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游客容量管理技术导则.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87847584
  • 上传时间:2023-03-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9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景区游客容量管理技术导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景区游客容量管理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各类景区规划、应急预案制定以及景区对游客容量的管理区域或其他公共空间可参照运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GB/T18971-2003 旅游规划通则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978 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9663-9673和GB16153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T18921-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游客管理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化、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平安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3.2 游客容量管理作为游客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容量管理是指通过核定和公布最大承载量,以此为前提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调控方案,进行流量监控、超载上报、疏导分流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对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进行管理的全过程。

      可以将游客容量管理理解为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与公布,游客流量调控两部分3.3 游客容量游客容量是指肯定时期内不会对景区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旅游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景区接待旅游人数的最大值按时段分,有日游客容量和年游客容量等,考虑到实际工作须要,本导则主要是对日游客容量进行核定、公布和调控3.4 空间容量空间容量是指旅游资源依存的游憩用地和巡游空间等有效物理环境空间能够容纳的游客数量3.5 设施容量设施容量是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业人员向游客供应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和设备能够容纳的游客数量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巡游消遣设施、旅游购物设施、供水供电和平安卫生设施等的容量3.6 生态容量生态容量是指在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景区可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3.7 社会心理容量社会心理容量是指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双方面对旅游活动的容忍上限、旅游活动对旅游地人文环境冲击的上限以及景区能够实施有效管理的上限4、总则4.1 总原则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实行景区游客流量调控管理,能够切实保障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与环境平安,促进旅游价值回来,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4.1.1 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坚持以同时满足游客的舒适、平安、卫生和便利等旅游需求为原则,依据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限制游客规模,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4.1.3 全面分析景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连接 重点关注景区的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依据不同类型景区的不同需求,结合景区内活动方式的实际状况进行核定和调控4.2 工作准则4.2.1坚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原则景区容量管理既要突出景区核心区域、关键时段,又要从整体上兼顾整个景区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在进行协调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所达到的综合接待实力4.2.2 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景区的游客容量会随着不巡游结构、服务对象、景区环境改造等条件的变更而发生变更,具有肯定的可调整性容量管理工作应在保持通常状况下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4.2.3 坚持监测预警与疏导分流相结合的原则监测预警为主,最大限度地削减和避开游客流量超载现象的发生;一旦游客流量超载,应快速上报并启动疏导分流机制4.3 工作范围符合景区开放条件且已起先运营的全部景区都应当纳入游客容量管理的范围。

      容量管理应能够充分体现景区的综合性和完整性,生态容量和空间容量的核定以景区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设施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的核定涵盖景区全部活动的干脆影响区域,并视实际状况拓展至间接影响区域4.4 工作依据4.3.1 已颁布的游客容量管理等相关法规、政策、标准、规划和区划等确定的目标、措施与要求4.3.2 科学探讨判定的游客容量模型等4.3.3 已有性质、规模以及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相像景区的类比4.3.4 相关领域专家、管理部门及公众的询问看法5、游客容量管理分析5.1 分析内容分析内容应包括:影响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的因素,可用于景区流量监控和疏导分流各环节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等5.2 分析重点依据景区自身特点、景区所在区域特点以及景区内外环境的变更,确定容量管理的重点主要内容应包括:a)价值观、旅游心理等变更所引起的巡游结构和游客结构的变更;b)季节、气候等引起的巡游结构和游客结构的变更;c)扩建、改建、新建所引起的巡游结构和游客数量与结构的变更;d)景区所在区域环境对游客数量和结构的影响;e)新的技术应用和管理方法对容量管理的影响6、最大承载量的核定与公布6.1 核定内容最大承载量的核定是景区流量调控的基础和依据,核定指标应当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

      旅游容量分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其中景区的日空间容量与日设施容量必需测算并得出明确结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依据木桶原理选最小值6.2 核定方法最大承载量的核定应在搜集资料基础上开呈现场工作,并采纳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征求专家、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看法最大承载量核定所调查的范围应不小于景区的范围6.2.1日空间容量日空间容量的测算是在给出各个空间运用密度的状况下,综合考虑游客的日周转率,以估算出不同空间的日空间容量例如:假设某巡游空间面积为Xi平米,在不影响巡游质量的状况下,平均每位游客占用面积为Yi平米/人,日周转率为Zi则该巡游日空间日容量为:Ci=Xi×Zi/Yi(人)景区日空间总容量等于各分区日空间容量之和,即: C=∑Ci=∑Xi×Zi/Yi6.2.2日设施容量日设施容量的计算方法与日空间容量的计算方法基本类似例如:假设一个影剧院的座位数为Xi,日周转率为Yi,则日设施容量为:Ci=Xi×Yi景区日设施总容量为:C=∑Ci=∑Xi×Yi其中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休疗养院的日间系数建议为0.46.2.3生态容量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较为困难,应当至少考虑如下因素:a)土壤:土壤密度、土壤组成、土壤温度、土壤冲蚀与径流。

