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篮球运动中连续起跳技术初探.doc
7页篮球运动中连续起跳技术初探 汝阳县十八盘初中 闪松峰摘要:篮球运动中制空权的掌握并不仅仅在于对空间高度的控制,还在于对高度控制的持续时间上,因而连续起跳就显得颇为重要;本文探讨了篮球运动中连续起跳技术的结构、运用及影响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 连续起跳 牵张反射 制空权 篮球 1.论题依据 漫画《灌蓝高手》里面,安西老爹曾经有一句经典之言:“掌握篮板的人就掌握比赛莱利(Pat Riley)在任湖人队主教练时,也曾说过:“没有篮板球就没有冠军总戒指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篮板球在比赛中的重要篮球运动是一项比较得分的运动,得分多者为胜,而要得分,最低限度是球在手上,球在手上便有了控制权,也就有了投篮的机会所以说每一个篮板的抢获便为己方增加了一次进攻的机会,相应的减少了对方的进攻机会 说到抢篮板球,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连续七届的NBA篮板王——“篮板怪虫”罗德曼(Dennis Rodman),虽然只有2.03m的身高,但他在911场常规赛中共取得了11954个篮板球,平均每场13.1个进入NBA后,在1991-1992赛季到1997-1998赛季的471场比赛中,他平均每场的篮板球数已达16.74个,平均每分钟就拿下0.45个,现在的NBA中尚无一人能接近他的成绩。
罗德曼究竟是凭借什么在篮板球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呢?专家们对他的抢篮板球技术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抢篮板球往往是将对手卡在自己与篮框之间,然后等待球向自己的方向弹过来,而罗德曼则是充分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灵活的弹性,一步甩开其他球员,然后将球向空中拨,如此一拨、两拨、三拨,篮板球就进入了他的掌握所以说,罗德曼的“篮板王”并不仅仅是得益于他跳的高,更关键的是他的连续弹跳能力,一般人在一次起跳后很难连续起跳达到同样的高度,而罗德曼就可以,并且两次起跳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弹跳能力,才使得他一次又一次的在一拨、两拨、三拨中将球抱入怀中,并赢得“篮板怪虫”的美誉碎骨机”卫斯.昂塞尔德(Wes Unseld)是又一个典型,身高只有2.01m的昂塞尔德即使在当时的NBA球员中也并非身材较突出的队员,但他在13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出战984场共拿下13769个篮板球的成绩,平均每场达14个之多,这也得益于他极强的连续起跳能力 当然,篮板球高手并不一定都具有连续起跳的能力,但凡是具有较强的连续起跳能力的人,多能在抢篮板球、封盖以及抢到进攻篮板后的二次投篮等方面有所建树,譬如巴克利、Jeff.Foster、李楠、原辽宁队外援詹姆斯等等。
李楠出众的二次进攻,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的连续起跳能力上火箭队的体能教练安东尼.法尔松曾经讲过:对于中峰来说,最重要的是连续起跳能力,特别是在双腿伸直的情况下起跳,而不是一下子跳得老高蒋兴权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篮球赛前评价中国队的形势时,也曾讲过中国队在连续起跳方面的欠缺,严重影响着内线的发挥连续起跳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关注 2.连续起跳技术分析 连续起跳技术是多次起跳与多次缓冲及起跳准备相结合的动作,与单一起跳的不同之处在于连续起跳技术的落地缓冲阶段也是后续起跳的准备阶段,也即弹性势能的储备过程,这一过程的时间长短决定了两次起跳之间的间隔时间,好的连续起跳技术不仅表现在其后续起跳的高度要接近于第一次起跳,还在于每两次起跳之间尽量没有停顿 勿容置疑,起跳高度对掌握制空权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队员控制空间的高度,而两次起跳之间的时间间隔则决定了一个人持续控制空间高度的能力队员在比赛中有时为了控制球权或者争取空间高度,往往需要两次甚至多次起跳才能完成,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起跳,谁就有可能掌握空间,获得控球权 2.1抢篮板球 2.2封盖投篮或传球。
