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docx
11页2024年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辨析“幽静”、“幽雅”、“幽深”词义的不同 2、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4、搜集有关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维也纳景色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能用一句话说说对维也纳的印象吗? 2、出示句子,读句 3、揭示课题,读题 4、作者写维也纳,为什么选取穿越维也纳森林来写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理解“触景生情”的意思 (2)想一想: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着重号在文中进行标注 (3)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请学生串读课文 (2)读词语: 恬静 苍翠 百鸟争鸣 触景生情 生机勃勃 俊俏 呜咽 低吟 芬芳 “呜咽”的“咽”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àn,谁能为它组个词?(狼吞虎咽)另一个是yān,谁来组词?(咽喉) “低吟”的“吟”最后一笔是横折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娜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①正音:淙 妩 ②把句子读正确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①把句子读正确 ②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 1、师: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媒体出示: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究竟有哪些音乐家?有什么惊世之作?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4节到第6节,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
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2、交流: 施特劳斯: (1) 理解词语:触景生情 (2) 施特劳斯触的什么景?生了什么情? (3) 欣赏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加深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贝多芬: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我无望地遭受着折磨……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听不到;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而我却仍然听不到!这几乎让我绝望…… 1802年10月6日 (3) 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舒伯特: (1)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2)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 四、再读感悟 (一)重点研读 (二)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展示资料,交流感悟 五、总结回顾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张骞是什么时间出使西域?分别是什么目的? 3.中国有哪些商品及技术传入欧洲?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自主地学习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并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区别“幽静、幽雅、幽深”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作曲家惊世之作的诞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自主地积累文中有关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语或句子 4.搜集有关的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了解维也纳森林的景色特点及三位作曲家创作惊世之作的过程,从中感受他们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印象景物,初步感知 1.媒体简介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用一句话说一说对维也纳的印象。
2.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穿越的意思 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答 自由朗读课文: 1.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在文中进行标注 2.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交流 板书:进入森林 来到小村 来到小村 登上古堡 4.交流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纳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1)正音:淙 妩 (2)引导读句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1)指导读句 (2)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故事品味 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投影句子: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 质疑(由哪些音乐家 有什么惊世之作 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2. 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3节到第5节,1.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2.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交流: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3. 随机交流: 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3)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4)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5)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