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教育与心理发展.ppt

114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91012823
  • 上传时间:2024-09-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77MB
  • / 1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发展 •什么是发展?(毕生发展观)•如何理解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概念、内涵;   心理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发展与教育间的关系如何?2024/9/16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一)发展发展((development)是一种变化,是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发生的身心的有次序的变化而发育、成长则强调个体生理方面的增长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human   development) ;个人发展(ontogeny)      随时间的推进在人身上发生的变化”;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2024/9/16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发展理论、发展理论        指明这些变化并阐释其之所以这样发生的方法指明这些变化并阐释其之所以这样发生的方法 .如果从理论与如果从理论与事实的关系来为发展理论下定义事实的关系来为发展理论下定义;那么事实或者数据可以被看作是那么事实或者数据可以被看作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观察和测量对人及其行为的观察和测量, 理论即这种观察和测量的综合理论即这种观察和测量的综合 3 3、发展的理论化过程、发展的理论化过程 包括:1.哪些事实对于认识人的发展最为重要; 事实之间的哪些关系最为重要? 2、理论化的解释水平 经验命题→研究结论(现象描述)→理论假设(中观理论)( 模式结构,功能,发展、机制)2024/9/16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 从生到死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1、基本内涵:、基本内涵: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顺序的,并遵循某种共同的模式;此外,不同个体各种心理机能出现的年龄、发展的速度、达到的水平,以及组合的模式都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个性和道德发展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自身因素等2024/9/16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3、关于心理发展基本问题的争议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二)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三)稳定与变化的关系; (四)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2024/9/16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和制约–逐渐分化和统一2024/9/16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附录:心理学中的九大永恒问题1.人性的本质是什么?2.心身关系如何?3.先天遗传论与后天经验论4.机械论与生机论(有机论)5.意识理性论与无意识非理性论6.客观实在与主观实在7.人与动物的关系8.人类知识的起源9.关于自我的心理问题(赫根汉(Hergenhahn,B.R.2001)2024/9/16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1、心理发展是教育的前提,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是教育的前提,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准备性原则)特点为依据(准备性原则)    一、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前提;    二、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突破口;    三、重视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2024/9/16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对心理发展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发展的助力或阻力)发展的助力或阻力)2024/9/161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Question:–At which age do children begin to hear sound?儿童多大开始能听到声音?–At which age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swim?多大的儿童可以教他游泳?–After which age do children become less likely to develop a close bond with the adoptive parents?在多大年龄之后儿童不易与收养父母形成亲密关系?–At which age do children begin to understand 1+1=2 or       2-1=1?在什么年龄儿童能理解加减法?2024/9/161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024/9/161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你认为……•人天性善?恶?•先天(生物因素影响)?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决定发展 (nature and nurture)•在发展过程中,儿童主动还是被动接受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性的(continuous and discontinuous)?•发展具有普遍性的还是特殊性?2024/9/161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四、有关心理发展的基本争论:–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一种还是多种发展路线;–天性与教养。

      2024/9/161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2024/9/161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发展是连续的发展是连续的        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只是行为的数量和复杂性的差异•发展是非连续的发展是非连续的        婴儿和儿童有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了解他们,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思维、 情感和行为有质的变化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2024/9/161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发展遵循同一路线发展遵循同一路线       发展阶段带有普遍性,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和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个体,其发展都遵循同样的路线,经历同样的阶段•发展遵循不同路线发展遵循不同路线 生活在不同背景中的人有不同的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历,生活在非洲小村庄的人和西方大城市的人在智力、社交技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方面差异巨大同一路线和不同路线同一路线和不同路线2024/9/161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天性对教养天性对教养•天性对教养 人的身高、体重、身体协调性、智力、人格的发人的身高、体重、身体协调性、智力、人格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教育决定?二者当展主要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教育决定?二者当中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有人强调由遗传决定的中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有人强调由遗传决定的稳定稳定性性,如语言能力、焦虑、好交际性等特征是稳定的;,如语言能力、焦虑、好交际性等特征是稳定的;有人强调环境的作用,如有人强调环境的作用,如早期经历早期经历过重大的消极事件,过重大的消极事件,后期很难恢复;另一些人则强调后期很难恢复;另一些人则强调灵活性灵活性,认为只要有,认为只要有新经验支持,早期创伤可以恢复。

