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言文专题寓言神话.pdf

16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71273914
  • 上传时间:2024-08-0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01.89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 16 专题十 寓言神话 开篇小故事:在衡遇鬼 原文 陈在衡先生,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爇.其一人问曰: "君过首七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X 目怒陈曰:"汝非鬼也?〞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阅读导航 本文选自《金壶戏墨》.文章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是没有鬼的,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运用智慧,巧妙地战胜困难. 参考译文 陈在衡先生,六十多岁了.傍晚时在野外行走,看到二个人打着灯笼往前走. 〔陈在衡〕 蹭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其中一个人问:"你过了首七了没有?〞陈在衡很奇怪他的话,就谎称:"没呢.〞这个人就说:"这就对了,阳气未尽,所以阴火点不燃.〞陈在衡就知道他们是鬼了.就假称:"世人都说人怕鬼,真的么?〞鬼说:"不是!鬼其实怕人!〞陈在衡说:"人有什么可怕的?〞鬼说:"怕口水.〞陈在衡于是吸气用力吐他们口水.二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的说:"你不是鬼?〞陈在衡笑着回答:"实不相瞒,我只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陈在衡〕又向他们吐口水,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第三次吐他们口水就灭了他们. 典例细解 大脖子病人 X 元卿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与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阅读导航 本文选自 X 元卿 《贤奕编》 .写了##南岐山谷中的人,都患有大脖子病,却讥笑正常那个人脖子细的故事.故事的寓意是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注释 ①秦蜀:##、##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yǐng〕 :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译文 南岐在##、##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 . 2 / 16 来围观,笑话那人说: "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 "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水甘而不良〔 〕②异.哉,人之颈也〔 〕 ③吾乡人皆然.〔 〕 ④终.莫知其为丑〔 〕 2.翻译句子.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 1.①其:代词,那里的②异:奇怪③然:这样④始终. 2.①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授之以渔 怎样联系实际,个性化地感悟作品 <一>知识突破 感悟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个性化感悟指的是在领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形象,领会感情,表达独到的认识或见解.考查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创造性〞.作品感受题目立足文外,线索全在文内,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内容有着生动积极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分析举例 1.励志类. 《陈涉世家》感悟〔鲁教版下第 16 课〕 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甘心一辈子替别人耕田种地,面对在一起耕田种地的平庸的伙伴,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立志要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在大泽乡,陈涉领导戍卒900多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X楚政权.陈涉的首创之功,与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认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从小立志.2.求知类. 《送东阳马生序》感悟〔苏教版下第 23 课〕 宋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先生毕恭毕敬,遇到训斥都不敢反驳,看先生心情好了,又去请教.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人把老师看成其父母,尊敬、爱戴,对老师言听计从,犯错误,老师用戒尺打他们,他们却不敢还手.时光飞逝,现代社会倡导##、和谐.老师不能再打骂学生.而社会真正的##、 平等了吗?没有.学生把老师的不再打骂当成他们放肆,为所欲为的筹码.不满老师的批评与老师争执,刺耳的脏话脱口而出.不把老师当父母,却把自己当上帝. 时过境迁,尊师敬师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赶时髦、 追潮流.爱慕虚荣不仅仅只是大人们的恶习,学生们也是如此.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别人有的自己也得有.《送东阳马生序》 . 3 / 16 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治国类 《公输》感悟〔人教版上第 24 课〕 《公输》是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 X,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阻止这场战争的不是道义而是墨子的智慧,在绝对失败的情况下,楚王放弃了攻打.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4.自然类. 《##楼记》感悟〔人教版下第 27 课〕 《##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X 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像许多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读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5.