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仙戏音乐人物谱.doc
20页莆仙戏音乐人物谱莆仙戏音乐人物谱李珠 林文水 黄贤春 林桂华 郑牡丹 郑秋声 林国梯 龚凤藻 彭文淼 谢宝燊 黄文栋 黄宝珍 陈开杨 王国金 陈启星 许秀莺 郑清和 陈先镐 陈承恩 林国城 李尚清 王少媛 箫焕栋1、莆仙戏音乐人物谱:李珠 李珠(1865 一 1933)又名李能春,仙游县城东镇宝峰村人当地有个麻疯院,其周遭村落俗 称“院里”,李珠生长在院里,兄弟姐妹九人,家赤贫据传其父求梦于九鲤湖,仙人指点: “在石狮嘴谋生”,醒来不得其解一天到邻村看戏,见戏棚上打鼓师傅的鼓面压着一只小 石狮,用以调整音量、音节他心里一亮,回家后立即送第五和第七的儿子李珠、李错到 同村“院里俊”戏班学习司鼓1888 年二兄弟满师后,因为人正派,技艺精良,被戏班高薪 聘用几年后,自己陆续筹资组建了“聚春楼”、 “宴春楼”、 “庆春楼”、 “庆仙楼”、 “嫦娥楼”五个 戏班他们既是班主,又是音乐总指挥,又兼谱曲,还能给教戏的师傅提示舞台调度和行 当动作他们不但鼓艺精湛,而且人事和艺术管理得当,优秀演员云集,故戏班名声远播, 鼎盛时期一家兄弟叔侄祖孙九人当鼓手和司锣其鼓艺自成流派,人称“院里教”李珠之 子李文豹鼓艺尤精。
他打大吹(用一对大唢呐吹的曲子) 《大开门》 ,连续打几小时,锣鼓千 变万化,绝无雷同同行惊服 “院里教”擅长于莆仙戏古老剧目(即宋元南戏的遗响)的司鼓, 如《咬才》 、 《孟道》 、 《陈光蕊》等等这些剧目的锣鼓经独特、繁难,有些濒临失传但 李家祖辈口传心授,因而十分拿手,既娴熟又到位特别是仙游《目连》戏里,未见于其 他剧目的古老曲牌很多,即使是平常曲牌,鼓的打法也不尽相同如果不是自幼师承,根 本无法司鼓仙游《目连》戏保留有我国早期南戏目连戏的艺术风格、特色,引起我国戏 曲研究专家的高度重视,它的剧本、全部锣鼓经、音乐以及演出习俗、表演科介流传至今, 全靠院里教传承之功此外,院里教擅长于大棚戏的司鼓,如《十八条》(隋唐演义)、 《西 游记》 、 《三国》等莆仙戏大棚戏往往要几个戏班凑合演出,而他家戏班最多,可以统一 指挥,联合献演莆仙戏大棚戏以仙游县最常演,而仙游县大棚以李家独擅李家大棚戏 以艺术风格粗犷、豪放,锣鼓喧嚣、舞台激荡著称,草台演出最使观众称意李家大棚戏 的独特鼓艺“阴阳锤满锣”,是莆仙戏打击乐的瑰宝它十分难打,打时按曲牌唱腔的旋律, 运用一套又一套的锣鼓经,十分严谨,不可改移,不能稍有差错。
其特点是大大加强戏曲 舞台节奏,指挥调动演员的舞蹈化动作和演出情绪,渲染和活跃舞台气氛,使台下成千上 万的观众为之振奋、激动这李家秘传鼓艺赖李珠侄儿李金华传给徒弟郑牡丹,得以延续 至今还有李家收藏传统剧目最丰富直到 1962 年,李家后人还一次献出传统剧目 3O0 多本,大都是南戏剧目,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作了贡献 李珠家班活动到 1949 年,前后历时八十多年,随后子孙另谋职业不过, “院里”的司 鼓艺术,却一直被继承发扬光大,至今仍是莆仙戏鼓艺的主要流派之一2、莆仙戏音乐人物谱:林文水 林文水(1886-1965)仙游县榜头镇人,原籍云庄村,姓王,家贫,小时进戏班学戏云庄王 姓,系望族,世代簪缨,族规不允许子弟当剃头匠、轿夫、戏子因时世维新,再难约束, 对同族子弟以此谋生者姑且容忍谁知王文水戏越唱越红,其名气成为族里的精神负担 一日,邻村演戏,点《真珠衫》 ,由王文水扮演蒋兴哥妻子王氏文水擅花旦,王氏不守闺范的戏,唱得勾人魂魄,演得活灵活现王姓认为这是邻村故意羞辱他们,恼怒之下把文 水捉回吊在祠堂里,后虽允许戏班主用钱赎出,但不准他姓王,不准居留本村文水从此 招赘在邻村,并改姓林其名字也远播他方,各戏班争聘他,观众以争睹他演的戏为快。
