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论要.pdf

13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45909476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958.92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九九六年一月贵州民族研 究(季刊)第一期(总第六十五期)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论要冯敏李佛茶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是这一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的茶文化相比,无论是茶的种类,茶的制作,还是饮茶习俗和茶的功能,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充满生机,极富个性的茶文化一、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起源与传播l、起源 据一些学者考证,我国首先利用和生产茶叶的,不是中原的华夏族,而是南方少数民族陈祖粱、朱自振先生考证了神农氏发现茶叶的传说,认为“神农”是被称为“三苗”、“九黎”的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氏族或部落,神农氏族或部落最早可能生息在川东和鄂西山区他们在这里首先发现茶的药用,进一步把茶作为采食的对象后来,他们西南的一支或后裔,分散到四川更广泛的地区生活,并且在茶的食用基础上首先发明了茶的饮用¹卢勋、李根蟠先生考证了茶字的起源与演变,也认为它起源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原的茶,首先是从巴蜀传进的º 我国古文献的记载中,秦汉之前只有四川东部巴族一地为产茶区《华阳 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 以子,⋯⋯丹、砂、茶、蜜⋯⋯皆纳贡之。

      »又说巴地“园有芳翁,香茗”¼,香茗即茶,这说明至迟在周代,巴族就已经在园圃中种植茶叶,并把茶作为一种珍贵的贡物交纳给周王朝,那么,巴族利用茶叶的历史就更加久远 了先秦时期,四川西部的蜀国境内亦出产茶叶明人杨慎在《郡国外夷考》中说:“茵萌,《汉志》茵葫,蜀郡名,茵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日茵萌,盖以茶代郡也茵萌在今四川广元市境内,是古蜀国的一个城邑,唐代这里还盛产茶叶,秦灭蜀置茵萌县城以茶名,可见战国之前这里 必定是茶叶产地而据《华阳国志》载,汉时茶的名产地有涪陵郡(今彭水县)、广汉郡(今什郁县)、键为郡的南安、武阳(今乐 山市)、平夷郡(今贵州毕节);蒙顶山等地,这些古代巴蜀国故地,汉魏之际仍然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之地而五代十国毛文锡一九九六年一月贵州民族研究(季刊)第一期(总第六十五期)所撰《茶谱》记载:春秋巴国故地“夷僚常携瓢宾侧,每登树采精茶,⋯⋯其味颇佳”,可见此时,这里的各少数民族仍在制茶技术方面领先一步因此,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茶”字的起源和发展作了考证后,得出“是知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的结论,更进一步证明了茶是由南方少数民族首先发现利用,秦灭 巴蜀,饮茶风俗才传入中原地区的½。

      楚国故地与四川接壤的武陵山区,也是我国最早的产茶区之一《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有“茶陵县”,“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陵产茶并负名当在汉代以前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一、三号墓出土竹简中,有“木弃一司”的简文,“枕”即“粳”,是茶的古名之一,可见这里在汉代以前亦出产茶叶据《北堂书钞》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武陵郡所居土著为今之土家族的祖先,汉代亦为“武陵蛮”、“五溪蛮”的聚居地,他们就是现在苗、瑶族的祖先,其后代仍然居住在四川的黔江、涪陵、湖北的恩施等地以茶树为主要经济作物,所产的宜春茶,珠兰茶均为名茶贵州也是我国最早的产茶区之一一些学者认为,布依族先民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种茶唐代陆羽《茶经》有“茶之出黔中”的记载贵州的产茶区都匀、贵定、晴隆、普安、兴义、安龙、贞丰等地,主要是布依族居住区,宋明清代均曾以茶为贡品,如都匀的毛尖茶、贵定的云雾茶,都是当时的珍品现在这些地区是全国大叶茶种植基地,所产的大叶茶色泽鲜艳,味美香浓,可制作绿茶、红茶和沱茶¾居住在岭南的少数民族,饮用一种叫“皋卢”的苦茶东晋斐渊《广州记》载:“酉平县(今广东惠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南朝沈怀远著《南越志》云:“茗苦涩,或谓之过罗。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引《南越志》释说:“龙川县出皋卢,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南朝时这一带正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过罗”为少数民族称谓,可见苦茶首先为少数民族利用唐宋以后,饮茶之 风渐盛,普及全国,南方少数民族 中的苗族、瑶族、土家族、舍族、白族、侗族、布依族、布朗族、景颇族的先民都大面积栽种茶树,制茶方法也更加精进,制出的茶叶中不 乏武夷茶、普洱茶之类的名品,行销全国2、传播唐代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飞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往塞外西北、东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及西藏地区,成为这些 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新疆地区的饮茶习俗是唐代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盛而传入的九到十二世纪,回鹊地区与内地商业贸易空前繁荣,通过“互市”将马匹、玉器、乳青、药材等大量运往内地,换回铁器、茶叶、丝绢和钱币宋、辽、金时期,茶叶传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宋朝的商贾常用茶叶到东北宁古塔、宁安、卜奎、齐齐哈尔、依兰、墨尔根(嫩江)等地进行交易,换取畜产品和珍贵的毛皮商贾们又在内蒙地区用茶换取本地的游牧民族的家畜及畜产品,并在边关实行茶马互市,还专门建立了提举茶马司管理这一事宜茶的品种主要有砖茶、红茶、花茶和青茶(绿茶)。

