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创作是一种“游戏”.pdf

13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17471443
  • 上传时间:2019-12-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29.1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 俄罗斯侨民作家谢尔盖 · 多甫拉托夫的名 字或许还有些陌生 , 然 而, 早在二 十年前他 的声名就 已经在美国和 俄罗斯传遍多甫拉托夫在文学上的起步并不算晚, 但直到一九七 八年, 当三十七岁的多甫拉托夫来到美国之后, 他的作品才开始大 量出版 , 他的文学生涯才算真正开始在当时的环境下 , 想在俄罗 斯侨民界脱颖而 出并非易事, 且 不说老作家布宁的光辉还没有褪 去, 纳博科夫的声誉正如 日中天, 单单第三浪潮侨民作家如索尔仁 尼琴、 布罗茨基、 阿克肖 诺夫等人的光芒就足以使初来者黯然失色 然而, 自 从一九八年在《 纽约客》 上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之后 , 多 甫拉托夫就凭借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故事结构、 精准又简练的文字 以及幽默又荒诞 的故事 , 最终为 自己开辟出一片天地来 , 并受到读 者的认可与欢迎据《 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的编者瓦 · 巴耶夫 斯基称: “ 在美国, 他是继索尔仁尼琴、 帕斯捷尔纳克、 纳博科夫和布 罗茨基之后最著名的、 作品被人传阅最多的作家 ” 因此, 评论家称 多甫拉托夫是俄罗斯“ 第三浪潮” 侨民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 初读多甫拉托夫的作 品, 有些人会感到失望, 因为这里没有扑 朔迷离的故事 , 没有动人心弦的爱情 , 也没有深刻的哲理 , 没有导师 式的谆谆教诲, 这里甚至没有明显的情节, 只有一些生活小事的简 单叙述。

      语言也简洁、 朴实 , 似乎未经雕琢与美饰 ; 大量的口语化对 白更 让人怀疑这是生活片断的录制与誊写——而不是精心创作 的 小说但有心的读者很快就发现 , 在这些平实的语言背后似乎有些 世 界 文学 2 0 1 2年 第 3 期 2 4 3 俄 罗斯作家谢尔盖 · 多甫拉托夫作品选 值得同味的东西经过细心的品读 , 他逐渐挖掘 出沉潜在文字背后 的一两层 、 甚至两 层意思, 于是不由得会心一笑 , 仿佛挖 出了作家 埋藏在地下的宝贝、 或者闯过了作者暗设的机关一般喜悦 多甫拉托夫确实是这样 一 位作家 , 他不想 以新奇 而刺激 的故 事情节取胜 , 也不安于循规蹈矩地平铺直叙 , 于是就在两者之间找 到 了第三条路 : 在平实 的行文 中巧设机关 , 让读 者从 中感 受 “ 闯 关” 的乐趣他像淘气的孩子一样在结构和语言上都玩起了把戏 这样的作品给不同的读者 以不 同的收获 : 普通 的读者能感受 到其 中的轻松 、 幽默 ; 聪 明而细心 的读者能欣赏到它的智慧 、 精巧与丰 富 , 甚至有人能感受 到作者心底的些许忧伤 每个读者都能从他 这里找到 自己想要 的东西也许 , 正 因如此才有人说他是“ 集畅销 书作家与纯文学作家于一身” 的人。

      伪纪 实 : 作者与读者的捉迷藏游戏 每一位了解多甫拉托夫生平的读者都会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 论 : 多甫拉托夫的小说具有 自传性就连多甫拉托夫多年 的老朋 友——诗人叶甫盖尼 · 莱因也在一篇 同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 “ 差不 多他所有的东西都是 自传性的 , 有时几乎 完全一致 ” ①确实 , 乍一 看去, 多甫拉托夫的作 品就像是他本人 的传记 因为他 的大部分 小说题材都与个人经历出奇地相像: 一九六二年, 大学二年级的多 甫拉托夫因为失恋等原因而报名入伍 , 并被分派 到监狱里做狱警 , 这期间他创作 了《 监狱——狱警手记》 小说采用框架式结构 , 与 《 一千零一夜》 里山鲁佐德每天给国王讲一个故事类似在《 监 狱——狱警手记》 一书里, 定居美国的俄罗斯作家“ 多甫拉托夫” ①叶甫盖尼 · 莱 因: 《 追述》, 载于圣彼得堡 《 星》 杂志 1 9 9 4年第 3期 , 第 1 2 6页 谢 尔盖 ·多甫拉托夫 : 创作是一种“ 游戏 ” 经常写信给“ 艾尔米塔什” 出版 社的主编伊戈里 -玛尔科维奇 · 叶菲莫夫, 每次都讲一个“ 他” 在监狱里的故事, 书信与故事部分 基本都采用第一人称 。