文水擅演花旦、青衣除了《真珠衫》外, 《田氏劈棺》(饰田氏)、 《蔡伯喈》(饰赵五娘)、 《目连》(饰刘四真),其艺、其声、其情皆称绝一时,特别以唱工见长1957 年,他以 70 多岁高龄,刮掉白须,扮演《目连》中的刘四真,观者人山人海,皆为其演唱所折服 l967 年,在福州为专家内部演出《目连》 ,由他传艺给朱石凤演出,受到专家一致好评此 外,他在大棚戏《三国》中,反串诸葛亮,极为人所称道他的高徒陈金兰、染元兰皆是 莆仙颇负名气的教戏师傅他自己五、六十年代亦受聘仙游县艺训班执教 林文水的唱腔,保持浓厚的传统特色他唱本嗓,行腔有力,声音洪亮,夜间声达数 里之外其唱法保持古朴的、近于吟说的调韵对悲剧中如泣如诉的词句,他的唱法近于 讲说,带有俚巷歌谣的特点,不能被以管弦,只能以笛管辅奏唱时词句尾音喜欢加感叹 词“呃”(读阴平,代号爻),而且注意在唱词中轻唱衬字,如“我必“、 “奴必”等这是莆仙戏 老艺人自古相传的传统唱法他重视唱工,讲究吐字咬音,唱得从容投入、悦耳他开口 一唱,观众凝神屏息为同辈艺人所不及3、莆仙戏音乐人物谱:黄贤春 黄贤春(1909-1991)莆田市城厢区人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前身) ,在学 时是位高材生,高音京胡、弹拨拉吹,样样俱精,十分全面。
毕业后,回省立莆田中学执 教,20 世纪 40 年代,去涵江中学教书其时为加强抗战的宣传力度,莆田县成立民众艺 术社,深入街头乡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经费由大华侨程文铸承担,缙绅林剑华、陈兆俊 任正副社长,宋湖民当总干事,成员由各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员担任其活动颇有成效郭 沫若、巴金、丰子恺皆先后到社参观指导并题词 音乐组主要骨干为黄贤春、张文明,还有宋风樵、郑紫园、宋祖梅、林秀峰、林雁、 林蕴章、卓尔黄、黄作楫、吴奋霖、方文雄、林少凯等,除了演奏抗战歌曲,鼓舞抗战斗 志外,对广东音乐情有独钟,于是也开始注意本地音乐,深入民间采风,搜集民间音乐素 材,莆仙戏音乐就进入他们的视野 黄贤春、张文明对之产生浓厚兴趣,着手把莆仙戏音乐化作简谱,并给以加花,使用 过渡音符,注意感情术语和速度术语,并对莆仙戏的某些曲子的调式、调性,作了比较科 学的界定他们用简谱写成《访友》乐谱,并加以出版、推广这是莆仙地区第一本莆仙 戏音乐简谱 1984 年,黄贤春以耆耄之年,与陈长城一起,编写了一万多字的《莆仙戏音乐》 ,为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提供资料此文后在海外发表4、莆仙戏音乐人物谱:林桂华林桂华(1912-1966)工文丑,莆田县西天尾人。
从小卖给戏班学丑角,其表演、唱工在 莆仙一带颇有名气35 岁(1947)那年,他所在的“赛凤凰”戏班赴南洋新加坡、吉隆坡演 出由当地莆仙籍华侨李阿九、林玉书承包,交班主阿榜管理有萧焕章(鼓手) 、姚玉坤 (生) 、林桂华(丑) 、姚献鼎(老生) 、阿雇(老旦) 、孙元春、阿栋(武旦)等,女旦有 曹元治(闺门) 、郭妹娥(青衣) 、黄宝珠(小旦)等开头演出《佛门得子》 、 《正德君》 、 《王昭君》 、 《少林寺》等戏,当地莆仙籍华侨奔走相告,观者如潮全体演员卖力献艺表 演,颇得佳评而林桂华的丑角,更受喜爱尤其他反串武功高强的年轻和尚铁珠(武生) , 以及《借东风》中的孔明(老生) ,极受赞誉门票收入很好,但因分配戏金产生纠纷,于是转手给庄天树承包这时原有的剧目已演熟,于是就排演新剧目,如连台本《清宫秘史》 、 《陈琳救主》 、 《正德下江南》等等,当日即排即演,演出效果大不如前,致使戏场门前冷 落,不久停止演出活动戏班回国时,前后在南洋已整整一年在南洋期间,演员于演出 空隙观看了很多外地赴新加坡演出团体的表演,其中有闽剧、越剧、潮剧以及电影、浪音 (现代歌舞)等等,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演出技巧。
回国后,林桂华、姚玉 坤、孙元春演技大进,名噪一时 莆仙戏世代相传,每场戏必演三出,第一出为折子戏,通常做《访友》 、 《千里送》 、 《果老种瓜》 、 《卖画》 、 《百花亭》等等大家熟悉的戏,一般半小时多;第二出为正戏,一 般演二小时半左右;第三出为短戏,通常演滑稽调笑、丑角打诨的微型剧,一般 10 至 20 多分钟林桂华最擅长演头折戏和尾出戏他演的《李斯吃屎饼》 、 《纟祭 筐戽水》 、 《三人 五目》等滑稽调笑的闹剧,极受观众的欢迎他扮演弱智者的傻里傻气,堪称一绝他的 丑角,以唱腔见长,唱的曲调,字句清晰,板眼分明,音韵优美,情感充沛,观众听得十 分过瘾如《访友》中他扮士久,唱[剔银灯头]、[望故乡]等就十分出色建国后,他进莆 田县实验剧团,是该团五丑(林桂华、陈金榜、陈文水、蔡文廉、陈恶仁)中的第一丑 当时的县长原鲁山(山东省人,据说是京剧票友)看了他的表演,特为他提升一级工资 1966 年“文革”开始,他身患绝症郁郁而终死后在梅峰寺火化5、莆仙戏音乐人物谱:郑牡丹郑牡丹(1913-1995)莆仙戏鼓师仙游县榜头镇人14 岁那年,其父货郎担生意箫条,他 是长子,为替父分忧从私塾退学,向“院里派”开山鼻祖李珠的侄儿李金华学司鼓。
