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多功能林业森林发展经验借鉴及影响.doc
7页西方多功能林业森林发展经验借鉴及影响 西方多功能林业森林发展经验借鉴及影响预读: 摘要:最新杂志:环球科学淮南师专学报怀化师专学报华东科技管理高校图书情报学刊广东民族学院学报河北职工大学学报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湖南教育学院学报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湖南城市学院学报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由来已久,根植于19世纪的恒续林思想,发达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的生态觉醒[1];多功能林业是营林思想不断进步的概括,也是林业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多功能林业是指在林业发展规划、森林经营与利用等过程中,从局部、区域、国家到全球的角度,在依据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正确选择一个或多个主导功能利用并不危及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合理保护、不断提升和持续利用客观存在的林木和林地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持久发挥林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实践[2],多功能林业已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各国林业发展的总趋势[3];目前,德国、澳大利亚等林业发达国家已步入多功能林业时代[4~5],欧盟和日本还通过立法促进多功能森林经营[6];而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2],发展空间很大.因此,总结和借鉴世界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概括和分析国外多功能森林经营的重要启示,研究和探讨中国多功能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和推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世界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多种功能是林木的自然禀赋,不同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利用具有时代变化和区域特征,多种功能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而且环境越恶劣和利用压力越大时表现得越突出,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经营才能把多种功能潜力变为实际最优的整体效益.比较和分析美国、德国与澳大利亚多功能林业发展及阿根廷人工林多功能经营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参考.1.1美国森林多功能经营经验美国森林面积3亿hm2,覆盖率33%,蓄积量136m3/hm2[7];林业经济发达,承担着重大社会职能;林产业年产值约2500亿美元,提供150万个国内直接就业机会,工薪总额近300亿美元;木材、木制品、纸浆、纸等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伴随着国民经济发达和城市化建设,美国森林资源仍保持稳步增长.1.1.1多功能经营效果好20世纪后期,美国提出“新林业”理论即“生态系统经营”思想[8].新林业实践强调林业的多功能发挥及构建合理的森林结构和森林形态,在大范围、大框架、长时期内对林业进行综合规划和多种经营.美国重视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确立的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各方的自觉行为;不仅有社会的呼吁、学界的建言、政府的规制,企业也奉之为圭臬.美国林业多种经营,有木材业、造纸业、非林木产业、森林旅游、休闲、渔猎业等.其中非木产业提供药食和保健品、花卉及景观植物和特色木产品,创收数千万美元[7].美国人酷爱森林旅游、露营和渔猎活动,平均将年收入的10%花费在这类活动上;包括国家公园、保护区、野营地等在内的各林区每年接待旅游人次数以亿计,创造了可观收入.美国林业重视森林和水、土壤、空气、生物的关系,强调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大片森林营建在城市中间及周边地区,已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果.1.1.2产权明确,法律规范美国森林原来大部分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所有,20世纪初通过准许私人拥有森林法律,以优惠政策将土地转到私人手中,现在森林以私有林为主,占2/3,公有林占1/3[7].私有林以商用为主,几乎所有木材都由私有林提供;私有林主既有个人也有企业,人数众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造林和木材生产的主体,拥有的林地是私有财产并受到法律保护.私有林作为私有财产向政府纳税,政府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扶持、引导和推动私有林发展,私有林因提供生态和社会效益而受到的损失由政府分担.各级政府拥有并管理的公有林地产权分明,其中林业局拥有的为国有林,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公园管理局、能源部、国防部、州政府、县政府等也拥有一些林地.不论哪个政府机构拥有,都遵循谁拥有,谁管理,谁投入,谁受益原则,财务各自独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公有林不用于商业经营,主要承担生态和社会责任,出现的亏损由财政补贴.美国通过各项林业法律,州县市制定了地方林业法规,且立法程序科学严谨、体系完备、条文详尽,具现实可操作性;规定了“国有林社会公开招标制度”规范采伐活动,采伐公司中标后须严格按照要求采伐,采伐后再利用招标制度雇请公司植树造林;还规定国有林须以林区为单位编制“森林管理规划”,使林业管理得无微不至.1.1.3政府服务协会促进美国林业管理理念尊重现实、依照法律、合作共事、运用科技、保护土地、服务国民,并不断改革以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大区服务站的管理和协调职能、做好林区计划、环境跟踪评估、改进财务管理等[7].联邦和州林业部门是服务型机构,全部实行雇员制,工作效率很高;主要为林主、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不干涉林主的生产经营;采取市场导向、自由竞争原则,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教育等措施加以引导,既保证了林主经营积极性,也促进了林业的良性循环,还保持了机构精干.美国的各种协会在林业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协会是非营利组织,由林场主、林业企业、科研人员等自发组成,自愿加入,交纳少量会费,遵守协会章程.协会不是官方,也不是商业机构,无管理权利,但在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技术交流、业界协商、与政府和议会沟通、与公众交流、统计、传达和解释政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协会广泛活跃在政府、议会、市场、科研和公关舞台上,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体系.1.1.4科技支撑政策扶持美国科研体系给林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林业科研机构由联邦政府所属科研院、校、企业研究机构3部分组成,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各类捐赠和项目课题经费等;林业科研完全市场化、开放化,除国家实验室承担基础研究外,基本上是直面市场的应用研究.