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pdf
63页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一 乳腺癌筛查指南 二 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三 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四 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五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六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 七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八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九 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射治疗临床指南 十 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十一 乳腺癌患者康复治疗共识 十二 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十三 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十四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十五 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十六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附 录 《中国癌症杂志》2015年第25卷第9期 CHINA ONCOLOGY 2015 Vol.25 No.9 一 乳腺癌筛查指南 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以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 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 查称作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 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 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 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 screening)机会性筛 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疗 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筛查是社区或单位实体 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检查 2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⑴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一 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参见附录I)可将筛查起始年龄 提前到20岁 ⑵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 40~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 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 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 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 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 轴(CC)位和侧斜(MLO)位 ⑶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 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线筛查对4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 高但乳腺X线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 641 642 故一般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 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 检查。
⑸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 害妇女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 乳腺X线检查 3.2 乳腺临床体检 ⑴乳腺临床体检单独作为乳腺癌筛查的方 法效果不肯定,尚无证据显示该方法可以提高 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和降低死亡率 ⑵一般建议将体检作为乳腺筛查的联合检 查措施,可能弥补乳腺X线筛查的遗漏 3.3 乳腺自我检查 ⑴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 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 ⑵由于可以提高妇女的防癌意识,故仍鼓 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妇女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 检查的方法,绝经前妇女应建议选择月经来潮 后7~14 d进行 3.4 乳腺超声检查 可以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或乳 腺X线筛查结果为BI-RADS-0级者的补充检查措 施鉴于中国人乳腺癌发病高峰较靠前,绝经 前患者比例高,乳腺相对致密,超声可作为乳 腺筛查的辅助手段 3.5 乳腺磁共振(MRI)检查 ⑴MRI检查可作为乳腺X线检查、乳腺临床 体检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的补充检 查措施 ⑵对设备要求高,价格昂贵,检查费时, 需静脉注射增强剂 ⑶可与乳腺X线联合用于某些乳腺癌高危人 群的乳腺癌筛查。
3.6 其他检查 目前的证据不支持近红外线扫描、核素扫 描、导管灌洗、血氧检测等检查作为乳腺癌筛 查方法 4 一般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指南 4.1 20~39岁 不推荐对非高危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4.2 40~49岁 ⑴适合机会性筛查 ⑵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 ⑷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 超检查联合 4.3 50~69岁 ⑴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 ⑵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 ⑷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4.4 70岁或以上 ⑴适合机会性筛查 ⑵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 ⑷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 (25~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 除了应用一般人群常用的临床体检、彩超和乳 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新的影像学 手段 6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⑴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具体参见附 录Ⅰ) ⑵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 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
