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范文四篇.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Sup****ng
  • 文档编号:592892433
  • 上传时间:2024-09-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5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范文四篇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篇1徐一戎与稻农打了一辈子交道,已经与他们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感情徐一戎是一位推广型的专家,他搞科研、写文章、写书不是为了出名、赚钱,而是要让广大稻农掌握实用有效的技术他坚信,科研成果只有成为老百姓致富的灵丹,那才是最有价值的50多年来,特别是到了退休年龄以后,徐一戎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最多时有200多天是在基层度过的,足迹踏遍了垦区87个水稻场及省内30多个市(县),累计行程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两圈,如果单把他走稻田池埂的路程加起来,相当于从黑龙江的漠河走到海南的三亚徐一戎累计无偿为垦区内外的235个单位、3.5万多位稻农进行过340多次的水稻栽培技术讲座,还多次到新疆、内蒙古等地讲课稻农们都说,在一百个吃大米饭的人里,可能有九十九个不知道徐一戎是谁,但一百个种水稻的,肯定会有九十九个认识徐一戎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篇2大学毕业后,徐一戎一心想从事农业科研但当时的东北还是“沦陷区”,徐一戎不愿意为侵略者卖命,断然拒绝了学校的分配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几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徐一戎来到北大荒莲江口农业实验场,当上了技术室副主任他很快走遍了即将开发的10多个农场荒原。

      看到这里2/3是低洼地块,徐一戎心底埋藏多年的水稻梦被点燃了北大荒位于北纬40°10′-50°20′的高寒地带,一年之中1/3的时间在冰霜笼盖之下,冬季最低气温-40℃,冻土层最深达2.5米历史上,这里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徐一戎想改变这一切在合江实验农场的小土屋里,一切都从零开始水稻啥时候种最好?种植密度、施肥量多大才合适?徐一戎决定从基础试验干起白天,他和农场职工一起光着脚,拉犁翻地,弯腰插秧,顶风冒雨观察记录;晚上,把当天的观察记录梳理好,整理主要数据,记录气象日记和温度变化短短几年,就摘录了32本笔记、4000多张摘录卡种子问题是第一道关口为寻找适宜北方寒地的水稻,徐一戎开始了寻找种子的“万里长征”他四处写信求援,只要得到一点线索,不管百里千里,都要赶去寻求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新疆,一去就是一个多月,一走就是十几个地方由于走得急,坐车经常没有座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站着站着就睡着了困得难受,就钻到座位底下的狭小空间躺一阵,为此还经常被乘务员轰来轰去这样颠簸6年多,行程近万里后,徐一戎收集到了近千份品种材料,为北大荒寒地水稻开发第一代品种提供了难得的亲本。

      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篇382岁高龄的徐一戎热爱水稻胜过生命他每年近一半时间在田间,50多年不辍实在去不了田间的时候,他就在屋里用水盆栽水稻,观察变化徐一戎研究成果之一是寒地水稻叶龄诊断“三化”栽培技术————用水温和肥料控制水稻生长10年来,北大荒增产粮食52.3亿公斤,其中水稻占增产总量的87%徐一戎创造了北大荒水稻直播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术的计划栽培理论;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及旱育壮苗模式;首次完成我国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系统研究;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他被誉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作为水稻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并重的科学家,徐一戎的足迹遍及北大荒87个水田农场和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水稻产区,行程8万多公里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篇4徐一戎1924年出生1951年,他来到北大荒莲江口农业实验场,担任技术室副主任上班后,他把即将开发的10余个农场走了一遍后,看到这些农场有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块,他心底埋藏多年的水稻梦被点燃了北大荒土质肥沃,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储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但又因为北大荒地处高寒地带,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一年中有8个月都在冰雪的统治之下,冻土层最厚达到2.5米,所以人们不敢在这里大面积种植水稻。

      水稻种植对温度十分苛求,最怕冷害过去,在北大荒的种植史上,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即使科技发展到今天,自然界的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也是不可抗拒的不信邪的徐一戎一头扎进稻田里种子是第一道关口短短几年,徐一戎行程近万里,搜集到近千份水稻种子,进行试种1984年,徐一戎的“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重点推广的“合江19号”突破直播水稻亩产千斤大关寒地水稻禁区的大门第一次被叩开,水稻和玉米、大豆一样,进入北大荒主栽作物的行列但是,北大荒每三五年就会发生一次低温冷害,每一次冷害都是水稻的灭顶之灾尤其是水稻进入孕穗期后,如果连续三五天出现17℃以下的低温,水稻就会遭受低温冷害大幅减产,大片水稻就会空壳、瘪粒,重灾区平均亩产竟只有二三十斤直播技术把水稻的生长过程控制得再好,也无法弥补水稻在特殊冷害年份所欠下的积温,而积温不足就会导致水稻大幅减产恰在此时,一名日本稻农在黑龙江方正县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徐一戎前去考察回来后,他心里像开了一扇天窗般的亮堂:旱育稀植将稻种播在温室苗床上,待长成秧苗后再插秧入田这么一来,至少可以帮助秧苗在生长的第一个月抢到300℃的积温制约水稻稳产、高产的“紧箍儿”似乎有了解开的可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