教育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感悟〔语文版上第 26 课〕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举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结论. 欧阳修有云: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有忧患意识国亦可兴,贪图安逸自己和国家都要衰亡.孟子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让我们从现在起加强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妄想别人后退,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啊. 6.讽喻类. 《马说》感悟〔人教版下第 23 课〕 《马说》里刻画出一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对于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年代,人才需要学会表现自己.我们需要伯乐,但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去找伯乐.只要有本事就应该展现出来,姜太公钓鱼式的等待已不适应社会需求了.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是一句管理者的口头禅.可是,如果如果金子被埋在地下,那么它所发出的光又有谁知道呢?那么这块金子有还有意义吗? 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有才不露还不如毛遂自荐,如果你没有勇气和自信去像大家推荐你自己,那么你就已经间接的被社会淘汰了. 7.人物类. 《邹忌讽齐王纳谏》感悟〔北师大下第 11 课〕 讽谏,古意指委婉地规劝.在我们刚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就是用了由家事谈与到国事这一明确又不失委婉的方法来规劝齐威王,让他广开言路.这样既照顾了齐威王的面子又提出了建议,最终得到了一个双方皆欢、两全其美的结局.这种做法真可谓是巧妙之致.而这就告诉我们:对别人提意见时不要太直接,用委婉的方法、适合的方式才是最佳. 其实讽谏之道不仅在古代十分重要,在现代也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问.罗素曾经说过:"出发点好的话语,要看你怎样引出.〞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是对父母、 老师还是同学朋友提意见,我们都应该学会讽谏的艺术,这样不仅可以达到目的,也可以使别人对你的好感度更上一层楼.让我们学习邹忌,学习讽谏之道,使我们的好建议少一点毛刺,多一点温柔.少一点乌云,多一点 . 4 / 16 阳光. 〔三〕技巧点拨 联系实际,个性感悟,要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感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准确地领会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感情倾向.因为对作品的个性体验和感悟是在理解,领会原文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 第二,要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问来体悟作品.无论是谈对作品的阅读体验,还是自己的体会,认识,启示等,都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按照题目的具体设问问答,切忌不着边际地空谈,貌似开放,实则无理无据. 第三,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或所的探究材料,要独特,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是对作品思想观点的简单重复,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这样才能做到见解新颖独特,启人心智. 第四,立论要公允,说理要充分.不能因为这类题目主观,开放性强,回答起来就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甚至出现有明显错误或者有悖公德的观点.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住推敲,令人信服. 总之,只要我们解题时做到准确地领会作品,紧扣原文题意,联系实际探究,观点有理有据,就一定能够解答好这类题目. 触类旁通 一、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①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②,有黄鲤鱼,自海与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1.阅读导航 文章选自《埤雅·释鱼》.描述了黄河河水汹涌,鲤鱼飞跃龙门化为龙的盛况,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这个故事常比喻中举、 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2.注释 ①河东:黄河以东. ②季春: 暮春,阴历三月.季,指一季的末一个月.此外,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 3.实战演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乃〞的用法. ①乃.化为龙矣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与诸川,争来赴之.②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3〕用原文语句填空.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故事具体的时间是,一年中登龙门的有个,文中同时描绘了跳龙门的盛况. 〔4〕 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于是,就 ②竟然 ③你,你的 〔2〕①每年阴历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 ②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个变成龙了. . 5 / 16 3.每岁暮春 七十二 有黄鲤鱼,自海与诸川,争来赴之 4.自物与人,从古到今,经历磨难和艰辛,努力拼搏,才能取得成功. 译文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形状,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个变成龙了. 二、牛郎织女 任昉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①劳役②,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③.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④七日,鹊首无故皆髡⑤,相传是日河鼓⑥与织女会于汉⑦东,役乌鹊为梁⑧以渡,故毛皆脱去. 