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课件.ppt

40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5157500
  • 上传时间:2018-09-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89KB
  • / 4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法门高中姚连省制作,2,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2.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3,(二)能力训练点 1.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这两种互化,对于求三角函数的值、化商三角函数式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都有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作用和地位在三角函数值的变形中是十分重要的. 2.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本身也运用了许多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作为重要一环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学习中,处处充满辩证法,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它们又处在对立统一体中,这些公式中,从左到右为积化和差,而从右到左则成为和差化积.在实际应用,他们又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受到一次辩证法实例的教育,不失为一个好时机.,4,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顺三角公式变换的相互关系,掌握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以及用好用活2.教学难点: (1)公式的推导. (2)公式的应用. (3)三角式的恒等变换的一般规律.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与学过程的设计,,5,第一课时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一)复习和、差角的正弦与余弦公式 师:前阶段我们已学习了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请问学生回忆一下这些三角公式的推导,变换过程. 生:所有这些三角公式都是从一个公式演化而来的,主要是证明了两角和的余弦函数公式.之后,利用换元法以及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而导出一系列公式来,他们相互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 师: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是一组十分重要的公式,它们在解决三角恒等变换等方面有许多重要应用.但是,光是这些关系还不足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寻求新的关系式. (二)引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正、余弦的和差角公式(板书),6,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1)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gβ(2)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3)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4)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四个公式,考虑一下能否利用这些公式得出一些新关系来. 生1:把(1)式与(2)式相加可得 sin(α+β)+sin(α-β)=αsinαcosβ. 生2:把(1)式与(2)式相减可得 sin(α+β)-sin(α-β)=αcosαsinβ. 师:(3)、(4)两式作类似的加、减还可以得到: cos(α+β)+cos(α-β)=2cosαcosβ, cos(α+β)- cos( α-β)=-2sinαsinβ. 师:若把这四个关系式整理一下,即可得到,7,,,以上这四个公式的特征是把三角函数的积的形式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和、差的形式,我们把上述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积化和差公式的功能可以把三角函数的一种形式(积的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和差的形式),这种转化可以使得一些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变成可能解决的问题,它们在三角式的变换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先翻开课本P.227,先看看这段课文,特别是注意公式的函数,函数名、角的形式等特征,记好这四个公式(五分钟阅读,让学生记忆).,8,师:现在暂停读书,这几个公式形式比我们过去学过的其他三角公式要复杂一些,记好用好这些公式得有一段过程,当然,千万不要死记硬背,适当做一些练习,掌握这些公式的实际应用,是可以逐步掌握它们的.让我们看看以下的例题. 例题 求sin75°·cos15°的值. 请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生1:考虑到75°±15°都是特殊角,所以想到使用积化和差公式解决之. 师:很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积化和差公式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想想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生2:由于75°与15°互为余角,所以可以采用以下的解法.,,9,,生3:由于75°与15°可以由45°与30°组合而成,所以只要用到和差角的三角函数公式就可以解决了.师:从这个例题的几种解法,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函数求值或恒等变换,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进而使用不同的三角公式,获得问题的解决,可谓殊途同归,但是我们考虑问题时,一定要根据条件及结论、选择适当的方法,以求问题的解决.现在,请同学们取出课堂练习本,完成以下的几个练习. (三)课堂练习 1.求sin20°·cos70°+sin10°·sin50°的值, 2.求cos37.5°·cos22.5°的值,,,10,,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答疑,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作些提示,适当时候,安排几个学生作板演. 练习题解法: 1.sin20·cos70°+sin10°·sin50°2. cos37.5°·cos22.5°,,,11,,而sin20°·sin40°·sin80°,,,,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虽然这些公式是新出现的,但它和过去学习的一些三角公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首先应理清他们的内在联系,这组公式的功能可以把三角函数的积的形式转化为和差的形式,通过例解及课堂练习,同学们也开始发现这组公式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记好、用好这一组公式 五、作业 P.231中3;P.236中1、2. 