      新经验支持,早期创伤可以恢复2024/9/161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五、毕生发展观 1 1、毕生发展的各时期、毕生发展的各时期孕期孕期 Prenatal 怀孕到出生怀孕到出生婴幼儿期婴幼儿期 Infancy and Toddlerhood 0-2岁岁儿童早期儿童早期 Early Childhood 2--6岁岁儿童中期儿童中期 Middle Childhood 6--11岁岁青少年期青少年期 Adolescence 11--20岁岁成年早期成年早期 Early Adulthood 20--40岁岁成年中期成年中期 Middle Adulthood 40--60岁岁成年晚期成年晚期 Late Adulthood 60岁-死亡岁-死亡2024/9/161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 2、发展的三个主要领域、发展的三个主要领域(1) 生理发展生理发展:身高、体重、身体比例、外貌、身体机能、知觉和运动能力、身体健康(2)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指智能的发展变化,包括注意、记忆、科学知识和日常知识的掌握、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等(3)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与他人的情绪沟通、自我概念、了解他人、交往技能、交朋友、建立亲密关系、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等2024/9/162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Physical development——Bodily structuresPhysical growthBrain growthMotor development2024/9/162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Cognitive development——Sensation, perception, memory, thinking (reasoning), language2024/9/162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Emotion, social knowledge, morality, personality2024/9/162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对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遗传和环境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素。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就人类个体成长来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 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2024/9/162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决定论–观点:•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人物:•高尔顿:遗传与天才•霍尔:复演论•格塞尔:成熟论–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2024/9/162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二、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人物:•洛克:白板说•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2024/9/162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调和论(共同决定论)–观点:•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人物:•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吴伟士(Woodworth):–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2024/9/162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四、相互作用论:–观点•注意到两种因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均依赖于另一因素,二者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会合;•注意到两个因素间的相互转化和渗透关系,即当前对环境刺激作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有机体是其基因与过去环境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物•瑞士 J.皮亚杰;•法国 H.瓦龙;•前俄国的维果茨基、列昂捷夫学派等–评价•在当前比较流行并得到普遍承认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2024/9/162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影响的争论历史遗传与环境影响的争论历史      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以非此即彼为特征,存在两种极端的理论: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第二个时期(20世纪30\40年代-20世纪60年代): 环境决定论;      第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互作用论 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2024/9/162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遗传决定论的抬头    1969年, A.R.詹森关于种族的智力差异研究的发表,又使已经保持四分之一世纪休战的遗传-环境问题再一次成为发展心理学家争论的重要课题。

      苏联心理学家Л.鲁克于1979年发表的《才能是遗传的还是环境造成的》论文中强调了遗传的决定作用,同样地也在苏联心理学界引起了新的争端   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2024/9/163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中国学者的观点:中国学者的观点:认为遗传和生理成熟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个体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社会环境和教育则在这个条件下决定着发展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教育则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其他观点:其他观点:在西方,法国心理学家H.P.H.瓦隆对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他认为,生物起源和社会环境两种因素在儿童身上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包含的儿童一方面处于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有极其分化的能力设备,这两方面是对立的但社会环境只是通过儿童的生物方面能力设备,才能对儿童起作用,  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2024/9/163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概括起来讲,概括起来讲,“锅汤问题锅汤问题”((Soup problem))–A遗传基因-人类的遗传与父母的遗传生物学上即不同–B环境因素-先天因素(胎儿期)就有不同。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不同–一些观点认为:儿童早期主要是遗传起作用(0-4);中晚期是环境、教育起主要作用;青少年时期则是实践及主观能动性占主导–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却显示出与此相反的证据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2024/9/163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对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一)认知发展理论(二)人格发展理论(三)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2024/9/163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2024/9/163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人格和道德发展的理论人格和道德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024/9/163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 存在的争议:存在的争议:1、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争议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争议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争议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争议2 2、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的认知发展、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的认知发展一般性领域发展一般性领域发展一般性领域发展一般性领域发展(Domain-general development)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特殊领域性发展特殊领域性发展特殊领域性发展特殊领域性发展(Domain-specific development)在不同领域内发展速度不同。