1.阅读导航 本文选自《述异记》.故事写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织女辛勤织布,天帝爱惜她,把她嫁给牛郎,但出嫁后的织女荒废了劳作,天帝只好责令她回到天河,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即每年一度的鹊桥会.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 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2.注释: ①机杼:机,织布机;杼,即梭,织布的梭子. ②劳役:辛苦操作. ③织衽:织布机上的经线叫衽.织衽就是拿纬线而贯经线的意思. ④涉秋:入秋. ⑤髡:古代刑法之一,剃掉头发,使成秃头叫髡. ⑥河鼓:星名,即牵牛. ⑦汉:天汉,即银河. ⑧梁:桥. 3.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天帝怜.其独处< > ②嫁后遂.废织衽< > ③鹊首无故.皆髡< > ④故毛皆.脱去〔〕 〔2〕加点字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是.非功过不能相抵 D.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3〕我们的古人既善于想象,又精于观察,由"_____,_____〞这一自然现象便推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 〔4〕织女贵为天帝之女,因婚后废织衽而被天帝所罚,对于天帝这一作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谈一谈你的想法. 答案 〔1〕①可怜,爱惜②就③缘故④都 〔2〕C〔解析 A 句"是〞译为"这〞,B 句"是〞译为"这〞,C 句"是〞译为"对的〞,D 句"是〞译为"这〞.〕 〔3〕"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 〔4〕人人平等,都应该勤劳地工作,谁要是懒惰,谁就应受到惩罚,连天帝之女也不能例外. . 6 / 16 译文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她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三、女娲补天 X 向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拣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阅读导航 本文选自《##子·冥览训》.讲述的是女娲补天止水、拯救人类的奇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所畏惧的斗争. 2.注释 [1]女娲〔wā 蛙〕,女神名,据说是我国化育万物的古创生神,有"抟〔tuán 团〕黄土作人〞的故事流传. [2]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尚书·禹贡》称九州之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水中陆地. [4]天不兼覆:此指天体有塌落而不能全面覆盖大地. [5]地不周载:此指大地有崩裂溢水而不能周全地容载万物. [6]爁炎〔lànyàn 烂焰〕 :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7]浩洋:水广大盛多的样子. [8]颛〔zhuān 专〕 :纯朴厚实. [9]鸷鸟:凶猛的鸟.攫〔jué 决〕 :抓取. [10]鼇〔áo 熬〕 :同"鳌〞,海里的一种大龟. [11]黑龙:此当指水怪雨神之属,杀之以止水.济:救助.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此代指九州大地. [12]水涸〔hé 禾〕 :这里指洪水消退了.涸:干枯. [13]狡虫:凶猛的禽兽. 3.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加引点的词. ①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②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③断.鳖足以立四极〔 〕④狡虫死,颛民生.〔 〕 〔2〕下面各句中加点"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策之不以其道.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诚宜开 X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 《女娲补天》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气魄和精神? 〔4〕在熟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回答,女娲为什么补天 女娲怎样补天? 答案 〔1〕①覆盖②停止③斩断④生存〔2〕C〔解析例句"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用来.A、策之不以其道. "以〞:凭借、按照.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以〞:因为.C、诚宜开 X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以〞:用来.D、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以〞:把...拿来.〕 〔3〕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乐于奉献,顽强的毅力的品质. . 7 / 16 〔4〕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她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译文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 天 〔有所损毁,〕 不能全部覆盖 〔万物〕 ,地 〔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 ;过多的洪水干涸 〔了〕 ,翼州太平 〔了〕 ; 狡诈的恶虫 〔恶禽猛兽〕 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 〔下来〕 . 四、公仪休嗜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1.阅读导航 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写出了公仪休的清廉.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2.注释 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复姓公仪,名休.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嗜:喜欢. 下人:退让别人,不敢责求别人. 色:脸色 枉:##曲断. 给:供给. 夫:助词,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恃人:依赖别人. 即:假使. 明:明白. 3.实战演练 〔1〕解释加点词. ①将枉.于法〔 〕②虽.嗜鱼〔 〕 ③我又不能自给.