镜子教 学 过 程个性化设计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二、组织活动1、教师示范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4)让学生试一试2、试一试第(1)题:Α、8、喜喜的一半(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4)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反馈练习:第17页“练一练”的第1题:(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2、拓展练习: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四、小结教学反思课 题平移和旋转教学内容课本P18—P21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并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难点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前准备多媒体教 学 过 程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去过雪山游玩吗?那里有哪些游乐设施?(滑草、飞龟、遨游太空……)你知道它们是怎样过运动的?(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二、探索新知1、投影片出示课本“看一看”中的四幅图。
1同桌互相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些画面?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并用手比划一下2全班交流3小结:缆车、国旗的运动都是平平直直地走而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运动是在固定地转动4让生上台演示升旗和缆车的运动5让全班学生用手演示升旗和缆车的运动小结:我们把像、缆车、升国旗这样的运动成为平移板书:平移)6让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做平移运动7让生动手演示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运动小结:我们把像螺旋桨、风车这样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运动称为旋转(板书:旋转)8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做旋转运动?2、判断平移、旋转运动1、出示课本第18页的“说一说”先独立思考判断,在书上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电梯、窗户的运动是平移;转盘、水龙头的运动是旋转2、出示课本19页试一试1)移一移,说一说教师演示,学生数格说一说,向下平移了几格2)填一填,教师演示,学生数格,说一说蜡烛向右平移了几格小鱼向哪平移了几格3)小结: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上的某一点移动了多少格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最后师总结三、巩固练习课本第19页“试一试”的(3)先让小组讨论,找学生到黑板演示四、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20-21页练习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像升降电梯、收害机这样的运动就是平移,如果一个物体绕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运动称为旋转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平时注意观察,把收集到的与同学分享教学反思课 题欣赏与设计教学内容课本P22—P23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3、通过设计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体会到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难点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多媒体教 学 过 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1、这些图案美吗?美在哪里?学生甲:美在它们组合很有规律学生乙:美在它们都有相同的规律学生丙:美在都是通过旋转或平移得到的图形2、导入新课请大家仔细观察,每幅图的图案是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二、探究新知1、观察体会图案中的平移和旋转1)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2)集体交流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得到的 “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3)上面的哪幅图案是轴对称的?“雪花”、“风筝”图都是轴对称图形。
2、动手设计、绘制图案1)打开课本第23页,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先独立画,然后与伙伴交流、分享教师:注意发现有创意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赞赏2)完成课本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可合作完成3)完成课本第23页“实践活动”的第(2)题教师: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导,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使学生能够从伙伴中得到启发3、作品展览、鉴赏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等,使学生得到美的启示三、练习巩固完成第23页“画一画”第(1)(2)题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仔细观察这个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四、课堂小结平移、旋转和对称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教学反思课 题找 规 律教学内容课本P24—P2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课前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教 学 过 程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2×3= 5×1= 12×3= 14×2=10×4= 30×3= 2×200= 60×2=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500×4= 6×70= 90×7= 8×600=通过回答,明确: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1、学习“找规律”(1)出示第一组算式5×1= 5×10= 50×10=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
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