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生态涡阳 营造平原绿洲.doc
8页建设生态涡阳 营造平原绿洲 ----涡阳县造林绿化自查报告涡阳县属于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北纬 33°27′至 33°47′,东经 115°53′至 116°33′之间, 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全县辖 24 个镇,一个国有林场,673 个行政村,3187 个自然村;国土面积 2107 平方公里,人口 148 万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 “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 “全国公路绿化十佳县” 、 “国家级首批生态示范区” 、 “全省绿化模范县”等称号境内横贯东西的涡河将全县自然分割成涡南、涡北两个区域;除东北部有龙山和石弓山等七座不足 10 平方千米的岛状残丘外,其余皆为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太阳辐射能量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步、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土壤由砂礓黑土与潮土两大类组成,适合杨树等多种暖温带落叶树木的生长发育近年来,涡阳紧紧围绕“唱响老子品牌、建设生态涡阳、打造特色产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动力,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平原农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造林绿化现状 涡阳县作为平原绿化的先进单位,在国家绿化委员会倡导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的号召后,在持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的同时,展开了新一轮城镇绿化美化工作按照《国家绿化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县”评选工作的通知>>和> 等相关文件的通知精神,涡阳县林业局、绿化办和城建局园林所分别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县植树造林和城镇绿化状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全县有林地面积达 4.2 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 22.0%,活立木蓄积量 260 万立方米,林业产值 3 亿多元建成以铁路、省道、县乡公路、乡村道路为重点的绿色长廊 900 公里;涡阳县现有农田 13.2 万亩,适宜建设农田林网的面积 12.9 万亩,建设农田林网 12.3 万公顷,占适宜建网率建网面积的93.1%;县城区绿化覆盖率 40.69%、绿地率 38.4%、人均公共绿地 10.6 平方米;村屯绿化覆盖率 53.2%;义务植树的适龄公民 105 万人、参加人数 96.1 万人、尽责率 91.5%;义务植树建卡率 96%已经具备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的条件1、林业建设方面涡阳林业建设起步于上世纪 70 年代,历经 80 年代结构调整,90 年代完善提高和新世纪以来的全面发展四个阶段。
80 年代后期以来,我县积极引进和推广栽植南方型黑杨,围绕镇村、道路、沟河和农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林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绿色长廊二期工程、平原绿化建设以及退耕还林、长防林、速丰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了林业生产又好又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以“农田林网为主体,沟河堤坝为骨干;城镇绿化为景点,道路绿化为主线;落叶常绿相结合,成片造林作镶嵌;木材加工产业链,三大效益齐展现 ”的林业建设格局2、城镇绿化美化 涡阳县城镇绿化美化工作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建设,已经初具雏形具体表现在以下 4个方面:一是公共绿地建设成效显著按照见缝插绿的原则,建成尚武塔、文化广场、烈士陵园等绿地、游园 30 余处这些布局合理、分布均匀的绿地,有效地改善了城区人居环境,方便了市民晨练、休闲和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二是道路绿化特色明显中心城区向阳大道、西一环大道等道路,行道树以法桐为主;紫光大道西段以速生楸树为主;乐行路以栾树为主树干粗壮挺拨,冠大荫浓,构成了庞大的林荫路系统,成为涡阳县城绿化的特色按照树种多样、色彩丰富、乡土为主、栽植大规格苗木的原则,先后完成了东环路、淮中大道、乐行路、站前路等 10 余条道路的绿化工作,并通过大规模拆迁违章、临时建筑,完成了紫光大道的整治绿化。
道路绿化已形成点成景、线成荫、带成廊、片成林、相互交织的有机整体三是单位居住区绿化稳步发展根据不同庭院和小区情况,依形就势,充分利用楼间、屋顶等空间,让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新建和居住区严格按照规定留足、建好绿地,做到建一楼绿一片,建一区绿一方现有单位、居住区积极开展“园林式单位” 、“园林式居住区”创建活动,挖掘潜力,扩展绿化空间,提升品位档次,不断加快绿地的补充改造和完善,实施拆墙透绿、拆违(危)建绿、见缝插绿、破硬造绿、立体绿化等方式整治提高,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两年来,先后有城关中心校、地税局、涡阳四中、检查院、倚翠园、怡和园等二十多个单位、居住小区进行了高标准庭院绿化四是大环境绿化成绩斐然已经建成新的县行政服务中心占地近 10 公顷,绿地面积占 90%;正在实施的老子文化生态园一期投资约 3 亿元,将建成面积 3.5 平方公里的风景区;正在扩建中的葛沟公园核心区占地面积 5.5 公顷,工程投资约 1000 万元;依托全民义务植树和县财政每年 1000 万元的投入,相继实施了城乡林网、城乡公路等大环境绿化,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二、发展模式、效益农田防护林体系是平原林业建设的主体,在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其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模式阶段。
一是随意栽植时期:1970 年代以前,农民或生产队在耕地边缘和“四旁”自发的栽植树木形成防护林林农田林网建设伴随着农民获取木材、果实的需求程度而自由发展,即随意栽植不规范的农田林网二是规范模式阶段: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聘请规划设计人员,开展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按照规范化模式建设农田林网,为以后涡阳平原林业再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综合体系时代:以上世纪 80 年代后形成的农田林网为骨架,把“四旁”植树、片林(用材、经济林等)融为一体,建成主要模式有林(杨、果、桐)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苔(干)间作、果菜间作、多林种景观型模式、乔灌结合型、林菌混合型、林菜结合型、林禽种养结合型、林畜种养结合型点、片、带、网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平原林业建设不仅能够生产木材、果实及林副产品,而且还具有强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据测算全县整体林业效益为 47.3 亿元其中:林业生态效益 27.3亿元、林业经济效益 20.0 亿元一是林业生态效益:根据全国 1993 年的生态经济价值核算结果,推算涡阳县森林生态经济价值每年仅林木涵养水源、林木对固定 CO2、林木供给 O2 的经济价值就高达 27.3 亿元。