鱼〔 〕④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2〕翻译句子. 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②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表现了公仪休的什么品质? 答案 〔1〕①违 X②即使③供给④依靠 . 8 / 16 〔2〕①全鲁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 ②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责求别人的表现. 〔3〕 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 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4〕秉公执法、清正廉洁. 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宰相而且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子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是为什么?.<公仪休>说:"就是因为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人们送我的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责求别人的表现,有不敢责求人的表现,就将##曲断; 违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的职务>; 免去了宰相的职务,那我虽然喜欢吃鱼,这些人必定不能送给我鱼,<这时>我就不能自己供给鱼了.如果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而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即使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我<也>能经常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是明白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别人替自己<打算>,不如自己给自己<打算>.〞 五、抱瓮灌畦 庄子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1.阅读导航 本文选自《庄子·天地篇》.孔子的学生子贡 ,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费力大功效小,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我感到羞耻.后以"抱瓮灌园〞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2.注释 ⑴汉阴:汉水的南岸.古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丈人:对老年人的尊称. ⑵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 ⑶反:通"返〞. ⑷圃畦:圃音仆,菜地中的行垄.些处指菜园. ⑸凿隧:挖通隧道. ⑹搰搰然:很吃力的样子.搰音滑;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⑺见功寡:成效甚少. ⑻械:器械,机械.此:代词,指这种事,这类劳动. ⑼浸:灌溉,浇灌. ⑽夫子:对人的尊称. ⑾昂:同"仰〞,抬头望了一下. ⑿奈何:如何,怎么办. ⒀挈:提. ⒁数:疾速.溢汤:同佚荡、跌荡. ⒂槔:音高,一种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汲水的设备. ⒃忿然:发怒的样子.作色:变了脸色. ⒄机事:投机取巧的事情. . 9 / 16 ⒅机心:投机取巧的心理. ⒆纯白不备:纯粹洁白的心灵沾染上污点. ⒇神生不定:生通"性〞.指心神不定,不能始终如一. <21>道:道理,这里指圣人之道.载:乘载,此处有接受的意思. 3.实战演练 〔1〕解释加点词. ①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 〕②为圃者仰.而视之〔 〕 ③挈.水若抽〔 〕 ④忿然作.色〔 〕 〔2〕①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②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3〕子贡所说的机械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4〕你对"为圃者〞想说些什么? 答案 〔1〕①通"返〞,返回②抬头③提④改变 〔2〕①花费的力气很小而成果大,您不愿意用吗?〔夫子:对人的尊称. 〕 ②我不是不知道〔这种机器〕,是羞于用它而不用啊.〔羞:羞于,对……感到羞耻.〕 〔3〕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 〔4〕 先进的设备是智慧的结晶,有智慧的人也并非是投机取巧的.先进的发明能够提高效率,利用它也不能说就是心机不纯的人.为了保持纯洁的节操,不要过于迂腐,应顺应时代. 译文 子贡在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时在晋国的路上,经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准备种菜,挖了一条地道通向井,抱着〔一个〕坛子取水浇灌〔菜地〕,但是〔看得出明显〕花费的力气很多而成果少.子贡〔就对他〕说:"〔现〕有机械用来灌溉,一天可以浇灌一百块菜地,花费的力气很小而成果大,您不愿意用吗?〞 种菜的人仰头看着他说道:"怎样了?〞子贡对他说:"用木头做一个机器,后重前轻,提水就象抽水一样,〔出来的〕数量〔快得〕就象水开了往外溢,这种机器的名字叫做槔.〞种菜的人脸有鄙夷轻视之色说:"我听我的老师说,有机械必然有投机取巧的事,有投机取巧的事必然有投机取巧心.投机取巧的念头存于胸中,就纯洁不〔再〕具备,纯洁不〔再〕具备,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能得道的.我不是不知道〔这种机器〕,是羞于用它而不用啊.〞 六、丈人承蜩 庄子 仲尼⑴适⑵楚出于林中⑶见佝偻⑷者承蜩⑸犹掇⑹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⑺,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⑻;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⑼也,若橛⑽株拘⑾; 吾执臂⑿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⒀.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1.阅读导航 本文选自 《庄子》 .记叙了孔子与一位承蜩老人的一段对话,通过承蜩老人介绍专心粘知了的话语,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先天条件不足也不例外.[ 2.注释 1、仲尼:孔子. . 10 / 16 2、适:到,往 3、楚:春秋时国名. 4、出,行走,通过. 5、佝偻:曲背之病,驼背的人. 6、承蜩:粘蝉,把蝉黏住.承: 《说文》 :"受也〞.粘取.蜩:蝉. 7、犹掇之:好像用手拾取一样〔容易〕.掇:拾取,用手去拿. 8、有道耶:有门道么?道:办法、方法、规律、窍门. 9、五六月:指学习经过的时间. 