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课议课的准备——有效观课议课之二.doc
15页教学研究观课议课的准备——有效观课议课之二 作者:作者:巢湖客人一、观课议课的认识准备(一)教师要学会“自我不满意”“不满意”是什么?“不满意”是一种态度为什么“不满意”?因为有问题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的《变革的力量》是很值得读的一本好书,影响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西方哲学史上的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例证: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尽管我们可能知道问题是我们的朋友,“不满意”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基础,但在实践中,“面子”和“自尊心”(当然还有其他功利的因素)却常常跳出来,阻挡我们和问题成为朋友,大家也很不愿意去表达“不满意”这样,如何对自己“不满意”也就成了问题应该如何对自己“不满意”呢?我个人有以下认识:教学研究首先,要意识到人需要“不满意”。
人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超越性的生活,是一种理想性的生活超越什么?超越现在,超越此时为什么要超越?因为对现在不满意人所以要追求理想,是因为认定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处境不理想想一想,现在的一切都完美了,已经没有了值得追求和改变的东西,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其次,要意识到“不满意”的价值性与其他物种比较,人可以说具有先天不完善性但人超越其他物种的地方,就在于知道自己不完善,承认不完善,并努力追求完善追求完善的实践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种实践就是后天的自我塑造和改变意识到“不满意”的价值,我们就应该主动多寻找一些对自身的“不满意”再次,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满意”对于问题我们不能总别人身上推,怨天尤人,而是主动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比如教学效果不理想时,我们不要总归咎于学生原有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差,而对自己的问题熟视无睹第四,对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要有欢迎和感谢的态度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布鲁纳则说:“自我可以——实际上是必须——从‘他人’的角度予以界定他人是一种视角多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批评,我们就可以从他人的批评中得到更多的帮助教学研究第五,要致力研究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以后,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问题不满意”只是有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需要后续的研究和改进行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不断从“不满意”走向“满意”事实上,对于不能改变的,最好的方式不是抱怨,而是接纳;对于我们能改变的,我们需要努力去改变,我们能够改变什么呢?你能够改变的就是你自己!当然,如果你具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和英雄主义的勇气,你还应该坚守符合人性和教育规律的追求和向往,活得更加独立和有尊严二)教师要学习对话和争鸣议课的过程是围绕课堂对话的过程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于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观课议课活动,对话交流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话意味着不同意见的参与,就一个组织而言,不同意见的存在往往有助于随时纠正团队思考的偏差和错误唯有鼓励组织成员有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才能在意见交流或行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团体智慧、凝聚共识组织成员的共同学习不是要达到行动一致、步调一致、思维一致,不是不允许团队内部存在意见和分歧促进组织成员的共同学习,关键要发展成员间的“对话”和“讨论”的能力,它强教学研究调以同中求异的原则来探索真理,透过对话让组织成员正视自己思维的障蔽,进而面对事实,并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发展更高层的共识。
真理是不怕争论的,真理愈辩愈明我个人的感觉,对一种理论置之不理是对它的最大冷漠;而参与争论、促进发展是对它最大的尊重;当然我们也可以完全接受它,但只有接受对它的发展和完善没有多大帮助因此,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对他人认识成果的尊重,又不能 “唯马首是瞻”、“噤若寒蝉”因为“万马齐喑究可哀”,我们需要抖擞精神,参与对话和争鸣在具体的议课对话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1 、反对“自我中心主义”强调从独白转向对话,是因为“我”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对象,“对话”以承认“我”的有限性为前提,它强调自我认知方式的不可通约性以及自我的非中心化,对话是对独白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反对对话的基础是相互敞开,彼此承认,它要求对话者防止自我粉饰和美化,克服过分的防御和抵制2 、保持既平等又对立的主体间性关系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 1993 )指出:“纯粹的主体间是由我和你(我们和你们),我和他(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对称关系决定的对话角色的无限可互换性,要求在这些角色操作教学研究时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拥有特权,只有在言说和辩论、开启与遮蔽的分布中有一种完全的对称时,纯粹的主体间性才会存在。
因此,对话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需要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 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强调在对话中要看到 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 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 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话不投机半句多”,对话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3 、致力于理解和创造对话需要解释,但对话不是解释因为解释只揭示已经熟悉的东西、可以重复的东西,它还只是一种独白对话需要对话双方各自从自己固守的“极地”返回观照对方,在二者之间的边缘地带相互遭遇、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融入他者的文化,用他者的目光来反观自身,并从他者那里以及在与他者的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吸收新的有用成分,从而修正失误,达到共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是不断揭示对象新意的过程。