六、教后反思:,13,第二课时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一、教与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积化和差公式 1.请学生复述积化和差公式,教师板书2.部分作业选讲 ① 证明 cos2αcosα—sin5αsin2α=cos4α·cos3α. 利用积化和差公式,可得,,,,14,,② 求cos20°、cos40°、cos80°的值. 解法一,,,,,15,师:我们知道,每个数学公式都有两方面的应用,即正用与逆用.积化和差公式也不例外,那么,积化和差公式的逆用应怎么称呼呢? 生:应称为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师:确实如此,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二)引入新课 由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的逆用,我们可得以下几个公式: sin(α+β)+sin(α-β)=2sinαcosβ; sin(α+β)-sin(α-β)=2cosαsinβ; cos(α+β)+cos(α-β)=2cosαcosβ; cos(α+β)-cos(α-β)=-2sinαsinβ. 为了突出这组公式是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并能方便地记忆,可作如下的换元:,16,,这样我们就得到如下的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与积化和差公式相反,它可以把三角函数的和差的形式转化为积的形式,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如前面评讲的作业,也可以一直由等式的左边一直推到等式的右边.,,,,17,,例1 求sin42°-cos12°+sin54°的值. 分析:这是三角中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原题是三个三角函数的和差形式,自然想到要使用和差化积公式,由于上述问题中现成的同名角函数为sin42°、sin54°,因而一般做法是将这二个函数做和差化积(稍停顿).但本题若采用此法则无后续手段,问题的解决将十分困难.应该说这种思考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我们不是为和差化积而和差化积,而是为问题的解决而和差化积的,一般地说出现多个三角函数的和差时,应选择能出现特殊角的一组进行.鉴于此,本题应采取下面的解法. 解:原式=sin42°-sin78°+sin54° =-2cos60°sin18°+sin54° =cos54°-sin18° =2sin36°sin18°.,18,师:进行到此,本题的化简能进行下去吗? 生:可试着使用正弦函数的倍角公式化简. 2cos36°sin18°师:本题与前面的例题形式上是差不多的,请大家想一想该怎么解? 生:(议论)用和差化积公式化简应是可行的,由于本题三个函数都是余弦,而任两角的和、差都不为特殊角,所以可任选其中的两个先作和差化积.,,,,19,提问一个学生,可得如下变形师:到此,下一步比较关键(指导学生讨论),逐步统一到如下解法:,,,,20,,师:本题对初学和积互化的关系式中是比较困难的,采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对1、3两项或2、3两项先使用和差化积公式,再利用余弦的倍角进一步完成本题. 本题还可以采用积化和差的办法解决之.,,21,,(三)小结 和差化积公式的左边全是同名函数的和或差,只有负数绝对值相同的同名函数的和与差才能直接运用公式化成积的形式,如果是一个正弦与一余弦的和或差必须先用诱导公式化成同名函数后,再运用积化和差公式化成积的形式. 无论是和差化积还是积化和差中的“和差”与“积”,都是指得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并不是角的关系,这是必须十分清楚的.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所要求的最后结果,只要是三角函数的积的形式就可以了,不求形式上的一致.,22,遇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或积化和差,可以先在其中的二个函数中进行(遇到这种情况多半会组合出特殊角),然后再与其他的三角函数继续进行下去.今天课上例2的第二种解法主要适用于三角函数式中的角是等差的,通常分子分母上同乘以公差一半的正弦. 二、板书设计,,23,第三课时 习题课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二章(第三章与第四章)从介绍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图象开始逐步深入,学习的进程高潮迭起,特别是从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直到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既充分揭示了三角函数的内在关系,且每组公式又都有它自身的使用范围,另外三角函数这块内容又是学习其他数学分支的重要工具,在函数研究、立体几何、代数及解析几何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好三角函数是学好其他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由于三角公式相当多,所以记忆和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安排两节习题课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练习及比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的一般方法. (一)复习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 (二)作业评讲 1.求cos20°+cos100°+cos140°.,24,=cos40°+cos140° =0. 2.△ABC中,求证cos2A+cos2B+cos2C=-1-4cosAcosBcosC. 证明:∵A、B、C为△ABC的三内角. ∴A+B+C=π,即C=π-(A+B). ∴原式左边=2cos(A+B)cos(A-B)+2cos2C-1 =2cos(A+B)cos(A-B)+2cos2(A+B)-1 =2cos(A+B)[cos(A+B)+cos(A-B)]-1 =4cos(A+B)cosAcosC-1 =-1-4cosAcosBcosC. (三)范例选解 例1 求sin220°+cos250°+sin20°·cos50°的值. 分析:本题有两个平方式,遇到三角函数的平方式(包含三次,四次式等),常利用余弦的倍角公式作降次处理.,,25,(当然也可以把它们视为二个三角函数的积做积化和差.) 作了如下处理后,即成为三角函数一次式的和差了,自然做和差化积.若又注意到本题的结构,以下解法也是可以考虑的. 原式=(sin20°+sin40°)2-sin20°·cos50° =[2sin30°cos10°]2-sin20°·cos50°,,,26,,当然,也可以这样配方 原式= (sin20°-sin40°)2+3sin20°cos50°例题2 求ctg70°+4cos70°的值. 分析:由于本题余切函数与余弦函数共存,∴首先应化切为弦,接着自然是要做通分,最后再考虑分子的化简,由于分子的三角函数的系数不同,一拆为二就是必然的了.,,27,,习题课上,教师主要讲以上二例,虽为例解,但应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处理方法,若方向对头应予以肯定,若方法不当也应帮助分析原因. 以下几个练习主要由学生完成,练习题预先写在幻灯片上,适时安排学生板演,习题课的形式是讲讲、议议、练练. (四)练习题,28,,3.tg10°+sec50° 课堂练习题分析及解法:2.类似本题的条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其一是将两式两边分别平方后再相加,但这样处理所能得到的是cos(α-β)的值,但采用这样的办法于事无补.另一条路是把两个某式左边的三角函数分别作和差化积可得到如下关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