(以 1990 年不变价计算) 二是林业经济价值:据测算,涡阳县平原林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达 20 亿元,其中:因林木保护作用而产生的农作物增产效益就达 2.7 亿元、木材的经济价值 17.3 亿元三是林业社会效益:涡阳县平原林业日趋发展,提高了全民绿化意识、改善了全民的生活质量、支持了畜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外地木材的依赖、促进木材贸易和加工业发展三、造林绿化举措在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和发展高效平原林业过程中,我县的具体做法是:1. 加强领导是关键涡阳县自上世纪 70 年代号召全县广大干群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不断强化党政领导大到林业的长远规划,阶段性的林业设计,林业建设的五年计划、每年度的林业生产意见的制定;到每项具体林业规划设计的实施,都离不开县、乡、村三级强有力的党政领导;小到每年的造林整地挖穴,树苗的采购,苗木的栽植,树木的管护都一直渗透着领导的关怀和直接参与特别是新的林业建设工作开始时,由于以前没有做过,群众的不理解,工作难度很大,需要领导去做过细的工作每逢大的林业项目实施,资金和劳力往往是最大的问题,需要领导去费心考虑,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总结涡阳县平原林业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强化领导的过程。
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受利益的驱动,广大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已今非昔比,有很多的事务已经不要领导考虑了,只要领导把握国土绿化的大方向和为林农提供政策指导、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即可2、强化宣传是引导坚持以宣传引动林业发展主要做到三个“利用”①利用现代媒体,加大宣传在广播、电视两台常期开辟林业专题节目,及时在适宜的季节把群众急需的林业实用技术制作成短片,在广播、电视两台持续播放;建立林业信息网络平台;开通“9612121” 声讯咨询台,农民每月仅花一元钱任意拨打咨询,了解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生产技术和新的信息;②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加大宣传为把林业技术和法律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2006 年 10 月,县林业局林缘情艺术团应运而生一批离退休老同志怀着对林业的热爱和执着,把林业技术和法律知识编成百姓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艺术团走街串巷,进社区、入机关、下地头,传播林业技术、法律常识;③利用国民教育阵地加大宣传近两年来,在宣传部协调下,林业局、广电局、教育局、文化局、团县委、县妇联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了“小手牵大手”爱绿护绿活动和“我与小树同成长,倡导生态文明新风尚”活动。
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认养树木,由过去损坏树木变成自觉爱绿护绿同时也牵动家长和亲友参加到植树护绿行动中,达到“一校牵万家,人人齐护绿”的效果3、资金投入是源泉资金是工程建设的保证,几十年来,涡阳县始终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坚持群众拿大头,地方财政和业务项目出小头为了搞好全县的林业建设,县政府每年都拿出近百万元资金用于林业建设的以奖代补,近几年还为乡镇配备了挖穴机、高枝锯和机动高压喷雾机,解决了整地挖穴、树木整形修剪和林木病虫防治的难题每逢有新品种需要引进,县内主干道路的绿化,重大的林木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的清查和重大林政活动均由县政府出资在业务部门挣得的项目中,2000 年以来实施的长防林林建设项目和退耕还林项目为农民挣得造林资金近 700 万元;为森鑫木业争得林业贴息贷款 600 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在大规模造林方面,我县坚持“一主六辅”机制来集聚资金,发展林业生产一主即“一事一议”为主,规范操作,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六辅即:①政府奖补县政府对林业生产考评后实施以奖带补,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②项目支持整合涉农项目,作为奖励,侧重安排到林业生产先进乡镇;③以土换树。
把挖沟打塘多余土方变卖用于造林;④拍卖树穴将新挖树穴,本着树穴随地走为主的原则,公开拍卖,集聚造林资金;⑤以树换树把新栽的树卖掉树权,弥补造林费用;⑥砍伐预留树木更新时,预收砍伐育林资金,用于新建林网通过“一主六辅”投入机制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林业生产发展资金不足的大问题2006 年以来,我县采取大户承包、租赁、拍卖、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大力推进全社会办林业据统计,目前我县非公制林业规模近0.67 万亩,投入资金 5000 万元,其中面积在 6.7 公顷以上的造林大户就有 200 多个由于杨树原木的价格持续攀升,农民从栽树中尝到了甜头,投资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经由“要我栽” ,转变为“我要栽” ,植树造林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思想问题解决了,农民出钱买树苗和栽树成为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有了资金作保障,发展植树造林、实施国土绿化也就有了源泉4、科学规划是依据涡阳平原林业自起步之日,一直十分注重林业的规划设计工作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涡阳林业刚刚起步,县政府就专门请来了安徽省林业规划设计院的专业人员,历史三个月,对全县 2107 平方公里的涡阳大地进行了“方块田式”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把全县的林带分成四级,基本网格面积 13.3 公顷左右。
在此基础上,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平整土地工作,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林网建设,为以后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夯实了基础从 1975 年起,每到五年计划开局之前,都组织技术人员编写新的五年规划,回顾上五年的建设情况,制定下五年的行动纲领和林业建设重点工程在每年的秋季,林业局都组织编写全县下年度的林业生产意见,意见在通过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务扩大会议后,以县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