      2024/9/163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阶段理论阶段理论阶段理论,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个体的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变尽管每个阶段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的成就之上,但与前一阶段的成就并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领域一般性领域一般性领域一般性的,它预计一个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认知发展的儿童,一般来说也会在其他领域表现出相应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2024/9/163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J.Piaget(1896-1980)简介简介1918获得博士学位:生物的发展是遗传、成熟与获得博士学位:生物的发展是遗传、成熟与环境作用的结果环境作用的结果1921-1971(日内瓦大学):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日内瓦大学):瑞士心理学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局局长(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局局长(1929-1967););日内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日内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1937-1971);国);国际心理学会主席(际心理学会主席(1954);创立);创立“国际发生认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识论中心”((1955))一、人物简介2024/9/163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会E.L.Thorndike奖;荷兰奖;荷兰Erasmus奖(相当于奖(相当于Nobel奖)奖)研究始自研究始自1920年代,但影响显于年代,但影响显于1960年代(法文撰写;与年代(法文撰写;与主流行为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不同)主流行为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不同)500多篇论文,多篇论文,50多部专著。

      如:多部专著如:《《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智慧的起源》》、、《《智慧心理学智慧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原理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教育科学与儿童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心理学》》等人物简介2024/9/163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主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先天成熟体的动作(先天成熟-后天经验),动作的本质后天经验),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适应)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适应)•图式图式(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反射性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反射性图式-感觉运动图式感觉运动图式-心理性图式心理性图式2024/9/164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认知发展的机制(本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得以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平衡equilibration,指的是认知结构与环境需要之间达到的平衡 •平衡可以通过同化同化同化同化(assimilation)顺应顺应顺应顺应(accommodation)两过程获得•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 量变量变(知识的类推应用)(知识的类推应用)•顺应: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

      顺应: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质变质变(认知结构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发展)•平衡:图式平衡:图式-同化同化-平衡平衡-不能同化不能同化-失衡失衡-顺应顺应-新的图式(状态新的图式(状态/过程)过程)•自我调节:同化自我调节:同化>顺应,加强顺应,抑制同化顺应,加强顺应,抑制同化 顺应顺应>同化同化2024/9/164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影响发展的因素•生理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长):提供生理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发展的可能性•物理环境(儿童对客观环境的作用):物理经验物理环境(儿童对客观环境的作用):物理经验(动作元素(动作元素-物体本身);数理逻辑经验(动作系物体本身);数理逻辑经验(动作系统统-主观见之于客观)主观见之于客观)•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促进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促进或延缓个体的发展或延缓个体的发展•平衡过程: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平衡过程: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平衡是动态的,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用的过程平衡是动态的,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2024/9/164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3、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感知运算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2024/9/164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连续性和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交叉性2024/9/164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4阶段•感觉运动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依赖感觉与运动来认识事岁):依赖感觉与运动来认识事物;本能性的发射发展到目的性的活动;出现客体恒物;本能性的发射发展到目的性的活动;出现客体恒存性存性被动反映到主动反映;不见不存在到消失仍被动反映到主动反映;不见不存在到消失仍存在;操纵物体了解属性)存在;操纵物体了解属性)•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进行形象思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进行形象思维(由所见而知);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全面考维(由所见而知);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全面考虑问题。

