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朐县第一高二第二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docx
9页高二开学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称臣纳贡这一记载表明()A.商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 B.商朝对西北地区实行间接统治C.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 D.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2.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之后历代承袭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对“法”有如下见地。
据此,可推知先秦立法()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管子·七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慎子·逸文》A.取向公平公正B.强调因势制宜 C.打破阶级局限 D.重视社会和谐4.宋代的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势力的不断强化 B.基层社会民主的完善C.道德教化功能的丧失 D.民间自治精神的宣扬5.清初规定,凡直省各府州县有功于民的官员、绅士、学行兼优垂范乡里的士人,经层层推报、礼部复核、皇帝批准后可列入乡贤祠,每年春秋时节祭祀清朝这一规定旨在()A.利用宗族观念证明统治的合法性 B.加强地方道德教化以缓和矛盾C.借助士绅力量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D.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以维护集权6.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7.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的票号在全国实存在25家以上票号已在全国54个城镇设有分支机构清末最后十年间,票号的分支机构进一步拓展到全国95个城镇,分号数量475个从材料看,票号()A.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 B.开启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C.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D.近代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8.1949年3月,天津郊区开始土地改革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天津市人民政府结合津郊地区的地权分配、剥削关系、郊区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等特点,制定郊区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与以往的土地政策有很大的不同该政策旨在()A.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恢复城市经济 B.消除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影响C.推动土地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 D.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9.下图为1950-1953年《人民日报》对《婚姻法》的宣传中,所批判的各类观念的数量统计,这说明《婚姻法》的颁行()A.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提升了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延续10.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以上举措()A.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1.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后,西亚地区的阿卡德人、亚述人、赫梯人等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成为本民族的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深受楔形文字影响,由此形成了一个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这说明()A.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B.苏美尔人引领西亚文明进步C.两河流域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文化交流推动区域文明发展1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古巴比伦王国债的主要形式是契约契约有买卖、借贷、租赁、承揽、寄存、合伙、雇佣等法典还对高利贷作了限制这些规定( )A.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B.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确立了近代社会契约精神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13.自8世纪到10世纪前期,阿拉伯学者掀起广泛翻译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及周边文明地区书籍的百年翻译运动该运动催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阿拉伯帝国境内各部族和各种族人民的共同心理认知得以形成这反映了该运动()A.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扩张 B.彰显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C.使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改变了阿拉伯帝国的落后状态14.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15.16、17世纪法国多次颁布禁奢令,先是禁止所有人穿着金银丝锦缎、刺绣和丝绒,又禁止在服装中使用金银,最后禁止穿着来自外国的织物、丝质花边等这反映了法国( )A.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B.限制贵族势力的发展C.深受禁欲主义的影响 D.采取抑制商业的政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
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4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8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4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庄子》和《易经》两部著作提出了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认为天地乃万物之父母,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摘编自徐磊《面向民间与主流的文化内在整合》材料二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一语揭示了宇宙的原始,二程以无形的“理”构筑宇宙的本体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所关注的并不是“理”本身,而是理与性、理与心等心身性命有关的学问。
理”被极度的抽象,成为宇宙的本质,这个本质表现在天即为“天理”内在于人便是人性程颢试图将“天理”与“人之性”完全沟通起来,使之无所间隔他从主体意识中抽象出“仁”,认为“义、礼、智、信皆仁也”,这无疑是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新的诠释程颢的这种抽象便将客观之理内化为主观之仁,从而便有“心即理”之思想的出现沿此思路走来便有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心”为本体的思想体系的建立——摘编自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4分)(2)任选其中一个特点加以阐释8分)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改造成体现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西周初,实行礼制,礼成为国家运转的大法按照儒家思想,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必须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并按照伦理道德原则来评价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优劣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者以经义注释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与法的关系形成“本”与“用”的关系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礼有治国、理家、律己的功能,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
――摘编自冯玉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规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的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正公开,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汉代“礼”的功能的变化,并简析汉代礼法关系变化的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意义7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和教化关系的认识4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商是牙行的一种,是古代中国商业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在唐末市制破坏之后,政府当局多利用牙行、牙人代为收税,渐渐地牙行、牙人成为历代王朝收税及维持商业秩序的手段尤其是明朝,制定许多法律来管理牙行,牙行也承担了课税、平准物价等原本属于政府的商业管理职能。
加上中国各地的度量衡不同,需要拥有丰富商业知识的牙人进行正确估价因此,在国内商业中,牙行、牙人都是必要存在的环节,而在对外贸易中,牙行、牙人更是不可或缺从汉代开始,牙行、牙人就在言语不通的中外商人之间扮演中介及评定价格等工作唐代的“互人”“互市牙郎”,乃至宋代中外互市的牙行、牙人,清代的行商等,都是中外贸易中必要存在的环节——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唤清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