要学鼓, 先要学司锣(沙锣)他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不久,锣、鼓的演奏技艺突飞猛进,因而 深受师傅器重16 岁那年,师父把“院里派”单传的《目连尊者》锣鼓经和整套演出习俗通 通传授给他四十年代末,李家诸鼓师李文豹、李文熊、李金华等相继谢世,他成为“院里 派”独一无二的传人他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为“鼓珠三”、 “钰梨园”、 “溪头云”等 十多令戏班司鼓,演出二百多个剧目其中莆仙戏大棚戏《目连尊者》 、 《西游》 、 《三国》 、 《隋唐》(亦称《十八条》),以及南戏遗响《王魁》 、 《伯喈》 、 《陈光蕊》 、 《吕蒙正》等等, 最为拿手从二十年代起,莆仙戏大多数戏班抛弃本剧种特色,照搬闽剧的音乐与表演, 大多数观众赶时髦趋之若鹫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初,1951 年郑牡丹与陈志、陈 金溪等人把受冷落的老戏班新生和、新泉春、新协和、庆升平等合并成群声剧团,辗转在 山旯旮里,在逆境中坚持演出传统艺术不久,县里贯彻中央戏改政策,组织专业剧团 为了使群声剧团能占有一席之地,他变卖家产,无偿投资并在他的倡议下,请陈仁鉴先 生进团编戏,与他通力合作在上级大力扶持下,整改成闻名省内外的仙游县鲤声剧团。
他是该团主要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莆仙戏的继承发展贡献卓著1954 年莆仙演剧界组成莆仙戏代表队赴华东参加戏 曲会演,他担任《双条汉》 、 《虎牢关》 、 《单刀会》 、 《百花亭》的鼓师,在剧本、表演、音 乐诸方面都充分保留和展现了宋元南戏遗响的风貌1957 年开放剧目时,也是他为演员、 乐队提供唱腔并掌鼓,演出了《目连尊者》 、 《王魁》 、 《活捉三郎》 、 《公背婆》 、 《大娘教子》 、 《三国》等二十多个古老剧目,使观众大开眼界也为县戏曲训练班提供了不少教材 1959 年《团圆之后》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演和 1960 年春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舞台艺术 片时,他都参加了唱腔设计1962 年鲤声剧团在福州八一礼堂演出《目连尊者》时,国内 戏剧专家云集榕城,给予很高的评价特别是“打地狱门”那场戏,目连唱[破狱词]时,郑 牡丹手执三枝鼓槌,以“双槌”、 “阴阳槌”的鼓介交替运用,自如流畅,确为鼓中绝技1980 年他在仙游艺校任教时,带了三个学生,因教学成绩显著,由莆田市文化局授予模范教师 的称号1981 年他为仙游鲤华剧团《寻妃记》设计的音乐荣获省戏剧会演音乐设计奖1992 年 2 月鲤声剧团为“国际南戏暨目连戏学术讨论会”展演《目连尊者》选场 23 出,由 郑牡丹将司鼓技艺传授给弟子朱明志,演出后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赞扬,都说:“很 特别,很有研究价值。
” 他最可贵的精神,还是对自己所掌握的莆仙戏音乐遗产,能够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 经常是利用休息时间给记谱者提供方便,将濒临失传的唱腔曲牌,一句一板一遍又一遍地 唱出来,并把各种唱腔的用途和特点逐一讲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宝燊就是其 中受益最多的一位,也是一位最忠实的徒弟,曾向他记的曲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