10、累丸:累叠圆形小弹丸.累:叠起. 11、不坠:不掉〔落〕下来. 12、锱铢〔zī zhū〕 :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一两,六铢为一锱.此处喻极微少的数量. 13、十一:十分之一,形容极少. 14、 处身:立定身子. 15、若:好像. 16、株拘:株:木桩;枸:曲木.枯树根. 17、 执臂:举竿的手臂. 18、 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能感知蜩翼,其他事物好象不知道、看不见.唯……之知:只注意.之:助词.起宾语<蜩翼>前置的作用. 19、不反不侧: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形容精神集中,不因外物影响而乱动. 20、以:因为. 21、易:改变. 22、谓:对……说. 23、用志不分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指一心不二用,不分散注意力.志:心思;分:分散. 24、凝〔níng〕 :专注,专一. 25、丈人:古时对年老的人的尊称.[3] 3.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 ②孔子顾.谓弟子〔 〕 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④犹.掇之也〔 〕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 3 处〕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3〕翻译句子.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②子巧乎!有道邪? 〔4〕 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转移 ②回过头去③十分之一④好像,和……一样 〔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3〕①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 ②你真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 11 / 16 〔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 〔5〕 示例一: 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先天条件不足也不例外. 示例二:任何真实本领都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要经过不断的勤学苦练,功夫才能得心应手,达到鬼使神差的境地.一个驼背老人,捕起蝉来竟是那样灵巧,这除了苦练是任何别的方法都不能达到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长竿粘知了,就好象伸手拾东西那样容易. 孔子说:"你真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 "我有诀窍.夏天时,<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象伸手拾东西一样了.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象一个树桩子;我执竿的手臂,就象一节枯树的干枝.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不转身不侧身,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 "‘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大概就是指这位驼背老人说的吧?〞 七、剖身藏珠 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1.阅读导航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讲述了唐太宗君臣议论:一个西域商人为保护珍珠,破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而害了自己性命的故事.并以此引以为鉴,治理好国家,可称得上名君贤臣.从商人的行为看,可谓贪财不要命.寓言嘲笑了他的可笑和愚蠢: 为财宝甘愿牺牲生命,殊不知生命的牺牲却使他们永远地失去了财宝. 2.注释 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②贾:商人.西域:汉代以后对玉门关以##区的总称. ③受赇抵法:受赇,收贿赂.抵法,触犯了法律. ④徇:以身从物叫徇,也就是舍身地追求某种思想、感情、欲望等. ⑤邪:通"耶〞,语气词. ⑥魏征:唐初政治家. ⑦是:这. ⑧公辈:你们. ⑨戮力:同心协力. ⑩庶:希望. 3.实战演练 〔1〕解释加点词. ①上谓.侍臣曰〔 〕②吏受赇抵.法〔 〕 ③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 〕④亦犹是.也〔 〕 〔2〕与"桀、纣乃忘其身〞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12 / 16 A.蒙乃始就学 B.乃不知有汉 C.久而乃和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①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②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4〕唐太宗给大臣们将这个商人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答案 〔1〕①对……说②触犯,违犯③和,同④这,这样 〔2〕B〔解析例句"乃〞译为"竟然〞,A 句"乃〞译为"于是〞,B 句"乃〞译为"竟然〞,C 句译为"才〞,D 句"乃〞译为"是〞.〕 〔3〕①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 ②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希望能够避免被他人所讥笑啊! 〔4〕告诫大臣们廉洁自律,循规蹈矩,奉公守法. 译文 皇上对侍臣说: "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 〔丧命〕 ,和有的皇帝因放纵奢欲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 "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 纣竟然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啊.〞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希望能够避免被他人所讥笑啊!〞 八、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 1.阅读导航 文章出自《战国策·楚策一》.楚宣王曾经问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的故事.故事告诉人们有的人是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2.注释 畏:害怕. 昭奚恤:楚国大臣,楚宣王时担任令尹. 果诚:果真. 何如:像这样. 莫:没有人. 求:寻找. 子:你. 使:派. 长:做首领.