      西藏地区的饮茶习俗是吐番时期传入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两次和亲,对吐蕃的政治、一九九六年一月贵州民族研究(季刊)第一期(总第六十五期)经济、文化产生了直接推动作用饮茶习俗在汉藏文化的交流中得到传播吐蕃赞普本人就.储存过汉地各种名茶,且派专人经营汉藏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后来中原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进西藏,被称为“边茶”或“藏茶”茶叶传入各少数民族地区后,即成为其饮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各少数民族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与饮茶习俗相结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二、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形成与特征茶文化是一种文化事象,它的形成,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正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下,发展得丰富多彩的1·生态环境是茶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人类离不 开自然生态系统人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对茶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茶文化产生最早的区域,都是适宜茶树生长之地,如川鄂黔湘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云雾缭绕,茶树品质均佳,居住在这时的土家、苗、布依等民族有着产茶、饮茶的悠久历史。

      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和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却不宜于茶树生长,这里的茶文化产生相对晚一些,到唐代以后才随着茶叶的大规模输入而形成海南的黎族和台湾的高山族生活在热带山区,这里盛产波萝、橄榄等多种果品,特别是解渴防暑的椰子,经济方便,营养丰富,完全可以满足饮用的功能,因而他们不饮茶朝鲜族也是不饮茶民族之一,他们喜喝凉水,且越凉越好,长白山的山泉和井水清澈透凉,含微生物少,i茜足了朝鲜族这一喜好2、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茶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饮茶是饮食结构中的一种补充手段,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能满足人们基本饮食需求的时候才会产生原始状态下的经济方式,如单一的渔猎和狩猎经济,都不会产生饮茶习俗,更谈不上茶文化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饮茶习俗是定居后才产生的居住在云南的苦聪人,其生活资料除种植玉米、稻谷外,均来源于采集和狩猎,生活非常简单,因此也不可能形成饮茶习俗及茶文化彝族的情况,更能说明这一点彝族生活在川滇黔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其饮食习俗有很大差异大小凉山部分地区虽宜种茶,但由于生产力落后,农业基本停留在广种薄收阶段,既不具备栽培茶树的技术水平,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茶叶,因而他们没有饮茶习俗。

      而居住在云南、贵州的彝族,农业生产发展程度较高,尤其是滇西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进步,明中叶以后逐渐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饮食较为丰富,就形成了自己的饮茶习俗饮茶作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要赋与它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从单纯 的物欲中分离出来而升华为一种精神享受,从饮茶习俗升华为茶文化,更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分不开的在形成了饮茶习俗的各少数民族中,茶文化的发育程度也明显地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民族,其茶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如回族不汉能制作一九 九六年一月贵州民族研究(季刊)第一期(总第六十五期)花茶、青茶、红茶、紧压茶、沱茶等多种茶叶,也特别讲究茶与佐料的精心搭配,有“白四品”、“红四品”、“冰糖窝窝茶”、“八 宝花茶”等许多饮法,还使用清洁卫生、保温留味的盖碗饮吸藏族原本无饮茶习俗,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外来的茶文化与本民族饮食习 惯相结合,创造 出添加牧区生活资料的饮用方法,制成酥油茶、奶茶、糟耙茶、骨汤茶等多品种,形成注重色味香浓,营养丰富的茶文化而一 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民族,如沉族和基诺族都居住在西双版纳著名的茶山,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制约了茶文化的发达,还沿袭古老的制茶饮茶法,饮茶方式简单、原始。

