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教育解放心灵.doc
3页灌输式教育经历的过程与产生原因的分析教育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邱璐苹 1111030031教育的发展从重视知识向重视心理发展,经过了一段很漫长的时间,教育的方法也经过了很多肯定,怀疑,否定的过程其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灌输式教育的评价也经历了肯定、怀疑、批判和否定的阶段在《被压迫者教育中》重点批判灌输式教育,要求解放学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肯定阶段教育在最开始的发展中,知识是其主要内容因为生产的和社会的发展,知识开始掌握在少数有特权的人手中,并设立学校讲授文字和知识时,就出现了灌输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是与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教育相联系的由于早期的讲授式教育强调学生被动的接受,使它又与体罚联系在一起了从教育的初始发展就能够看出灌输式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一定的地位不得不提的是在古代灌输式教育也有其积 极意义例如:在宗教中,对经文的背诵,灌输式是十分有效的在中国古代时,中国四书五经的记忆,科举考试大多都是死记硬背,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明显怀疑批判阶段法国思想家蒙田就对灌输式教育提出批评提出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只是教师一个人的喋喋不休,学生没有发言权蒙田主张,教师应改变机械的做法, “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所教育孩子的能力施教,使他的能力表现出来,让他对许多东西都学一点,然后独立地做出选择和区别。
有些时候给他开路,有些时候让他自己去开路” (选自蒙田《论儿童教育》 )卢梭对灌输式教育提出强烈的批判,认为儿童应该自己发现知识,进行自然教育灌输式教育是为成人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发展教育应当适合儿童的特点,鼓励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这个时期灌输式教育弊端暴露,已经在广泛的范围内被批判彻底否定阶段对灌输式教育提出全面否定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杜威指出, “自古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片面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来自较高级的源泉而非来自实践活动知识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积储在手抄本中,成为凝固不变的、静止的东西 ” (选自杜威《民主教育》 )同时,知识又与学问等同起来,有知识就是有学问这样,获取学问的过程就成为堆积知识,提取所存储知识的过程杜威认为,与上述思想相一致,人们也形成了对儿童学习的错误认识,即在获取知识方面,认为儿童的心灵活动是主动的,身体活动应是被动的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冲突的,应当隔离开来 “前者被认为是纯粹理智的和认识因素;后者则被认为是一个不相关的、起干扰作用的物质因素 ” (选自杜威《民主教育》 )教育上就应严格控制儿童的身体,以防止其干扰心灵求知的活动灌输式教育经历了几个阶段,虽然有褒扬有贬低否定。
其本身的存在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在我看来,灌输式教育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理念问题在教师中,有很多教师认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得到越多,教师的任务是讲授知识,缺乏师生平等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不明白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去学会获得知识,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导致课堂表现出一味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总是字背诵记忆知识,很少理解知识还有一个很多的问题,就是教师总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各方面水平有限,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己仅有的知识,原封不动的甚至有所保留的给学生然而,真正掌握知识,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格外注意师生互动,进行讨论,鼓励质疑总之,教师必须建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并且要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一味灌输的教学方法二)素质和水平有限之所以产生灌输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教师素质有限教师自身对内容理解不深,也只是学教材,讲教材,自身课外阅读量也很少,没有参加足够的与课程有关的科研或学术活动,知识掌握不深,知识面也不宽教学安排人员,把教学看得过于简单,师资力量不够,因此,安排教学任务时,只要是本专业的教师,不论是谁,随便安排,自然无法做到好的效果。
教师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实际基础,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只按教材平铺直叙,把内容讲完拉倒,一旦遇到学生困难,埋怨学生,并且降低要求,从简了事,致使为后继课程埋下更大的危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这样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现实需要的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特长,擅于讲什么课,对什么课有研究,有自己较深的体会,那样的话,才可能避免灌输的现象,能讲出体会,讲出情感,吸收学生三)教学氛围浮躁悲观的来说,现在的学校日益浮躁,不仅是理念,教学也是这样学生课时过多,消化不良,教师课上满堂灌,课外作业少,考试容易,学生学风不好,又无淘汰机制,课程考试过于容易通过其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本来对其抱有很大期望,但是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大多精力花在科研上,花在社会活动上,花在兼职兼薪上,本来可以上好的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匆匆备课,草草上课,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照着教材满堂灌常见的就是一个课件使用一辈子,不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知识,觉得那本已经旧的不能再就的书是他的命这样的教育,学生该怎样发展自己呢?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的构成部分中,有一部分知识就是用灌输式教育比较有效,对此不可否认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结构类型发生很多的变化,记忆式的知识已经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分析,运用知识,通过理解来学习知识才是非常有效地形式。
对实证类思维的课程,安排必须的实验,调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通过调查,探索符合实际的结论不仅仅创新了教学形式,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好对于逻辑思维类的课程,不能只给结论,要提供严格的逻辑证明,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课后做充分的练习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做综合练习,不做大作业,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效果完全没有达到,学生只能记住一些文字性的知识,实践中不能运用,就会陷入灌输式教育的泥沼如果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基础,也可能导致灌输式教育,这个是纯属知识性问题知识难度太大,学生不能理解,结果只能记忆,只能记住一堆文字符号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来说不仅是无意义的更是有害的,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三、其他原因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历史的长期积累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式教育,如今很难在短时期内摆脱灌输式教育教师很容易学之前的办法一代又一代,弱化了备课,减少了自身对课程的研究,读有关资料少,慢慢地陷入了最易的满堂灌,管他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对于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如果自己在学校接受了灌输式教学,他们习惯了,有的根本不知道还有别的教学方法,因此当他们走上课堂,如同他们的教师一般,备课备教材,讲课讲教材,考试考教材,也只追求课堂上板书写得整齐,语言表达清楚,从头讲到底,本能地陷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代传一代,一代胜一代,到了日益难改变的地步。
总之,为了解决灌输式教学必须建立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尽量让学生有更多自学的机会,讨论的机会,创作的机会,必须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取消教材的限制,教师要多看参考书,不断更加新课程内容,学生也要多阅读,才能有比较,才能去思考,必须打破课堂讲授的束缚,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按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程度,多进行师生交互,从试点开始让学生多讨论,多发表看法,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讨论班教学,考试过程化,加强课外小论文,大作业环节,对重点大学,应多设立研究式教学,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以至共同参与到课题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