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美学第五章自然之美.ppt
12页第五章第五章 自然之美自然之美 静谧的大自然在自我人生面前展示的是一片宛如世外桃源静谧的大自然在自我人生面前展示的是一片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它没有俗世的喧嚣与纷争,更没有为名为利的逢般的美,它没有俗世的喧嚣与纷争,更没有为名为利的逢迎与倾轧,有的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丽风光迎与倾轧,有的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丽风光 ——朱光潜朱光潜一、自然美中的“乐山乐水”n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的形式胜于内容,所以,更多的时候它的存在形式存在形式就是一种美n也因此,人生审美追求在自然审美活动中首先是被其形式所吸引 一、自然美中的“乐山乐水”n在中国古代哲人那里,庄子庄子则更是从哲理的高度论证了大自然之美与生命之快乐的必然联系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n所以他主张的审美人生是:与天地并游,与自然合一,寄情山水,逍遥闲处一、自然美中的“乐山乐水”n《诗经》中便有许多描绘自然美的诗句譬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n文人郭熙郭熙曾对山水之美如此地推崇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旁也。
……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林泉高致·山水训》) 二、自然美中的“比德” n自然美中的“比德”是更重要的重要的审美形式n作为对自然美的另一种欣赏形式,“比德”是指把对自然存在物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进行欣赏的一种方式,由于它往往寄寓的是道德品性方面的象征,故称“比德”n在西方的教育学理论中就有一种以大自然为课堂、为教材的自然主义教育学流派譬如法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卢梭卢梭就十分推崇大自然对人格的教育意义 二、自然美中的“比德”n在孔子孔子看来,人们之所以“乐山乐水”,就是因为山水分别体现着仁者和智者的德性n山可以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物用增殖,给人类带来利益而自己却一无所求,所以这是仁者的德性n而水的德性内涵更是丰富,它滋润万物而无所私,这是德德;它所流之处给万物带来润泽和生机,这是仁仁;它由高而向低流,舒缓湍急皆行有其理,这是义义;它奔腾澎湃,冲过千山万壑之间,无所畏惧,这是勇勇;它有深有浅,浅可涉足,深则不测,这是智智 二、自然美中的“比德”n孔子孔子还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说《论语·雍也》记载过孔子的这一语录:“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
n朱熹朱熹曾对这差异的必然性原因作过这样的解释;“知(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四书章句集注》) 三、自然美中的“畅神” n如果说自然美欣赏中的比德形式还只是注重对德性情操方面的陶冶作用的话,那么,魏晋时期形成的“畅神”说则更丰富和拓展了它对自我人生心性神情方面的全方位审美陶冶陶冶作用n也就是说,作为对自然美欣赏的另一种形式,畅神所带给审美主体的审美享受是全方位的,是整体意义上的审美熏陶 三、自然美中的“畅神”n自然美欣赏中因畅神而带给人生丰富多姿的审美享受当然是审美主体的一个再创造再创造过程n自然美能带给人生以“畅神”的审美享受,这种审美享受由于大自然之存在的丰富多样性而必然是丰富多姿的n自我人生心性方面的丰富性也因此能在这其中得以折射和回应 三、自然美中的“畅神”n譬如汉代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喜爱莲花,他在其著名的《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n譬如车尔尼雪夫斯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水:“水,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心里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也是令人神往的。
水,还由于它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般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优美地摇曳着 四、一点实践启迪n我们处于一个崇尚自然美自然美的时代但是,我们却非常遗憾的发现,现代人在对自然美的欣赏过程中往往有颇多的误区,其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往往是一种虚荣心、从众心理等而去旅行n这样,我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就不可能达到如古人在“比德”中所生成的那般丰盈优雅的美学境界,而我们的自我人生便会因此而丧失了心灵、情操和气质美的一个重要生成途径n梭罗说:旅游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着你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 四、一点实践启迪四、一点实践启迪n我们或者是仅仅为了赶时髦赶时髦而去关注大自然,于是,我们往往来去匆匆,根本没有任何心思去发现“自然美”带给我们人生和情操方面的启迪我们或者是为了纯粹的休息和娱乐纯粹的休息和娱乐而走进大自然n所以,除了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之外,我们根本领略不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语)“道法自然”(老子语)的丰富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