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学 阅读答案.doc
12页放学 阅读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放学》放 学龙应台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⑥1l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
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
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激愤恼恨→ → →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分)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3分)5.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20河南中考】(16分2+2+4+4+4)1.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卜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1分)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间。
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2.①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每点1分,共2分)3.“词语运用”示例: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相关语句,1分;句通顺,1分:分析,2分,共4分)“修辞方法”示例:第⑦段中“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孩子们对跳墙的乐此不疲,表现了“小男生”喜欢冒险的天性相关语句,1分;修辞方法,1分;分析,2分,,共4分)“细节描写”示例:第⑨段中“地面上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限苍蝇拖走”一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专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相关语句,1分;细节描写,1分;分析,2分共4分) (任选一方面,意思对即可共4分)4.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 ②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 ③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
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务)5.示例一: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丽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示例二: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重趣文章髑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示例三:我赞同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文章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产生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意在引起人们反思:不应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成长 (观点,1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2分共4分)篇二:消逝的“放学路上”阅读答案《消逝的放学路上》⑴小呀麽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⑵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⑶下午4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⑷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⑸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⑹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⑺难以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⑻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mdash;mdash;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⑼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又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⑽他想不想从前的小朋友?我问。
不想,哪儿都有小朋友,哪儿小朋友都一样或许儿子眼里,小朋友是种现象,一种配套设施,一种日光下随你移动的影子,不记名的影子朋友尴尬地说⑾我无语了这是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没有街坊和故园的一代他们会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记忆和情感地点的移动,意味着朋友的告别和人群的刷新,而他们,只是随父母财富的变化,从一个物理空间转到另一物理空间⑿那天,忽收一条短信:王开岭,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⒀我愣了,以为恶作剧可很快,我对它亲热起来,30年前,类似的唤声曾无数次在一个个傍晚响起,飘过一条条小巷,飘进我东躲西藏的耳朵里传统老街上,一个贪玩的孩子每天都会遭遇这样的通缉,除了家长的嗓门,街坊邻居和小伙伴也会帮着喊⒁感动之余,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则是温室童年、园林童年、玩具童年了⒂面对现代街区和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不允许童年有任何闪失⒃就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刮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节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篇三:20上海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9.下列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6分)A 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 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启可闭C 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刻成核舟 D 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文字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①②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③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④?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 ②肆:店铺 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 ④某:我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常坐临安市肆观棋11.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4分)A 常找高手过招 B 观摩他人下棋C 善于知识迁移 D 善于思考领悟E 坚信天下无敌12.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4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sh 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