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讲语概语言的接触.ppt
69页第十八讲 语言的接触(上) •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民族、社会发生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结果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双语现象、语言的转用、语言的混合等,都是语言互相接触的结果• 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的、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只要社会之间有接触,语言中就会产生“借词”• 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如汉语的“逻辑”“克隆”“迪斯科”“三明治”“尼古丁”“高尔夫”等是从英语借入的,英语的arms(武器、武装)army(军队)art(艺术)country(国家)等就是从法语借入的借词,hamburger(汉堡包)等是从德语借入的借词,piano(钢琴)等是从意大利语借入的借词• 借词和“意译词”不同• 意译词是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则都是本族语言的下面是汉语中的借词和意译词的比较:• 英语原词借词意译词• telephone德律风• microphone麦克风扩音器借词也不同于“仿译词”• 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如汉语的“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马力”(horsepower)、“蜜月”(honeymoon)、“热狗“(hot dog)、“超级市场”(supermarket)、“黑马”(dark horse)、“黑匣子”(blackbox)、“软件”(soft-ware)等就都是这种仿译词。
• 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却可能有所不同有些语言易于接受外来的借词,词汇中借词的比重比较大• 如英语借词大约占词语总数的一半,其中借自法语的词又占大多数• 英语从法语中吸收借词,一方面是由于自公元11世纪起,说法语的诺曼人曾长期战友领和统治着英格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英语乐于采用音译方式吸收外来词汇成分• 有些语言社会,对借词则有一种心理上的抗拒这种抗拒除了社会、文化的因素外,同本族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习惯也有关系• 汉语语素是单音节的,汉字是以字为单位来记录语素的,这些特点使得汉语在吸收外来成分时,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借词形式,而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成分很多借词后来都被意译词所取代,如“德律风”“盘尼西林”等后来就分别为意译词“”“青霉素”所代替 • 即使要利用借词形式,汉语也总是想方设法地使借词形式带有意译的成分对所表示的事物的类属作出说明如“拉力赛”(rally)“艾滋病”(AIDS)等• 在音译外语词时,尽可能选用与外语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使人们能够从汉字的意义上获得借词词义的提示如“基因”(gene)“香波”(shampoo)等 • 词语还有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
借词经过这样一番借出又借进的过程,音和义都会有一些变化• 例如汉语中像“封建”、“劳动”、“经济”等一批古词语早期被日语借去,日本明治维新后往往用汉语借词来表达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 • 又如汉语的“大风”被英语借去,语音形式是typhoon,后来汉语又把这个词语从英语借了回来,就成了汉语里的“台风”• 语言中的借词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入的,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以汉语为例随着汉代与西域各地交往的增加,汉语从西域借入“葡萄”“石榴”“菠萝”“狮子”“骆驼”“玻璃”“琵琶”等词;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从梵语借入了“佛”“菩萨”“罗汉”“阎罗”“夜叉”“魔”“和尚”“憎”“尼”“塔”“刹那”等词;元代从蒙古语借入“胡同”“站”“蘑菇”等词 • 汉语又从欧洲语言中借人了诸如 “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法西斯”、“纳粹”、“坦克”、“尼龙”、“蒙太奇”、“沙拉”、“香槟”、“可口可乐”、“迪斯科”等一批词• 从借词的历史层次,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 伴随着词语的借用也借来了某些本族语言中原本没有的音位如侗语原本没有辅音音位[f],后来因为向汉语借词,所以增加了音位[f]。
• 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语言借用了汉语的一些虚词,如侗语吸收了汉语的“的”以及介词“比”、“连”、“为”等• 纳西语的动宾结构原本只有“宾+动”的语序,在汉语的影响下,现在也有了“动+宾”的语序二、双语现象• “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我国几乎所有少数民族中都有一部分成员除了讲本民族的语言之外,还会讲汉语• 据调查,目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本族语言和汉语并用的双语人口超过民族总人口的50%的,有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京族、仫佬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保安族、羌族、壮族、撒拉族、布依族、白族、东乡族、黎族、纳西族、基诺族、鄂伦春族等17个民族• 双语是一种杜会现象,不是指个别人使用双语的现象(如一个使用单一语言的社会里也会有使用双语的翻译人员)而是指一个言语社团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虽然在一个双语社团中,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可以说也是个人双语者,但这种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的具体体现脱离了社会的双语现象,个人双语现象不会对语言产生什么影响 • “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后者指的是某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两种或多种,也就是指一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