      虑问题具体形象性;缺乏守恒性;不可逆性;自缺乏守恒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我中心主义;;刻板性;想象与现实混淆))2024/9/164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4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在具体情景中或根据岁):能在具体情景中或根据熟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由所知而知);理解可逆熟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由所知而知);理解可逆性;理解守恒;理解规则,但较刻板性;理解守恒;理解规则,但较刻板(守恒性;去(守恒性;去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主义;群集运算;分类;思维的逻辑性增主义;群集运算;分类;思维的逻辑性增强)强)•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岁- ):抽象思维;假设检验;):抽象思维;假设检验;形式逻辑;理解规则的相对性;自我反思形式逻辑;理解规则的相对性;自我反思(假设(假设-演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2024/9/164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三、对理论的简要评价•理论的贡献理论的贡献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理论的不足理论的不足知识认知知识认知 –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学习适应发展学习适应发展 - 学习促进发展学习促进发展低估儿童,高估青少年低估儿童,高估青少年2024/9/164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四、理论的教育含义•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知识教学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知识教学•注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培养自主求知能力注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培养自主求知能力•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重视活动(动作)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重视活动(动作)的作用的作用(理论上的启发性(理论上的启发性 -- 方法上的实用性)方法上的实用性)2024/9/164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对教育的启示•不要只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过程。

      •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不强调对儿童进行成人化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 2024/9/164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 1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    教师应给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其发现和探索能力的发展,鼓励儿童通过与环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 •2 2 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    教育要在考虑儿童现有思维水平 的基础上展开,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意愿•3 因材施教,纵向比较    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此外,在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进步时,应把他们的现状和过去的发展水平比较,不能拿一般标准和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来衡量(Gray, 1978) 五、在教学中的应用2024/9/165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论•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多数是由机体外部外部向内发生的•主要假说是:个体头脑之中的(或内部的过程)起源于个体同别人的相互作用。

       •发展的连续性和特殊性发展的连续性和特殊性2024/9/165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学习先于发展学习先于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涉及符号的获得,这种符号是通过接受教育及从他人那里信息而获得的发展意味着将这些符号加以内化,以便在没有他人帮助时自己也能思考并解决问题 2024/9/165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虽然维果斯基的理论比皮亚杰的理论局限性更大,但它的许多主要论述都被证明是十分正确的•维果斯基阐明了认知发展的三种极为重要的观点——内化的概念、最近发展区和支架 2024/9/165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内化(internalization)•内化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 •大体上,儿童能够在自己头脑中重现他们观察到的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并从中获益儿童观察到的相互作用越多,他们在从这些相互作用中抽取信息时就越熟练 2024/9/165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密切关联的语言发展对于将复杂的观念内化非常重要•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2024/9/165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也称为潜在发展区((zone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即ZPD。

      •ZPD是指儿童独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有指导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平间的差异 2024/9/165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是指儿童不能单独完成完成,但是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2024/9/165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3.支架(scaffolding)•支架对认知发展的意义:支架对认知发展的意义:1.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认知、社会情绪和行为的支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认知、社会情绪和行为的支架可以明显促进其后来的认知发展架可以明显促进其后来的认知发展 2.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干预中的重要成分是支架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干预中的重要成分是支架3.存在干预的长时效应存在干预的长时效应2024/9/165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儿童的两种学习途径儿童的两种学习途径直接教学直接教学直接教学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家长和其他权威人士通过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介性学习经验中介性学习经验中介性学习经验中介性学习经验(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MLE)指在学习情境中,成人或较大的儿童通过解释环境中的事件来间接地帮助学生学习2024/9/165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中介性学习经验起中介性学习经验起支架支架支架支架的作用的作用——通常是家长或通常是家长或教师以环境为中介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借此教师以环境为中介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借此来促进认知的、社会情绪的、行为的发展。

      来促进认知的、社会情绪的、行为的发展•心理学家相信,这两种类型的学习中,中介性学心理学家相信,这两种类型的学习中,中介性学习经验对高级认知技能的发展作用更大习经验对高级认知技能的发展作用更大2024/9/166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教师通过对观念和事件进行解释为学生创设MLE,同时允许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念和他们的逻辑推论间的联系利用支架以促进认知发展是一个极好、极重要的手段 •使用支架的教师不仅能对儿童已发展和正在发展的认知技能做出反应,还能对他们已发展和正在发展的社会情绪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 2024/9/166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4.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儿童并不总是以最高能力水平进行反应的 •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 2024/9/166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四.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个性发展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是指个体获得一系列特质而使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而成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