      伉族饮茶时,只用一口大砂罐,将粗制的绿茶或大叶茶放入其中,加水熬煮,熬到只剩下三五口时,稍稍放凉,捧罐而饮基诺族也是将茶煮至汤浓即饮,他们的饮茶方式停留在仅仅满足解渴功能的最初阶段,尚未升华为茶文化3、社会生产方式是茶文化特征形成的结构因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形式虽然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但生产方式是决定生活方式性质最深厚的根源就我国饮茶的 少数民族而言,其生产方式主要是游牧(畜牧)生产方式和农耕(牧耕)生产方式,因此其茶文化也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型—农耕型茶文化和畜牧型茶文化农耕型茶文化以南方地区的油茶和北方地区的盖碗茶为代表,是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以米面为主食的饮食结构的产物进行农业生产的民族,培植了大量的农作物,他们加入茶中的佐料都是农产品油茶用的是南方的农产品花生、黄豆、阴米花;盖碗茶用的是北方 的农产品柿饼、红枣等南方农耕民族以米为主食,便将阴米花加入茶饮之中,还在油茶汤中煮入各种蔬菜用以佐食米饭北方农耕民族以面为主食,饮茶时便以撒子、油香等面食佐餐农耕民族的饮食中油赋不大,茶汤也煮得较为清淡这类茶饮加入农产品后,营养丰富均衡口感清淡,含有油脂、淀粉、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长期食用有消食、开胃、提神、益气、增强体质的作用,特别适宜于田间劳作后解渴消乏。

      农业人口很少迁徒,他们的茶具多用易碎而美观的瓷器和陶器回族的茶具盖碗 由托盘、茶碗、碗盖 三部分组成,茶碗底小口大,碗盖稍小于碗口,盖好后严丝合缝,茶香不会外溢白族有“;酉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的俗语,以洁白、精致小巧的瓷杯为上品,还备有专门烤茶的小砂击蓬畜牧型茶文化以奶茶和酥油茶为代表,是牧业生产方式和以肉奶为主食的饮食结构的产物它的特点是在茶饮中加入畜牧制品,主要是奶和酥油制成这种茶饮热量高,维生素丰富,能够弥补牧业民族以肉奶为主食,蔬菜食用少引起的维生素不足,防止消化不良;能够在寒冷的冬季补充热量,在干燥的夏季补充水分;在高原地区,还有补充氧气的功能,特别适合牧业 民族需要牧民生活经常在马背土颠簸,他们的茶具不使用易碎的陶瓷和有把的茶杯,而使用木碗和铜壶4、文化输入是非茶产地民族茶文化形成的外部因素我国的塞外及青藏高原均不产茶,这些地区茶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唐代以后汉族茶文化的输入由于茶叶去腻、消食、止渴、提神、明目、益思、除烦的性能恰好对游牧民族肉多蔬菜少的饮食结构进行了补充,而唐代煮饮式的饮茶方式和加入各种佐料的 习惯也便于在一九 九六年一月贵州 民族研究(季刊)第一期(总第六十五期)茶中添加各民族的日常食物,饮茶成为游牧民社会环境与生活需要的适应性习俗,迅速被众多游牧民族认同和吸纳,从而成为他们自身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东北的蒙古族、西北的哈萨克族、西南的藏族等,都是在汉族茶文化输入的推动下形成自己的饮茶习俗,并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结合本民族传统饮食方式,创造出具有本民族传统饮食特色,形形色色茶的品种、茶的礼仪、茶的用具、茶的文学来,从而升华为一种茶文化5、地域文化圈是茶文化形成的特色因素居住在相同地域的各民族,由于民族交往频繁,往往形成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这种地域文化圈的存在,形成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