      监狱故事 的叙事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里汉 诺夫的狱警, 但由于写信人“ 多甫拉托夫” 声称这是自己遭遇或见 到的故事, 这等于在说, “ 阿里汉诺夫” 就是“ 多甫拉托夫” 的化身, 有人因此而把书中的作家“ 多甫拉托夫” 混淆成作家本人 一 九七二年 , 作家来到文化氛 围相对宽松的塔林 , 并在当地的 《 苏维埃爱沙尼亚报》 谋到一份记者的职务而小说《 妥协》 讲述 的正是发生在该报社 的种种荒诞事接着 , 一九七五年作家离开 塔林之后 , 在普希金文化保护区做了几个月的临时导游, 而《 保护 区》 叙述的正是这一阶段作家的生存状态以及所见所闻《 隐形 之书》 与《 隐形报纸》 以随笔 的形式叙述了作家在发表作品以及创 办报纸过程中的种种遭遇《 外国女郎》 与作家经历看似遥远, 它 讲述一 一 个苏联官宦之女移居美 国前后 的故事 , 以及在美俄侨 的整 体生存状态, 不过这个“ 官宦之女” 的原型人物是作家的初恋女 友 , 这也算是作家经历 的外延 这几部小说里 的时间、 地点、 叙述 人从事的职业都与作家的个人履历基本一致 , 因此 , 读者忍不住将 其“ 对号入座” , 认为这是作家在 自暴隐私。

      这是 多甫拉托夫迷惑 读者的第一招 此外, 作家除了在第一部作品《 监狱——狱警手记》 以及最后 一 部作品《 分支》 中分别以“ 阿里汉诺夫” 与“ 达尔玛托夫” 为代言 人之外, 其他的几部作品均“ 本色出演” , 即用第一人称叙事, 且叙 事主人公都叫“ 多甫拉托夫” 这一招迷惑性更大, 它致使读者几 乎无法将“ 我——作家多甫拉托夫( 现实 中人 ) ” 与“ 我——叙事人 多甫拉托夫 ( 虚构人物) ” 区分开来这就是多甫拉托夫与读者玩 的捉迷藏游戏在这个游戏 中, 很难辨别出, 哪个才是真正 的“ 作 家多甫拉托夫” 为了增加辨别的难度系数, 多甫拉托夫还把现实 世 界文学 2 0 1 2年第 3期 2 4 5 俄 罗斯作 家谢 尔盖 ·多甫拉托夫作品选 生活 中的人物放 置到 了虚构 作 品中如上 文提到 的“ 艾尔米塔 什” 出版社的主编伊戈里 · 玛尔科维奇 · 叶菲莫夫 , 现实生活 中确 有此人, 而且《 监狱——狱警手记》 一书确实也是在他所创办的 “ 艾尔米塔什” 出版社出版的除此之外 , 多甫拉托夫生活圈子里 的许多人也都 出现在小说 中, 如诗人 布罗茨基 、 莱 茵 , 小 说 家彼 得 · 维尔与亚历山大 · 格尼斯等 。

      这些人在作 品中的身份 、 职务 、 年龄等信息也与现实一致而短篇小 说集《 我们一家人》 更 是作 家亲人的集体亮相, 这部作品一章一个人物, 其中有担任戏剧导演 的父亲多纳特 , 有做校对的母亲诺拉 , 有沉着冷静得有些冷漠 的妻 子列娜以及追求时髦的女儿卡佳等等 做 事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时间、 地点 、 人物与事件从上述情况 来看 , 时间、 地点、 人物三个要素大多被作家纪实化了, 但这些还不 足以彻底地迷 惑读 者多甫拉 托夫又在 “ 事件 ” 上做起 了手脚 为了使读者相信这些小说是真实 的记 录, 他选择 了许多无关 紧要 但有据可考的小事来做诱饵比如《 监狱——狱警手记》 里 “ 作 家 多甫拉托夫” 在一封给主编叶菲莫夫的信里写道: “ 不久前我重读 了您的《 抽象政治学》 中的一些段落 ” 据查 , 《 抽象政治学》 一书确 系叶菲莫 夫的作 品, 一 九七八年 在密歇根 出版又如 《 保 护 区》 里 , 作家的妻子~ 一 直要求他移民, 为了躲避妻子 的烦扰 , 他来到普 希金保护 区做导游 , 而妻子居然擅 自办理了移 民手续 , 并于一 九七 六年带女儿一起移 民。