      2024/9/166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道德发展道德发展道德发展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是个体获得判断是非的标准,并用此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发展过程•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有哪些个性成就、社会技能和判断是非的观念,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促进其顺利成长,而非挫伤学生 2024/9/166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说 2024/9/166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本我本我(id)、自我自我(ego)和超我超我(superego)•人格的这三个部分,彼此相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内动支配2024/9/166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超我自我本我2024/9/166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024/9/166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本我是人格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如果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正常发展2024/9/166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所指的“性”涵义很广,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2024/9/167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口唇期(oral stage)•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约自出生至1岁半婴儿大部分的性感区,即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是在嘴和唇,它们是引起婴儿快感的中心,如吸吮、摄入、、含住、撕咬、吐出、紧闭等嘴唇活动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口腔活动都将成为人格的原型口腔的摄入是摄取的原型;含住是坚韧和决心的原型;撕咬是破坏的原型;吐出是排斥和蔑视的原型;紧闭是拒绝和抗拒的原型这些口腔活动如果得到满足或限制,就会发展成为某种人格特征若在这个时期的口腔活动没有受到更多限制,就会发展成为具有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的人格特征倾向;若在这个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太多限制,就会发展成为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人格特征2024/9/167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肛门期(anal stage)•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约在一岁半至三岁。

      幼儿的性感区由口腔转移到肛门,快感或满足来自由肛门排泄粪便时解除的压力弗洛伊德认为,幼儿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中学到了如何努力安排自己的排便以及便溺规矩的获得因此,便溺训练是这个时期的关键,如果父母在这个时期对幼儿排便的训练过于严格或宽松,都会使幼儿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阻碍其心理性欲的发展,将使人格的发展滞留,导致不良的肛门滞留性格而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产生诸如冷酷无情、顽固刚愎、吝啬暴躁和好破坏等性格特征倾向2024/9/167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3)性器期(phallic stage)•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约3岁至6岁这时期的性感区主要在生殖器上,通过换衣服和沐浴了解到两性器官的差异,并通过抚摸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快感,性器官成为其快感中心这个时期儿童的冲突是占有双亲中异性一方的性欲,以及由双亲中同性一方报复而引起的焦虑因此,这个阶段的男孩会以自己的母亲为爱恋对象,产生恋母情结,称“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女孩则以自己的父亲为爱恋对象,产生恋父情结,称“伊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这个时期对儿童性别特征的形成及成人后的性生活非常重要,只有当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得到解决或被压抑,儿童的人格才能够通过这个阶段而继续向前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

      2024/9/167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024/9/167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4)潜伏期(latency stage)•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约在6岁至12岁在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观念发展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使性欲转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等,所有的与性有关的事都被抑制,交往的对象均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性者,对性缺乏兴趣,并出现排斥异性的明显倾向,如游戏中往往以同性者为伴,甚至男女不相互往来,直到青春期才有所改变2024/9/167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5)生殖期(genital stage)•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由于身体和性的成熟,个体放弃自淫而以一个外来对象(异性)代替其自身这个时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约在11岁至14岁的青春发育期,此时力比多的发展再次进入高潮,性感区开始向生殖器集中第二个阶段约在15岁至18岁左右的青年期,此时期的青年有能力选择配偶及养育子女,力比多不再受到压抑,性爱成为亲密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9/167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评价•开创了对潜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人格心理研究的范围,并对个体行为的深层认识提供了方法。

      •重视早期经验早期经验早期经验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这对现代发展心理学有深远的影响•过分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作用, 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2024/9/167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2.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危机理论,属于发展的阶段理论•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整个人生过程中一直在进行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2024/9/167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发展包含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一个紧要的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这就是发展的危机危机危机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亦即,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克服了这些危机,就能取得重大进步 2024/9/167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阶段•信任感对怀疑(出生~1.5岁)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岁~12岁)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完美无憾对绝望感(60岁以后)  2024/9/168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艾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教师应给幼儿创造很多教师应给幼儿创造很多独立独立独立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完成任务的机会。