      b)植被:植被覆盖率、植被组成、植被年龄结构、稀有植物的灭亡、植被的机械性损伤c)水:水中病原体的数目与种类、水中的养分及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污染物d)野生动物:栖息地、种群组成、种群变更、旅游活动对种群活动的影响e)空气生态环境容量的探讨,常采纳以下三种方法:a)既成事实分析(After-the-Fact Analysis):在旅游行为与环境影响已达平衡的系统,选择不同的游客量压力以调查其容量,所得数据用于测算相像地区环境容量b)模拟试验(Simulation Experiment):运用人工限制的破坏强度,视察其影响程度依据试验结果测算相像地区环境容量c)长期监测(Monitoring of Change through Time):从旅游活动起先阶段作长期调查,分析运用强度逐年增加所引起的变更或在游客压力突增时,随时作短期调查所得数据用于测算相像地区的环境容量6.2.4社会心理容量社会心理容量的测算较为困难目前主要有两个模型可以利用:一是满足模型(Hyporhetical Density),二是拥挤相识模型(Perceived Crowding Models) 最大承载量的核定过程中涉及的各项指标量的测定(包括有形和无形的量),应当依据景区类型、旅游产品的类型、景区体制和景区所属系统等因素来加以权衡。

      6.3 最大承载量的公布景区应当在其售票处、入口处等明显位置公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景区主管部门、旅游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官方网站等渠道公布景区最大承载量7、游客流量调控7.1 调控内容7.1.1 空间容量景区应合理安排游憩用地、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用地和旅游管理用地等景区应将游客人均占路长度、人均占地面积及游客密度等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基于人文旅游资源或自然旅游资源不同的敏感度、旅游淡旺季等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调控7.1.2 设施容量景区应合理规划景区的投资规模与强度确保景区内外交通运载实力和便捷度、景区供水供电实力与景区投资规模和强度相匹配景区食宿设施、巡游消遣设施、旅游购物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加大景区平安卫生设施投入,提高景区生活消遣污水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保持景区的平安和卫生7.1.3 生态容量景区应加强环境爱护监管,削减污染源;完善环保措施,提高环境净化实力景区应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植被、野生动物等产生不行逆转的破坏景区应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当地的景观多样性、差异性和稳定性产生不行逆转的影响,应爱护景区的美学价值7.1.4 社会心理容量景区应当充分考虑到游客的社会经济背景、人口特征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提高游客心理舒适度。

      景区应当着力提高当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旅游经济和旅游环境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心理开放度和舒适度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强化爱护景区的地方文化民俗、民族文化习惯、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文化信仰等文化的多样性,减小现代化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冲击提高旅游主管部门及景区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加强对旅游活动的协调实力和对景区环境的管理实力,确保管理目标和规划目标的一样性7.2 调控方法7.2.1 游客流量监测逐步推动景区游客流量监测常态化流量监测可依靠技术手段如,以门禁票务系统、景区一卡通联动系统、景点实时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景区流量监测的点、线、面布局通过监测,预料景区游客流量趋势,对景区游客流量实行分级管理,当游客流量达到肯定级别时,为游客流量限制和疏导分流工作的启动供应信号 游客流量限制实行门票预约的方式来对景区客流进行限制逐步实现景区预售门票与现场购票有机结合有条件的景区,可以采纳预付价格机制,即预先支付享受折扣的方式,在特定时段,如黄金周期间,景区应当实行有效的门票预售和限售相结合的制度当预约、预售门票及现场购票游客量达到最大承载量80%时,应当启动相应措施限制游客流量。

      包括:发布预警:通过由远及近的公共媒体、景区渠道,提前、刚好公布景区流量,保持景区流量信息实时畅通,供旅游者选择和参考交通调控:针对性启动交通运力动态调整预案,通过周边道路管控、区内停车限制、公交调度限制等措施削减游客,错峰接待入口调控:合理设计旅游者排队等候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折扣补偿、延长有效期等方式,削减景区入口游客7.2.3 游客流量疏导分流景区应当在接近最大承载量时,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与景区做好应急预案,并应当在接到景区的报告后指挥、指导、帮助景区刚好实行疏导、分流等措施通过开通快速入园通道疏导分流入口处游客;通过分时入园、高峰限时逗留削减景区内停留游客数量;通过线路优化、向周边景区景点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