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复习六,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
5页专题复习六: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必修1单元5、必修2单元6、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来那个中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政治上,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去的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经济上,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一.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经济基础, 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个人努力,2. 标志及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学说,阶级斗争理论,暴力革命学说,工人专政学说,3.影响:4.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背景:成立:措施:政权建设--权力机构, 军事措施, 司法措施, 公职人员, 社会经济--工厂归属, 工作时数,失败:主观原因: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革命组织者和领导者斗争经验不足,决策屡屡失误; 客观原因:反动力量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有外来普鲁士强权的干涉和镇压;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历史的发展还不具备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
意义:1、巴黎公社的性质理解:--------------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从巴黎公社产生看,是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推翻了反动资产阶级政府,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从公社政权领导人和阶级成分看,主要是民主选举产生,大多数为工人、工人阶级代表;从 实行的政策措施看,打破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尝试(“公社原则”);社会经济方面的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2、 巴黎公社特点: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全国性的政权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个实行主权在民、人民民主原则的民主政权(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是工人阶级政权3、 正确理解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偶然性: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它只是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的形势,即马克思所说的“特殊条件”,巴黎公社起义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而爆发,即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失败的必然性:意义的深远性: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给资本主义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时期。
教训的深刻性: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的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造成公社的最后失败;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注意 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巴黎公社不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但在客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建立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1、 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政治:20世纪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革命力量的强大;1903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形成理解: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靠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发展,又因实力不足而处于对西方强国的依赖地位,不够独立,这种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国际因素:2、 经过:(1) 二月革命性质:结果:(2) 四月提纲内容:意义: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3) 七月流血事件:1917.7,两个政权并存结束,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手中。
4) 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5)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和平法令》《土地法令》3、 特点:理论角度,革命道路,革命阶段性,革命实现方式,4、 意义: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人类历史,对世界,对俄国,注意区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在性质、目标、领导者、组织性、结果方面的区别整体感知: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马义诞生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马义的丰富发展 巴黎公社 (由理想变成现实) 马义在资义国家的成功实践, 十月革命形成列宁主义 (三)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特点: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点评价:2、 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特点:利用资本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评价:特别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工农联盟几乎破裂,在打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同时,革命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一方面从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又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理论创新,具有普遍的示范和指导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经济发展道路3、 “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工业政策,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政治方面全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功绩:弊端:教训: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经济政策制定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的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苏联(俄)对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影响:a、苏联(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其声援和帮助;b、苏共在中国推行以城市为中心的而革命道路,是造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出现“左”倾和右倾错误的重要原因;(照抄苏联经验)C、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无私的援助:外交上,首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巩固人民争取起了积极作用;在经济上,给予中国资金、物资、技术上的援助,对于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作用巨大,但是受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爆发:表现:特点:影响:说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训:繁荣与危机相互关联,注意防患于未然;随时注意内部机制和政策及时调整;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注意国际关系的协调;规范股市和信贷防范金融投机;经济危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引发经济政治危机,同时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2、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金融, 工业, 农业, 社会福利,影响:成功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和雄厚经济实力;民主传统;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借鉴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罗斯福的个人因素优秀品质新”的体现:新的经济理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的历史起点,新的特点,比较苏、美、中三国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 农业方面的改革改革的特点 作用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受农民欢迎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恢复至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摆托经济危机开启政府干预农业经济的先河;农民收入增多农业恢复活力;缓和了农业危机和社会矛盾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的改革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