      •教师应允许儿童在学校的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教师应允许儿童在学校的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定,以培养儿童对自己的定,以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肯定肯定肯定•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成功的注意和表扬来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成功的注意和表扬来培养培养培养培养学生的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成就感成就感•中学教师应通过举出那些正常寻找同一性的例中学教师应通过举出那些正常寻找同一性的例子来鼓励学生子来鼓励学生,,消除消除消除消除自己和学生的自己和学生的疑虑疑虑疑虑疑虑2024/9/168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四节 国外有关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1)临床法(谈话法))临床法(谈话法) ((2)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法 2.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2--4岁)岁) ((2)道德实在论阶段()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岁) ((3)道德相对论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岁) ((4)青少年时期,相当于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时期,相当于形式运算阶段2024/9/168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儿童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其认知发展中找到依据。

      –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是一种蕴含关系•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根据研究对象,设计编拟包含道德价值内容但在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上相反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上相反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及理由,以此评断其道德观念832024/9/168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对偶故事一对偶故事一•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自己的房间,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了托盘,结果15只杯子都撞碎了•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在母亲外出的时候,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提问:–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3、两个孩子哪个更坏些,为什么?842024/9/168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对偶故事二对偶故事二•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父亲出门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他拿着父亲的钢笔玩后来,他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B.有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他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

      在他父亲外出时,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这样他父亲回来时就能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的墨水瓶时,奥古斯塔斯把桌布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提问:–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3、两个孩子哪个更坏些,为什么?852024/9/168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总的规律:由他律向自律总的规律:由他律向自律86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2024/9/168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儿童品德的成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他律到自律逐渐发展的有阶段的连续过程,这些阶段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872024/9/168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882024/9/168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游戏规则及成人要求没有约束力•游戏活动是个体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没有建立起共同遵守行为准则•由于认知的局限,无法理解、重视成人或环境的要求892024/9/168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8岁)岁)•完全服从权威阶段:–绝对服从父母、成人或年长者的命令•服从周围环境的规则和要求–规则是不能更改的,必须绝对服从•以服从(7岁)、平等(10岁)和公道(13岁)为特征,但并不理解公正•公正判断以服从成人为特征–服从          好行为–不服从          坏行为    902024/9/169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可逆阶段(可逆阶段(8-10岁)岁)•对权威不再绝对服从,规则也非不可改变–规则是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用以保障共同利益,因此,规则可以改变。

      –单方面遵从权威发展为相互遵从规则•在规则面前同伴关系是“可逆关系”–我要求你遵守,我也得遵守•以是否公平评判行为好坏–公平           好行为–不公平           坏行为912024/9/169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92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发展倾向公正•公正即承认真正平等,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恰当处理•从关心同情出发作为道德判断2024/9/169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评价评价•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及阶段理论•开创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先河932024/9/169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四节 国外有关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阶段1:他律道德:他律道德 阶段阶段2:个人主义:个人主义 习俗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阶段3:人际遵从:人际遵从 阶段阶段4:法律和秩序:法律和秩序 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阶段阶段5:社会契约:社会契约 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普遍的伦理原则2024/9/169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95•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奠基人•以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为基础,采用“两难故事法”,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24/9/169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根据所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两难故事,组成不同结构形式,要求个体做出是非、善恶判断并说出理由,以此推断其道德发展水平以“海因兹两难故事”最为著名962024/9/169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97海因兹两难故事海因兹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救得了她这种药是本城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他花200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这位身患绝症妇女的丈夫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它只能筹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要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2024/9/169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98海因兹两难故事海因兹两难故事•海因兹该偷药吗?为什么?•如果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吗?为什么?•假定将要死的不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一个陌生人,海因兹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如果你赞同为陌生人偷药)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兹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人们是否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为什么?是否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海因兹偷药是犯法的,那么,在道德上错了吗?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是否不论什么情况下都应如此?•怎样把这一点同海因兹事件联系起来?•药剂师的行为道德吗?为什么?2024/9/169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99海因兹两难故事海因兹两难故事•警官的矛盾: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在夜间当值完毕下班回家的途中,正好看见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听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