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信:诚实. 以为:认为. . 13 / 16 然:对. 遂:于是,就. 方:方圆 甲:士兵 专:单独 属:交付 犹:好像 3.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子无敢食.我也〔 〕②兽见之皆走.〔 〕 ③虎以为然.〔 〕④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帝使我长百兽. ②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故事意思相近的三个成语. 答案 〔1〕①吃②逃跑③对的④方圆 〔2〕①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解析"长〞形容词作动词,应译为"做首领〞〕 ②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3〕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4〕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驴蒙虎皮等. 译文 荆宣王问群臣说: "我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楚国的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九、余音绕梁 列御寇 昔韩蛾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也. 1.阅读导航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描述了韩娥歌声优美,音乐可以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注释 ①韩娥:韩国的歌唱家. ②匮:缺少. ③雍门:地名. . 14 / 16 ④鬻〔yù>歌:卖唱.假食:换取食物. ⑤欐〔lì〕:屋梁. ⑥左右:指周围的人. ⑦弗去:没有离开. ⑧逆旅:旅店. ⑨曼声:拉长声音.曼,长. ⑩遽:急速. ⑪里:古代居住单位,相当于"村〞或"镇〞. 3.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既.去而余音绕梁欐〔 〕②过逆旅.. 〔 〕 ③遽.而追之 〔 〕 ④忘向.之悲也〔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左右以其人弗去 A. 皆以美于徐公 B.无从致书以观 C.俯身倾耳以请 D.策之不以其道〔3〕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②乃厚赂发之. 〔5〕文中表现韩娥善歌哭,多次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写出其中的两处.答案 〔1〕①已经,……以后②旅馆③立即④从前 〔2〕A〔解析例句的"以〞译为"认为〞,A 句"以〞译为"认为〞,B 句"以〞译为"用来〞,C 句"以〞译为"来〞,D 句"以〞译为"用〞.〕 〔3〕故 /雍 门 之 人/ 至 今 善 歌 哭〔解析 "故〞在句首引出下文事件的结果,可作停顿.后面属于主谓停顿.〕 〔4〕 ①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缭绕在城门的梁柱之间,三天不绝于耳. ②〔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了. 〔5〕 ①左右以其人弗去.②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③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译文 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在那卖唱乞讨食物.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住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国的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里弄的人〕赶紧去把追她〔回来〕.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 十、北人不识菱 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 "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阅读导航 这篇短文选自《缘箩山人集》,讲述了一个北方人说菱角在北方的土地里生长的事.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露陷儿,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 . 15 / 16 2.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3〕仕:做官 〔4〕啖〔dàn〕 :吃 〔5〕并壳:连同壳 〔6〕或:有的人 〔7〕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8〕去:去掉 〔9〕欲:想 〔10〕夫〔fú〕 :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 〔11〕此坐:这是因为 〔12〕强:硬要 3.实战演练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并.壳入口〔 〕 ③欲以去.热也〔 〕④其人自护所短.〔 〕 〔2〕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啖菱须去壳.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答案 〔1〕①在②一起,一块③清除④缺点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解析"夫〞发语词,在句首可作一处停顿."而〞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前后两层意思,所以"而〞前作停顿.〕 〔3〕①吃菱角要去掉皮壳. ②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关键译出"坐〞的意思"因为〞.〕 〔4〕北方人不懂装懂,说菱角在北方的土地里生长,成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译文 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 "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我是打算用它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文化视野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 2——3 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与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 16 / 16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第二至十名为"亚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