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doc
3页《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课 题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计划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具学具准备教 学 环 节教 学 内 容 与师 生 双 边 活 动个性化设计一、情境引入二、互动新授三、巩固拓展四、课堂小结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
需要准备几个瓶?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即2.50.4≈6(个)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学生可能汇报: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出示例11: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作 业设 计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2、5题板 书设 计板书设计:解决问题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去尾法 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 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的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潜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由表及里,初步构建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