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教学(美术)培养方案.doc
4页学科教学(美术)在职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1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学位是以美术教师职业为背景的具有明确的实践性、职业专门性的硕士学位,主要培养顺应基础教育阶段、中职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从事基础教育阶段、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基本规格是:(一)热爱教师职业和美术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中等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事业心与责任感强;(二)具有较宽厚的美术文化基础,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美术教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法则、技能技巧和管理知识并正确应用于实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美术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科研论文三)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一门外国语,借助字典能较顺利地阅读外文文献和专业书籍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研究方向有: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小学美术教育研究,中学美术教育研究、中职美术教育研究二、招生对象报考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者,必须在基础教育、中职的美术教学或管理岗位有三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学士学位;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具有一级(或相当的)教师职务。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1)本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半脱产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定为2.5—3年2)本专业研究生应至少修满36个学分四、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前两类为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本专业的考核既重视研究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重视学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解决基础美术、中职美术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采取综合考试(开闭卷)、读书报告、课程论文以及课堂习作等方式进行详见本专业课程计划表五、培养方式和环节说明(1)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集体讨论、个人自学、书目(文献)阅读等学习方式进行,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听课、讨论、阅读与自修2)以课程导师负责制为主,采取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理论研究与技能训练、个别指导与集体培养、课堂教学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综合培养方式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点内容、教学难点、思考题、讨论题、主要参考文献考核与作业要求等,供研究生自学参考3)本专业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系统学习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有关课程4)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导师必须指导研究生设计完整的实施方案。
六、教育实践研究的实施美术教学与管理实践是培养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基础教育阶段、中职的学生和基础教育阶段、中职美术教育与管理,研究生应参加一线工作,其工作量约折合讲课30学时以上,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末,实践的方式、地点等细节由导师组与按照研究生的特点具体拟订教学与管理实践以“合格”为通过本专业研究生应通过听取前沿学术报告、讲座等方式关心和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作为评价科研能力和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的重要依据,本专业研究生于就读期间必须在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文献上至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学位论文是对本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研究生在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论文阶段学位论文选题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中职美术教育与管理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重视应用价值,操作性强的选题研究生在正式撰写前应首先在导师指导下拟订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报送导师组审定在写作过程中研究生及导师应按时认真填写《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进展和指导记录表》学位论文要求:(1)具有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应用价值;(2)注重原创性;(3)观点鲜明,材料真实,论据充分;(4)分析深入,论证严密;(5)格式规范,语言通顺。
6)不少于3万字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多年从事中小学、中职美术教学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美术教师参加论文答辩通过者,方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1、必读书目:[1] 尹少淳.新编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 尹少淳.走近美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3]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4]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5]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7] 李力加.名师如何炼就名课(美术卷).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8] 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9] 杨成、钟朝芳.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 徐丹旭、裴张龙.美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1] [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3] [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廷和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14] [美]罗恩菲德(ViktorLowenfeld)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15] 李力加.美术教育实习.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6] 李力加.小学美术教师学科专业必修,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7] 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18] 李力加.美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2、选读书目[1] 腾守尧.美术设计艺术教育丛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3] 朱伯雄.世界美术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4]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5]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6] .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 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8]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9] 陈振濂.书法美学.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0]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莫提默J.艾德勒 (作者), 查尔顿范多伦 (作者), 郝明义 (译者).如何阅读一本书.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12] 尤瓦尔赫拉利 著;林俊宏 译.人类简史.桂林:中信出版社.2014.[13]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 译.艺术的故事.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14] 肖鹰.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朱良志.中国艺术生活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6] 加德纳 著.沈致隆 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7] 迈克帕克斯,约翰塞斯卡 著. 郭家麟,孙润凯 译. 美术教学指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4. 3、期刊 [1] 中国美术教育.双月刊.南京师范大学.[2] 美术研究.季刊.中央美术学院.[3] 中国中小学美术.月刊.人民美术出版社[4]美术报.周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