理解不是教学研究重复说者,理解要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理解者参与共同的创造 当对话最后达到一种超越状态,“生”出一种来自对话者又不同于原有对话者的全新的存在时,就完成了一次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不仅揭示了对话的方法,而且明确了对话的目的将对话理论运用于议课,不仅有利于交换和理解参与者彼此的立场和处境,而且有利于明确和实现“进行意义新探求、创造教学新思路”的议课目的二、观课议课的参与人员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的讨论,曾经有朋友提出了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应该说,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时间充足,大家又懂教学,当然很好我自己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质量又必须在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实践,在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需要简化如果要我简,我会怎么简呢?首先,我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化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来了发言,他未必能够有专业的视角,说的东西不靠谱,听了老师们没有用处,不听又对发言的家长显教学研究得不尊重;来了不说,插不上嘴,他又难受。
大家都不尴不尬,不如大家干一点能够参与并在其中得到快乐的事当然有的家长本身对教育有研究,或者本身就是教师,让他参与观课议课,不仅可以让他了解教学,扩大教学知情权,而且可以对教自己子女的老师提供真切的建议和帮助但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就不必把定位为“家长”的角色,而是直接定位在“专家”和“老师”的角色就行了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当然也有的老师,看校长来了,忍不住想在议课时充分表现自己的水平,结果是他表现出了自己的水平,显示出了执教教师的没有水平 2 )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不能把议课中的问题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议得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习惯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看法和评价中 3 )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屁股坐在那个位置就自我膨胀,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评课的改进价值我这样说,不是领导不能参与议课,而是带有条件。
这里的条件就是领导自身需要转变这种转变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把握好“领导”和“管理”的界限和方式组织教研活动、检查备课本和观课观察笔记……这些是校长和其他管理者在行使管理的权力,教学研究这是行政管理对于行政管理,有了权也就有了责任,你就有应该管理但领导不等于管理,领导是指引和导向,本质上它不应该仅仅依靠权力来实现,它应该更多地依靠对方向的正确选择和路线的正确把握在观课议课活动中,组织观课议课是“行政管理”的行为,但对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讨论本质上是学术行为,如果参与者的领导没有“学术领导”的能力,那就少说为佳当然,你可以参与并让大家听你的,但那应该并非由于你有权力,而是你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方向、正确选择教学路线……也就是你要有一定的学术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参与议课不仅需要提高领导的“行政管理能力”,而且需要提高领导的“课程学术领导能力” 2 )学术活动中,不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区分,只存在意见、观点的不同拥有者我可以不接受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大家都是平等参与者,管理者如果放不下架子也最好少来 3 )观课议课的出发点是发展教师,而不是评价教师,就问题讨论问题、商量办法,不能与对人的好恶挂号,也不能与奖惩挂号。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专家就不观课议课,就不发展和改进自己观课议课提供了一种发展教师的途径和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事实和现象,通过对话和反思建立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在对话和反思中思考新的教学可能,并将思考的成果用于新的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教学研究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发展成为研究性教师,使研究成为我们的一种工作和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观课议课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另外一个问题是认识问题:谁是教学研究和改进的专家?我以为,一线教师就是专家,不能过于依赖外面的专家;而且观课议课需要培养学校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来引领教学实践中的同伴我把学生排在简掉的倒数第二的位置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学得怎么样;当然这种问,不一定学生到场,可以问卷第二个原因,观课议课总要有课,有课就有学生,听学生的意见简单方便但我也不赞成学生全程参与,最好先听一听他们的感受、看法、建议,就让他们玩去学生来坐久了,又可能在老师不明不白的话语中,可以想象他们有多难受,再让他们来,一定不干,或者装模作样,这都不好。
再不能简了,简了老师就没有人了对于参与的教师,学校大的,同学科(甚至同年级)老师人数多,共同语言多对于学校小的,可以跨学科观课议课我是主张跨学科议课的,我曾经在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观察音乐教师授课,学校组织议课时,我认为最具价值的问题和意见是其他学科教师提出来的,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共同语言多有利于深入研究,不同语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