      布朗警官觉得虽当值时间已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已经偷得药物而离去•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先生破窗偷药的案件呢?2024/9/169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100•弟弟的难题–弟弟得知哥哥向爸爸撒谎了,他应该将真相告诉爸爸吗?•海因茨偷药–丈夫因为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偷盗,他应该这么做吗?•布朗与海因茨–邻居警官是目击者,他应该告发海因茨吗?•……10个两难故事•问题:–要求被试回答:应该与否?为什么?要求被试回答:应该与否?为什么?–不关注道德判断本身,而关注背后的原不关注道德判断本身,而关注背后的原因解释因解释2024/9/1610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道德成熟过程=道德认识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认识、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都集中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个体依据道德原则对行为正误进行的判断,即道德评价•道德判断成熟早于道德行为1012024/9/1610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六阶段1022024/9/1610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为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获得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所规定的行为准则第一阶段 惩罚和服从取向第二阶段 朴素利己主义取向根据行为直接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以避免惩罚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1032024/9/1610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第三阶段 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 权威社会秩序取向尊重多数人意见和惯常角色行为,避免非议,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做好孩子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及规范,不能感情用事1042024/9/1610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道德准则支配,将道德标准内化为内部道德命令,表现为义务感、责任感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 良心或原则取向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规范可以改变,基于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进行道德判断形成抽象的尊重个人及良心的道德概念,遵循抽象道德准则及普遍公正原则1052024/9/1610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靠惩罚起作用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靠贿赂起作用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契约起作用靠仁爱之心、契约起作用第六阶段:第六阶段:““我奉行内心既定的准则我奉行内心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靠境界起作用       最高的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最高的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1062024/9/16106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以海因玆故事为例以海因玆故事为例•方法:方法:–访谈法,道德两难故事,2小时访谈,录音•被被试::–72名男孩,分属10岁、13岁、16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被试中一半来自社会经济水平为中上的家庭和中下的家庭1072024/9/16107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如果他拿不到药,他的妻子会责备他(招致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如果他的妻子死了,他会很伤心(他需要妻子的陪伴才会感到快乐)–他是为了得到妻子需要的东西才这么做,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给别人带来愉快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好孩子取向)–他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任(尽义务、重责任的行为是好的行为)–法律在一个人由于服从它而可能失去生命的情境中是不太合理的(法律可能是不正确的)–他眼看着妻子死去,就不能实现内心的某些准则,比如“生命的价值胜过金钱或声誉如果”108赞成海因茨偷药的理由赞成海因茨偷药的理由2024/9/16108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他会被抓住,关进监狱(招致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他会给家庭带来耻辱(给别人带来不愉快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他触犯了法律(守秩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偷窃有违道德准则,比如“偷窃是可耻的”•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不决定于对或错这一道德判断本身,而在于为这一判断提供怎样的解释109反对海因茨偷药的理由反对海因茨偷药的理由2024/9/16109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102024/9/16110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评论评论111•两两难故事法故事法•道德道德认知知发展理展理论•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当代道德心理学的发展与道展与道德教育均德教育均产生了深生了深远的影响的影响2024/9/16111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 从智力五因素到人格“大五” 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活动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从工具智力到背景智力 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心理病理学补充:心理发展理论的进展2024/9/16112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研究的前沿热点•新理论:新理论:–1 生态系统论生态系统论–2 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3 新皮亚杰主义新皮亚杰主义–4 行为遗传学研究的兴起行为遗传学研究的兴起•研究的热点研究的热点–1 智力发展研究智力发展研究–2 人格社会性发展研究人格社会性发展研究–3 社会社会(文化文化)在促进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在促进认知发展中的作用–4.终生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终生发展理论及其研究–5.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职业生涯发展研究2024/9/16113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②.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③③.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④④.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⑤⑤.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⑥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024/9/16114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