由于假动作在当代篮球比赛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而且其运用也愈来愈逼真,花样也越来越多,防守队员在防守中受骗的几率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较强的连续起跳能力有时是可以对其进行弥补的; 2.3抢到进攻篮板球后的二次投篮抢获进攻篮板球后紧接跳起投篮具有更大的突然性,因而成功率较高,二次起跳的快慢有时直接决定了进攻的成功与否 3.影响连续起跳技术的因素 连续起跳技术对力量、速度、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均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在训练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正如前面所述,连续起跳是多种能力集于一身的结果,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到连续起跳技术的发挥 3.1 肌肉长度 弹跳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肢肌肉的绝对力量,有研究证明,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的体积,而肌肉体积的发展潜力又主要取决于肌肉长度另外,肌肉收缩的初长度也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力量,并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 3.2能量释放的速率 这决定了肌肉收缩的速度,当单位时间内能量释放的速率增加时,肌肉收缩的速度会相应增加,因而会相应增加身体离地时的初速度以及减少两次起跳之间的时间间隔 3.3肌肉用力的协调性 3.3.1肌肉内部收缩与舒张的协调能力。
比如人体起跳时股四头肌的收缩与下落时的放松之间的转化能力,肌肉收缩以后的舒张程度越强,越有利于后续起跳的发挥 3.3.2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调能力对抗肌的放松能力增强,则主动肌收缩时与之相抵消的力量就越小,主动肌的收缩力量就越大 3.3.3躯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决定运动员起跳高度的下肢、躯干、上肢因素对弹跳力的整个影响程度分别为67%、17%、11%左右比如上肢的预摆速度越快、制动能力越强则对身体的带动效果越好,因而上肢肌力量的大小及摆动速度也会影响弹跳能力的发挥腹背肌的协同用力作用则可以将水平的用力转化为向上的力量,从而增强下肢力量的提升作用 3.3.4膝、踝关节之间的协调性肌肉用力的协调性是身体保持重心稳定的关键,落地前后的重心如果能始终保持在人体的中心线上则可以降低后续起跳的难度,这也是减少损伤的重要因素 3.4肌肉的牵张反射作用 当肌肉被牵张时,肌肉内部的肌梭就会受到刺激并将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可以引起该被牵拉的肌肉发生反射性的收缩,从而使该肌肉被牵拉的状态得到缓解,这就是牵张反射 人体在起跳前的快速屈膝会使股四头肌肌腱和跟腱受到迅速牵拉,这会反射性的引起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发生一次快速收缩,而且这种肌肉收缩与肌腱受到刺激几乎是同步的。
另外,由于牵张反射是可以建立条件反射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这些肌腱的弹跳训练,以建立较高的牵张反射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弹跳高度和缩短连续起跳之间的时间间隔 4.连续起跳技术的训练 连续起跳的供能系统为ATP-CP系统,因而在训练中多采用大强度、少次数、多组数的训练方法,并尽量提高身体保持重心平衡的能力,以降低下一次起跳的难度 4.1提高膝关节、踝关节的弹跳训练具体方法可采用:单、双脚的单摇跳绳和双摇跳绳(可以采用屈膝跳和直膝跳两种方式),从而建立膝、踝关节落地立即起跳的能力;高台跳下后立即起跳(可以采用直立或半蹲姿势下跳) 4.2加强上、下肢肌肉及腹背肌的爆发力及协调用力的训练具体方法可采用负轻重量的连续半蹲跳,壶铃跳等;弹跳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绝对力量的大小,因而进行大重量的深蹲练习也是很有意义的 4.3提高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可采用台阶跳、半蹲式连续蛙跳、跨步跳、连续起跳摸篮板、双脚跨线或障碍物左右或前后交叉连续跳等 4.4加强连续起跳在篮球比赛中的实战运用如连续起跳抢篮板球,连续封盖假投篮和假传球,跳起抢进攻篮板球后紧接跳起投篮。
5.小结 连续起跳技术在篮球比赛中运用比较广泛,尤其对于中锋队员来讲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尽管它对身体各项素质要求较高,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在训练中对连续起跳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并成为得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主编,篮球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2] 司徒嘉恒,“漫谈篮板” ,《篮球特刊》 2003年3月 总第10期 P.78 [3] 李景方,“NBA十大弹簧腿” ,《篮球》 2003年3月 总第216期 P.22 [4] 王步标、华明等主编,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5] 李宗浩主编,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8月-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