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经济学(南开大学,张俊山).ppt
41页政治经济学原理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论上搞清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含义及其决定因素2、搞清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理论 3、学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复习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文献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节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第三节 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返回一、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指标 二、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分析返回经济增长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 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 (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 扩大和增加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国民生产 总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只值增长率 、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不变价格) 效率增长率指标,比如劳动生产率增 长率 返回1、因素可分为两类 一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自然资 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状况;现有技术装备水平;资本积累的最大可能量 二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市场机 制的完善程度;社会有效需求总量与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等。
2、对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劳动就业量要素 其次分析劳动生产率 再次其他主要因素 3、劳动就业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双向作用4、从古典到结构学派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返回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增长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是增长率指标在其他条件一定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所 有部门的劳动就业量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乘积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率就等于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加上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 率 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就要提高劳动就业量和劳动生产率 劳动就业量增长率的计算 若投资率等于积累率公式为:公式表明:若投资率超过积累率,在现有生产设备已经充 分利用的条件下,必将造成需求膨胀;反之,若投资率小于积 累率,经济将会趋于萎缩只有在投资率等于积累率的条件下 ,由投资引起的劳动就业量增长率才是稳定的 劳动力的量、质和结构、 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返回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取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 术水平;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地区布局的合理化等影响劳动生产 率增长率的因素比较复杂,难以简单地量化为若干经济变量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的一般公式可以表述为: 返回第一、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第二、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第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 度; 第四、制度或体制,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 第五、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
返回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形式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经济增长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四、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返回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或道路 ,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粗放型指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资 本和劳动的投入:集约型是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粗放型和 集约型大体相当于通常说的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将 经济增长率分解为: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所致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 所致两部分经济增长率可基本归结为要素(资本、劳动)投入量增加 和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可 以把在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量增加起主要作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次 要作用的,称作粗放型增长方式;把要素生产率提高起主要作用、要 素投入量增加起次要作用的,称作集约型增长方式更简单地说,投 入产出效益较低的增长,可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投入产出效益较高 的增长,可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返回(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涵义(二)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注意的 问题 返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 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增长 方式转变是必然的、渐进的、全局性的,在今后相 当长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是两种方式并存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坚持的原则:(1) 有利 于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2) 有利于投入产出效 益的提高;(3) 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 善和环境的保护等返回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的需要; 提高科学技数水平的需要; 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的需要;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具备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返回 六个问题: 第一,努力提高“要素生产率”,这是实现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第二,在积极推进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同时,要继续开 辟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第三,注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第四,协调要素在部门、地区间的配置,优化结构效 益 第五,防止经济增长率大的波动,使投入产出效益稳 定提高第六,以体制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两个探讨问题:第一,从量化角度如何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第二,积累是否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返回(一) 经济波动的含义及表现形式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增长率总 会有高低差异但若经增长剧烈变动,这表明社会出现 了严重的了导致需求增长过猛或供给不足的因素。
这种 表现为增长率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可称为失衡性波动失衡性波动的两种表现形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过度膨胀,经济过速增长;需求不足,增长率大幅度下 降二)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1、与积累率相联系的投资率的变动2、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3、 经济体制的因素4、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的变动和重要资源的发现等 返回(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辨析 经济增长指经济总量在数量,即产品和劳务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经济发展:总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 二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者的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且偏重于数量方面;而经济发展的内 涵较宽,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二)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内容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基本含义指经济在长期发 展趋势上表现出向前发展和正增长的走势实质是将当前与长远的经济发展 结合起来,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 处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2)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3)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返回 第三节一、产业分类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优化 三、产业的地区布局 四、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返回(一)产业分类 (二)产业结构 返回产业的含义产业是生产某种相同属性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产业是一个历史的发 展的概念产业分类是指对各产业部门的划分产业分类方法有多种,较为流行的有: 1、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具体内容是:第一次产业,由广义的农业构成;第二次产业, 主要的是制造业,也包括建筑、煤气、电力、采矿等部门;第三次产业,广义的服务 业 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1940年,在他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运 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揭示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 我国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第三次产业统计我国第三次产业划分两大领域四个层 次2、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文献标准产业 分类先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个大项,大项下分中项,中项下分小项,小项下再分细 项全部经济活动按四个层次系统进行编码3、农、轻、重产业分类法4、两大部类的划分两大部类的分类是马克思提出,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高度概括。
农、轻、重和 两大部类分类法突出物质产品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有局限性5、其他产业分类方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按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提出的分类;按要素密集程度进行的划 分;依据产业的生命周期所进行的划分等 返回 产业结构的含义,是指各个产业部门 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 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结构划分:产业结构划分是与产 业分类是一致的,主要有:三次产业结构 ;两大部类结构;农轻重结构;其他结构 产业结构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劳动 力、投资额所占比重来表示 返回(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 返回1、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见表和图) 不同国家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表 1965年1973年1980年1986年 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 发展中国家292942243244193744183448 低收入国家412732383230333532323335 中等收入国家203050163351133750133453 高收入石油国45442262361643625642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73页。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图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曹文忠、林平编制2002年10月 2、第二产业演变规律3、产业结构演变的两种方式 4、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工业化道路 返回1、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 结构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标志是:第一,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和使用第二,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第三,各个产业之间在生产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第四,适合本国的基本国情第五,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发展 2、 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 两上基点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平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产 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演进的一种趋势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 从产业结构的结构比例看,一是产业重点依次转移;二是各种要素密集度依次 转移;三是产品形态依次转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看,(1)产业高附加值化,即产品价值中所含剩余价 值比例大;(2) 产业高技术化;(3) 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4) 产业高加工度化。
返回1.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结构 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标志是:第一,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和使用第二,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第三,各个产业之间在生产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第四,适合本国的基本国情第五,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发展2、 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上 基点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平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产业结 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演进的一种趋势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从产业结构的结构比例看,一是产业重点依次转移;二是各种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 ;三是产品形态依次转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看,(1)产业高附加值化,即产品价值中所含剩余价值比 例大;(2) 产业高技术化;(3) 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 效益;(4) 产业高加工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