• 产生双语现象的具体社会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在一起,容易产生双语现象这种双语现象可以是对等的,即双方除了使用各自的本族语言外,都学习井使用对方的语言例如,加拿大使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英语区的很多人同时会说法语.法语区的很多人同时会说英语• 也可以是不对等的,即双方中只有一方学习并使用对方的语言例如,美国旧金山的华人几乎都会说汉语和英语,但当地其他说英语的居民井不会说汉语• 其次,通过外语教学,可以使人们在本族语言之外,学会一种乃至几种其他语言,从而获得双语能力• 外语教育促进双语现象产生的作用有限,如果没有同异族交往的实际需要和机会,它只能使人具有双语能力,不能导致实际的双语行为,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双语现象• 与双语现象相似的是“双言现象”,即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言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双语制和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关联在一个单语制的国家内,社会的双语程度可能很高• 三、语言转用• “语言转用”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称之为“语言替换”• 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互相融入,最后混合成一种新的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 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是通过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用它来取代方言这种方式实现的;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则主要是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实现的• 语言转用可以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用另一民族的语言如我国回族先民是七世纪中叶以后陆续迁移到中国的中亚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等,他们使用过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言由于回族分散在全国各地,同汉族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后来便逐渐放弃了原有的语言而转用了汉语• 语言转用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而不是全体成员换用另一民族的语言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如我国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但东北地区部分蒙古族已转用了汉语;壮族大部分使用壮语,但南宁地区的壮族有不少人已转用了汉语• 语言转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在语言转用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取代对方,也是由相关的社会因素决定的• 语言转用与民族(部族、部落)的融合密切相关民族的融合有时是借助军事和政治上的征服进行的,在这种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征服者往往会强迫被征服民族放弃本民族的语言而改用征服者的语言 • 如大约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侵入并占领了不列颠岛,以残酷的手段迫使当地的伊比利亚人放弃自己的语言而使用凯尔特语。
约到公元449年,北殴的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族侵入不列颠岛,又使用强制手段迫使当地民族放弃凯尔特语而改用盎格鲁一撒克逊语,即古英语• 民族融合也可以不依靠强制的手段而发生,伴随着这种民族的融合过程,语言的转用也可以自然地发生• 例如,我国的北魏时期,鲜卑族和汉族处于民族融合的关系之中,鲜卑族的统治者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提倡鲜卑人学习并使用汉语,结果汉语取代了鲜卑语,成为鲜卑族和汉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 语言转用虽然同民族的融合关系密切,但由于语言并不是民族最根本的特征,因而语言转用了并不等于不同的民族也融合了,如我国的回族很早就转用了汉语,但至今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而存在• 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 如元朝灭亡后,驻守云南的蒙古族官兵留在当地定居,与数量占优势的彝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并同彝族女子通婚,这就促使他们放弃本民族语言而转用了彝语 •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鲜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之后,杂居在数量占优势的汉族人民中间,加之鲜卑族统治者实行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鲜卑语才逐渐被汉语替代。
与之不同的是,蒙古族在建立元朝政权之后,仍保持相对聚居的局面,蒙古族统治者又采取了一些防止与汉族融合的措施,加上元朝的统治时间不太长,因而就蒙古族的整体来看,并没有发生语言转用• 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自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曾把汉民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比较发达,最后发生语言转用的不是被统治的汉民族,而正是这些人口较少、经挤、文化比较落后的统治民族• 语言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肘间才能完成• 这一过程大致是:开始,一个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逐渐学会另一民族的语言而形成双语现象,而后,新学会的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民族语言则随之退居次要地位,直至最后完全停止使用,至此语言转用完成• 语言转用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 在我国,那些现在已基本上转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如土家族、畲族、仡佬族、满族等,在其语言转用的过程中,毫无例外地都曾经历过一个双语程度很高的阶段。
• 语言转用虽然必须经过一个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一个民族兼用其他民族语言的双语现象可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因为语言转用的发生还要受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聚居程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如我国的白族早在隋唐时就已有不少人兼用汉语但至今仍处于比较稳定的双语阶段• 语言转用要经过双语阶段,这是一个两种语言密切接触的过程,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如现代汉语中的地名“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就是满语的残留,其中的“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第十八讲要点:• 1.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双语现象、语言的转用、语言的混合等,都是语言互相接触的结果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的、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 2“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双语现象虽然名之为“双语”,但也包括某一言语社团使用多种语言的现象,即所谓“多语现象”• 3与双语现象相似的是“双言现象”,即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言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4“语言转用”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则主要是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实现的。
语言转用可以是一个民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