⑶既往行胸部放疗 二 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 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医技人员耐心向被检查者解释拍片过程 以及拍片时夹板压迫乳房给被检查者带来的 不适,使之放松,从而使受检者理解并予以 配合 1.2 常规投照体位 正确摆位是获得高质量乳腺X线片的基 础乳腺X线摄片的常规投照体位为双侧内外 MLO位及CC位1张好的MLO位片显示如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 《中国癌症杂志》2015年第25卷第9期 643 乳房被推向前上,乳腺实质充分展开胸大肌 可见,较松弛,下缘达乳头水平乳头在切线 位部分腹壁包括在片中,但与下部乳腺分 开,绝大部分乳腺实质显示在片中1张好的 CC位片显示如下:乳房在片子的中央,乳头切 线位,小部分胸大肌可见,内侧乳腺组织充分 显示,外侧乳腺组织可能不包括在片中 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对于MLO位及CC位显示不良或未包全的乳 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以下体 位予以补充:外内侧(LM)位、内外侧(ML)位、 内侧头足轴(MCC)位、外侧头足轴(LCC)位、 尾叶(CLEO)位及乳沟位。
为了进一步评价在以 上常规摄影中显示出的异常改变,可进行一些 特殊摄影技术其可在任何投照位上进行,包 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 影目的是使病灶得以更好地显示而明确病变 性质 2 诊断报告规范 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 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描述乳腺内肿块和钙化等异常表现 的X线征象 2.1 肿块 在两个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的投照位置上 均能见到的有一定轮廓的占位性病变,仅在1个 投照位置上见到,在其被确定具有三维占位特 征之前,应称为“不对称”X线所见肿块并不 一定与临床所触诊的肿块完全一致X线图像上 所发现的肿块,临床不一定能够触及(因病灶太 小、质软或腺体重叠形成伪影);临床所触及的 肿块,X线图像上亦可能因为患者乳腺实质丰富 而未能显示部分患者肿块周边伴有浸润和水 肿,触诊常比X线图像所显示的肿块范围要大 肿块的描述包括边缘、形态和密度3个方面, 其中肿块的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的性质最为 重要 2.1.1 肿块边缘描述 ⑴清楚:超过75%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 组织分界清晰、锐利。
⑵遮蔽:超过25%的肿块边界被邻近的正 常组织遮盖而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 ⑶小分叶:肿块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 ⑷模糊:边缘与周边组织分界不清,但并 非被周边正常组织遮盖所致 ⑸星芒状:从肿块边缘发出放射状线影 2.1.2 肿块形态描述 肿块形态描述包括圆形、卵圆形和不规 则形 2.1.3 肿块密度的描述 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 分为高、等、低(不含脂肪)和含脂肪密度4种 大多数乳腺癌呈高密度或等密度,极少数可呈 低密度 2.2 钙化 对钙化的描述从类型和分布两方面进行 2.2.1 类型 类型分为典型的良性钙化和可疑钙化良 性钙化可不描述,但当这些钙化可能会引起临 床医生误解时,这些良性钙化需要描述 ⑴典型的良性钙化有以下多种表现:①皮 肤钙化(粗大、典型者呈中心透亮改变);②血管 钙化(管状或轨道状);③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 (直径大于2.0 mm,多为退变的纤维腺瘤);④ 粗棒状钙化(连续呈棒杆状,偶可呈分支状,直 径通常大于0.5 mm,沿导管分布,聚向乳头, 常为双侧乳腺分布,多见于分泌性病变,常见 于60岁以上的妇女);⑤圆形(直径小于等于0.5 mm)和点状钙化(直径小于0.5 mm);⑥环形钙化 (壁厚小于1 mm,常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壁 厚大于1.0 mm,可见于油脂性囊肿或单纯性囊 肿);⑦钙乳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在CC位表 现不明显,为绒毛状或不定形状,在90度侧位 上边界明确,根据囊肿形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半 月形、新月形、曲线形或线形,形态随体位而 发生变化是这类钙化的特点);⑧缝线钙化(由于 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尤其在放疗后常 见,典型者为线形或管形,绳结样改变常可见 到);⑨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出现于放疗后、外伤 后乳腺、自体脂肪移植整形术后,钙化形态不 644 规则,大多大于0.5 mm,呈中空状改变)。
⑵可疑钙化:①不定形钙化:小而模糊, 双侧、弥漫分布多为良性表现,段样、线样及 成簇分布时需提示临床进一步活检其恶性的 PPV为20%,BI-RADS分类应为4B;②粗糙不 均质钙化:钙化多介于0.5~1.0 mm之间,比营 养不良性钙化小些,多有融合,形态不规则可 能为恶性表现,也可能出现在纤维腺瘤、外伤 后及纤维化的乳腺内大量、双侧成簇的粗糙 不均质钙化,也有可能是良性的单处集群分 布有恶性的可能,其恶性的PPV约为15%,BI- RADS分类应为4B;③细小多形性钙化:比无 定形钙化更可疑,缺乏细的线样颗粒,大小形 态不一,直径小于0.5 mm,其恶性的PPV约为 29%,BI-RADS分类应为4B;④细线样或细线 样分支状钙化:表现为细而不规则线样钙化, 直径小于0.5 mm,常不连续,有时也可见分支 状,提示钙化是由于被乳腺癌侵犯在导管腔内 形成,其恶性的PPV约为70%,BI-RADS分类应 为4C 2.2.2 钙化分布 ⑴散在分布:钙化随意分散在整个乳腺 双侧、散在分布的点样钙化和不定形钙化多为 良性钙化 ⑵区域状分布:指较大范围内(大于2 cm3) 分布的钙化,与导管走形不一致,常超过1个象 限的范围,这种钙化分布的性质需结合钙化类 型综合考虑。
⑶集群分布:指至少有5枚钙化占据在1个 较小的空间内(小于2 cm3),良性、可疑钙化都 可以有这样的表现 ⑷线样分布:钙化排列成线形,可见分支 点,提示来源于1个导管,多为可疑钙化 ⑸段样分布:常提示病变来源于1个导管 及其分支,也可能发生在1叶或1个段叶上的多 灶性癌段样分布的钙化,恶性的可能性会 增加,比如点状和无定形钙化尽管良性分泌 性病变也会有段样分布的钙化,但如果钙化的 形态不是特征性良性时,首先考虑其为可疑 钙化 2.3 结构扭曲 结构扭曲是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 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 性收缩,或者在实质的边缘扭曲结构扭曲也 可以是一种伴随征象,可为肿块、不对称致密 或钙化的伴随征象如果没有局部的手术和外 伤史,结构扭曲可能是恶性或放射状疤痕的征 象,应提请临床考虑活检 2.4 对称性征象 2.4.1 不对称 仅在一个投照位置上可见的纤维腺体组 织,80%可能是伪影或正常组织的重叠所致 2.4.2 球形不对称 较大范围腺体量的不对称,至少达1个象 限,不伴有其他征象,多为正常变异但当与 临床触及的异常相吻合时,则可能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