      妻女 的移 民时间以及当时的情况基本如小 说中所述, 也有据可考此外, 《 我们一家人》 里提到的父母离异、 《 监狱——狱警手 记》 里提到与女友分手后参军做狱警 等事情 , 虽 然是生活小事 , 但 因为它 的真实 , 也在无形 中增 加 了小说 的可信 度, 仿佛这些小说都是纪实作品 于是 , 作家就通过时间、 地 点、 人物 、 事件这 四个方 面把真相 ( 不如说假相更准确) 包裹得严严实实了然而 , 如果你 以为作家 谢 尔盖 ·多甫拉托 夫: 创作是一种“ 游戏” 会 因此而兴奋的话 , 那你就错了在玩捉迷藏 的游戏时 , 能够藏得 好 , 藏得妙 , 当然会使游戏更刺激 , 更有趣 ; 但假若藏得太深 , 太久 , 以至于没一个人能够找得到, 那不管是捉者, 还是藏者都会感到失 去兴味多甫拉托夫深谙此理, 因此, 他在千方百计制造真实感之 余, 义故意在几部小说之间卖些破绽, 呈现一些彼此不同、 甚至互 相矛盾的“ 真相”, 来勾起读者 的探索欲 , 就像 在捉迷藏游戏 中偶 尔“ 喵呜” 两声再闪躲 回去一样这 样做既能使读者跟着他 的脚 步走, 又不会完全暴露真相。

      读者求而不得, 弃而不甘, 偶尔觅得 一 点蛛丝马迹 , 也如获至宝一般 , 因此而乐此不疲 了 且看作家如何卖些破绽迷惑读者前面提到过 , 《 监狱——狱 警手记》 中的叙述人“ 阿里汉诺夫” 是“ 多甫拉托夫” 的化身, 但在 《 妥协》 的第六章即《 第六次妥协》 中, 小说主人公“ 多甫拉托夫” 与 《 监狱一狱警手记》 中做狱警的“ 阿里汉诺夫” 同时出场: “ 多甫 拉托夫” 推荐记 者去 采访从 监狱 里退役 回来 的朋友 “ 阿里汉 诺 夫”, 而这里的阿里汉诺夫 的长相颇似作家本人 : “ 一个高大的年 轻人 , 有 着低低 的额 头 , 松弛 的下 巴 ” 读者 不禁怀疑起来 : 到底 “ 多甫拉托夫” 是不是作家本人, 如果是, 那么“ 阿里汉诺夫” 是谁? 在接下来的阅读 中, 读者 的疑点进一步增多 关于多甫拉托夫与妻子相识 的过程 , 作者在三部作品 中均有 记录, 但三次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手提箱》 ( 《 府绸衬衣》 一节) 中 的妻子叫列娜, 是选举宣传员 , 她敲开“ 多甫拉托夫” 的家门要求 他去投票, 结果两人相谈甚欢 , 一起去看 了电影 , 直到投票点关 门 才各 自回家。

      《 我们一家人》 中《 妻子》 一章的主人公也叫列娜, 两 人 的相遇蹊跷而怪诞 在一次 喝得烂 醉的聚会 过后的第 二天早 上, “ 多甫拉托夫” 从床上爬起来, 却发现身边多了个女人她报 了姓名 , 却没有解释怎么会在此 留宿, 两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生活 在了一起《 保护区》 里妻子Ⅱ L { 塔尼娅, 这次两人的初遇有点罗曼 世界文学 2 0 1 2年第 3 期 2 4 7 俄罗斯作家谢尔盖 ·多甫拉托夫作 品选 蒂克的味道 多甫拉托夫” 在一次聚会 中见到她 , 并一下子被她 独特的气质所吸引 , 她脸上一副 “ 漠不关心与惊恐不安” 共存 的表 情后来“ 多甫拉托夫” 借故拉着她的手来到房顶上, 她则像一个 乖巧的小姑娘一样 紧紧跟随两人站在房 顶欣赏细雨 中的街市, 感情也就此扎根这_一次相识的经历不 同, 但三个 “ 妻子” 的神情 号眭格却比较一致, 三个版本的妻子都是一脸漠然, 冷漠、 镇定, 对 一 切都无动于衷在《 我们 一家人》中, 列娜 “ 生 了一双蒙古人 的 眼睛 , 人瘦瘦的 , 面色苍 白” 这与作家之妻列娜的照片颇为相似 于是 , 读者更加怀疑 : 到底 哪个是真 正的“ 多甫拉托夫” 之妻?难 道用第一人 称讲述 的 “ 多 甫拉托夫 ” 的故 事就 一定是 作家 的 自 传吗? 事实上, 多甫拉托夫的小说确实不是 自传 。

      研 究者通过分析 报纸 、 书信 、 回忆 录等资料发 现 , 他 的“自传 ” 是经 过深度加 T = 的 “ 伪 自 传” , 是故意制造真实感的虚构作品其实, 研究者们或许 不必如此费力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