课题来源于生产一线,按三公原则招投标,科研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实效性非常高,一切由市场和生产实践加以检验.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抗虫、抗病、材质好、纤维多等优良树种,采用综合技术使原木使用寿命增加3~5倍、单位面积森林蓄积比世界均值高30%[7];从木材中提取药用或特种物质后再加工成普通用材和复合木材技术大大提高了木材利用率;利用天敌、性诱剂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有效降低了林业污染;高产计划使轮伐期缩短一半,产量却相当于天然林的3倍,伐期总获量达1000m3/hm2[7];在森林防火、资源监测中全面运用3S和计算机网络等,提高了管理能效.美国林业有财产税、产品税、采伐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多种,但通过广泛的减税、免税、退税、延期付税等优惠政策支持林业建设和鼓励林业发展.对国有林经营单位免征财产税每年达25亿美元;对纳税人从事林业投资,可分7a退回其造林费10%的所得税,最高免税1万美元[7];对私有林设立了林业奖励(FIP)、林业管护(FSP)和管护奖励(SIP)等项目计划:FIP鼓励拥有林地400hm2以下的个体林主在适宜空旷地或已伐地上造林,补贴比例最高为造林成本的65%;FSP鼓励拥有林地4hm2以上的个体林主充分发挥林木的多种作用,开展造林、更新、观光、水保、野生动物保护等项目;SIP鼓励林主进行林业管护[7].1.1.5经济社会整体推动美国林业多种效益可持续发展得益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进步.①木产品替代物不断推出,石油和天然气替代薪柴,金属和水泥替代建设用木材,并持续开发出新材料以减少木材消耗.②农业生产率提高大大减少了农地占用量,相应增加了林地,有效改善了林业资源状况.③整体经济向高技术方向转化,资源消耗型、粗放型产业大减,促进了自然环境保护和林业集约化经营.④信息产业发展大大提高了林业经营能效,各种协会、企业、政府机构等通过网络组成了复杂高效的信息系统,可随时把握在网络中充分流通的业界动态、市场供求、科技知识等,经营效率飞升.⑤美国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导致了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人们对旅游休闲、回归自然、健康和谐方式等普遍关注[7],推动了林业多功能可持续发展.1.2德国多功能林业发展进程德国是林学理论发源地之一,也是林业发达国家,森林覆盖率31%[9],在私有林和国有林可持续经营,特别是保护林地产权、公共政策扶持林业、重视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国有林经营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4].1.2.1地权保护森林作用大早期森林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德国天然林被砍伐殆尽.直到19世纪国家确定权属后,森林处境才好起来.德国对土地权属和私有财产的保护,在促进森林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森林所有制形式有3种,一是公民个人所有的私有林地,占全国森林的46%;二是联邦和各州政府所属的国有林,共占34%;三是教会、公司团体、市镇政府所有的社团林,占20%[4,10].其中,私有林的经营状况最好,其木材径级大,人工费用少,企业更愿经营,又增加就业岗位.1.2.2私有林发展动力强劲德国森林是许多小私有林主的储蓄所,平均蓄积达300~400m3/hm2,小型私有林蓄积更高.私有林主认为森林经营很神圣,不得多采多用.例如巴伐利亚州私有林每年生长量1200万m3,采伐700万~800万m3;而州有林每年生长700万m3,采伐500万m3.欧盟不允许国有企业经营私有林,主要依靠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即私有林协会经营,林主与协会签约,对森林经营提出明确要求[4];协会聘用采伐经理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政府免费提供咨询;国家对私有林经营给予政策扶持,也给予引导和监督管理.1.2.3公共财政支持效果好德国林业发展得益于有一套严格的法规约束[11~12],对林业生产经营给予完善的公共财政支持,既有联邦和州政府也有欧盟提供的补贴;科目有退耕还林、造林和种苗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森林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9],补贴标准分别为400~500欧元/hm2、1000欧元/hm2、300万欧元/hm2、300~500欧元/hm2和林道建设成本的60%(平原)~80%(山区)[4],有力地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1.2.4国有林改革成效显著德国以前的国有林实行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收支两条线,政府全包揽,2005年开始以州为单位进行林业改革,2009年评估表明,企业经营良好,收入明显提高,国有林改革取得了成功.国有林改革以公法形式成立公司,企业负责经营31%的州有林,政府不再搞经营;所有权不变,经营权交给企业,州林业主管部门实施监管;改革原则是人员不失业、收入不减少.改革后,既重视经济成本核算又注重生态保护,生态和经济效益都很好.改革前生产木材平均亏损18欧元/m3,改革后净盈利32欧元/m3[4].德国林业改革实现了森林科学经营,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得到有效协调,林业地位更加重要.1.3澳大利亚多功能林业发展澳大利亚林业从毁林到分类经营再向多功能经营转变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功能林业经营思想,区分不同区域森林主导功能和一般功能,要求人工林集约经营兼顾经济和生态利益、天然林在保护的同时开发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5,13]以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新需求.1.3.1分类经营促进林业发展1788年欧洲殖民以来,澳大利亚森林约一半被消耗殆尽,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与生态危机.为了保护生态、增加木材供给,1970年代澳大利亚实行以保护天然林发挥生态效益为主、以发展人工林提供木材为主的林业分类经营制度,根据是否允许木材生产,把森林分为森林保护区、多用途林和用材林.这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了人工林,降低了天然林破坏速度,对澳大利亚林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3.2多功能经营解决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林业又面临新的挑战: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贸易赤字巨大,1998年木材产品贸易逆差达20亿澳元[5];农村及地方经济发展与就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林产业,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的提高,需要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快速扩大森林面积,因为以往存在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