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东巴文的传承困境及其对策.doc
5页浅析东巴文的传承困境及其对策摘 要:东巳文是纳西族独有的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 形文字,极具传承价值但是,东巴文的书写较为复杂,标准与规范并不 明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巴文化的传承 一度陷入停滞,目前出现缺乏可以全面把握东巳文化的老师,单一教授东 巴文的书写会使得文化失去原有的生命力通过政府、学校、学者和东巴 们等多方合作,才能够实现东巴文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目标关键词:东巴文东巴文化传承 困境 对策东巳文,“纳西语称司究鲁究,直译为木迹石迹”东巴文是一 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也称为 “纳西象形文字”,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由于 东巴文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一、东巴文的传承困境丽江当地汉语普及程度较高,纳西族学习汉语、汉字的积极性甚至超 过了学习本族文字;而且东巴文是象形文字,与书写汉字相比,相对来说 更为复杂,难以掌握另外,纳西族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出现严重缺乏师 资的问题,导致东巴文及其他东巴文化传承陷入尴尬境地1、东巴文传承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东巳文历史悠久,对纳西族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巴文的传承遇到了阻碍。
由于学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都是 汉语,而且社会对汉语、汉字的使用更广,几乎人人都会读、写汉字,但 除了老东巴和一些纳西族学者以外,很少有人可以读东巴字,更何况是写 东巴字东巴文字在使用上受到极大的地域限制,即便是在丽江纳西族聚 居地,东巴文的使用也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用于商业,如店铺名称或各 种东巴工艺品,大多都会有东巴文字,增加其文化背景以吸引过往游客, 而文字本身所具有记事功能与说明作用相对减弱东巴文的书写过程基本上和作画是一样的,并不是简单的描绘事物的 轮廓,而是要把全部都展现出来也就是因为东巴文字较为复杂,且形成 时期较早,纳西先民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文字单一,一个字表 示很多个相似的意思,难以对应当今社会复杂的新鲜事物;更难满足人们 对语言文字之美的追求2.东巴文传承过程中缺少合格的教师在古代,东巴是纳西族中具有神圣地位的人,只传男性,甚至有些只 是父子、祖孙相传而且自汉族文化流入云南一带,汉文化作为主流的社 会文化被视为优势资源,长期由木府贵族所独占,百姓难以接触、学习到, 直至改土归流之后,汉文化才得以在丽江当地百姓中流传,开始有私塾传 授汉语知识和儒家文化近代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 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东巴文化的传承尽管一直继续着,但整体看来曾被 搁置于学校教育之后,东巳文也是其中被遗忘的文化要素之一。
文化传承 离不开人的作用,只有文化为人所用,才能经久不息,不断在实践中得到 传承与再创造因此,东巳文,甚至是东巳文化都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危 险而最为明显的致命的影响便是,东巴文化教师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东 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即便现在开始里视文化的传承,也难以将其普及、 深入且东巴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极多,不单单是语言文字,还涉及到宗教民 俗、音乐舞蹈、绘画艺术、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单就东巴经里面所蕴含 的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等伴随、指导纳西族人繁衍至今的经典或常识 性知识也不容易掌握,老东巴也难以做到样样精通如果单一教授东巳文 字,将会使得东巴文化的传承变得更为苍白枯燥,失去文化本身所具有的 灵性与生命力而让一些不懂东巴文的学校教师通过短暂的培训,学习简 单的东巴文化知识,以及东巴文的书写方式,进而在正规学校授课,难免 有误人子弟之嫌二、东巳文传承的对策与建议由于东巴文在汉语言文化环境中,缺少实用性,文字本身又较为难于 书写,而且缺乏师资,导致东巴文难以得到传承但是东巴文作为世界仅 存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具有传承的价值,所以合理、可行的对策对保留和 传承东巴文和东巴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放宽学习东巳文和东巳文化的资格。
古老东巳传承方式主要是 师徒或父子相传,而且传男不传女,绝不传给外族之人而今,在当今社 会,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在纳西族之中也不例外如今丽江纳 西族地区不仅男孩们重新重视东巴文化的学习,而且女童也开始加入到这 一队伍中来另外,纳西族以外的民族也可以学习东巴文化,有不少东巴 文化学者并非是纳西族甚至就连外国人也可以前来学习,不受种族、国 籍、年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有学习东巴文化的热情和恒心便可以拜 师学艺其二,除了通过民间的师徒式传承以外,也应重视现代学校教育在传 承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字与艺术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云南省社会科学 院纳西学者郭大烈与妻子黄琳娜于1999年在黄山完全小学创办了第一个 东巴文化传习班传习班开设东巴象形文字课、舞蹈课、东巴唱腔、纳西 谚语、东巳画,在10多年持之以恒的教学中,形成了一套东巳文化传承 方面的特色模式和宝贵经验最后,社会各界共同合作,促进东巴文的学习和东巴文化的传承学 校本身承担着汉语、数学等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已经有过多的教学内容 在其中,难以负荷;而且文化传承也并非是单靠学校就可以做到的,需要 政府、社会团体、学者和东巴传承人等多方面共同参与,才可能使东巴文 化得到传承。
通过立法和设立相关政策,以建立健全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 的制度,并将其与教育体制相结合,不仅在小学设置东巴文学习课程和东 巴文化教程,同时在高校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学科,以保证东巴文化研究的 持续性注释:[1] 杨甲荣.东巴文[A] .中国民族古文字[C], 1982.参考文献:[1] 杨启昌.东巳教及象形文字的产生年代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 1994, (01)・[2] 林向肖.东巳文、东巳经形成时代的探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 1993.[3] 王元鹿.纳西族东巳文符号化简论[J].兰州学刊,2009, (11).[4] 郭大烈.纳西族传统文化及其保护[J].云南社会科学,2001, (6).[5] 郭大烈.关于东巴文化及其研究[C].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