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鲁迅的自我意识.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xh****66
  • 文档编号:57164018
  • 上传时间:2018-10-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拷问旧我,寻找新我 ——论鲁迅的自我意识 现当代文学专业 2004 级研究生覃春琼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 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简言之,自我意识是人对人自身的认识, “是意识 返回到自身,是在它的对方中意识到它自身” 1)了解自我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黑格尔认为,熟悉的东西是最不易理解的如果说人认识自然和社会时,凭着主客体的距离感 可以深刻地把握对象的话,那么当主体反过来认识主体自身时,迷惑之雾便常常覆盖在自 己的视角里鲁迅会逃出这一困境么?当他不断修正自我,力图战胜旧我的时候,他是否 感到自己的有限?实际上,鲁迅对自我的认识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他的确比许多人目光尖 锐得多,他痛切地感觉到自我灵魂的多重性在许多文章里,他不止一次地谈到自己身上 复杂的因素在对其个性的把握上,表现出前人少有的深刻的特征 一、自我意识清醒的最初呐喊 中国传统社会里个人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而是皇帝、父母所有的东西,因而中国传统 道德历来就提倡“忠君报国” , “舍己为人” , “无我” , “忘我” ,而从无“自我”的位置既 然生命是属于皇上、国家和父母的,人们自然就只有为之奉献牺牲的义务,而绝无追求自 身幸福的权利,个人的一切:职业、婚姻、生活方式、思想倾向等等,都必须听命于代表 皇权、政权、族权的领导和父母及家族的意志,而毫无自我选择的自由。

      中国人之所以做 了几千年的奴隶,就因为“自我”昏睡了几千年,而始终没有醒来正是在这种延续了几 千年的无自我状态的文化背景下,青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 、 《破恶声论》中主张“立人” 和“尊个性而张精神”的同时,首次提出了“朕归于我” , “人各有己” ;随后又在《北京通 信》中宣告:“生命是我自己的” ,成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最初呐喊,显示了要求摆 脱外在力量的束缚,渴望掌握自己权利和支配自己命运的最初愿望 既然,我是我自己的,那就要凡事自己做主,我自走我的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争得 这种自主的权利和自由,鲁迅一再申明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但须任凭我说一点我要说 的话,否则,我宁可一声不响,算是死尸” ,(2)“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 即立我性为绝对自由者” ,(3)“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 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4)、 、 、 、 、 、这就是自我意识觉 醒时的鲁迅对自己的自主权和独立性的自觉维护自然,这种“尊个性”并不是以个人来 排斥集体,而是要为自己争人格独立和尊严,是要通过个人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来实现 集体的“群之大觉” ,来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个性解放。

      青年鲁迅在自我主体问题上进行了 深刻的思考 二、清醒的自我觉态——一切都是中间物 许多年来,鲁迅曾把自己看成是由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的“过客” ,看成是具有使命感 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中间物” 他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在人类进化的无限性中,清醒地认识 到个体生命的短暂性,个人能力、作为的有限性,十分辨证地指出:“人生多是‘生命之 川’之中的一滴,承着过去,向着未来” 5)“人是进化的长索子上的一个环节、 、 、 、 、 、它 在这长路上尽着环子的任务” 6)而他自己,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也只是一个“中间物” 作为“中间物” ,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既是“中间物” ,像匆匆“过客” , 好过赖过,终点都是坟,何必较真?一种是:既然人生短暂,就要抓紧这有限时光,尽到 “中间物”和“桥梁上的一木一石”的责任,既不因生命短暂而悲观敷衍,也不因个人力 薄而不尽责鲁迅显然是肯定后者而反对前者的他不仅把自己看作是“过去”与“未来” , “黑暗”与“光明”之间的“中间物” ,而且把为“未来”与“光明”的到来而尽力,看作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因此,他既把自己看作是“过去”的社会传统的异己力量,自觉地为 反抗传统,告别“过去”而斗争,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过去” 、与传统的割不断的 联系,自觉地解剖自我,否定自己身上遗留的传统和黑暗的东西。

      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就 一直呈现出这种清醒的自我觉态这种自我觉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我要做什 么?二、我能做什么?鲁迅在这两个问题上所持的态度,使他的人格内涵大大地丰富起来 从他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看到,鲁迅对自我在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中的地位的 深刻、清醒的认识 鲁迅早期受进化论影响,热情地相信落伍的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是历史的必然他后 来回忆起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不过想利用他(小说)的力量,来改良这社会 ”(7)又说:“(写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8)这充分说明了鲁迅认识到了生命价值在精神世界的决定性的意义,只有以启蒙的力量去改造国民心理,才能完成生 命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因而,医治国民精神和痼疾,一直是他从事创作的根本出发点 “所 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9)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是鲁迅对“病态社会里的不幸的人们”的关注,这也是鲁迅 一生一以贯之的因此,当他终于提起笔来,首先涌于笔端的,是“狼子村的佃户” (《狂 人日记》 ) ,是“华大妈” (《药》 ) ,是“单四嫂子” (《明天》 ) , “闰土” (《故乡》 ) ,是 “阿 Q” , (《阿 Q 正传》 ) , “祥林嫂” (《祝福》 ) 、 、 、 、 、 、 然而,在痛切地感到中国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人们”的精神痛苦与需求、激烈地抨击 封建旧道德和旧传统的同时,鲁迅又深味到了处于睡在铁屋子的人之间的先觉者的悲哀。

      魏连殳、吕维甫等先觉者从与落后民众之间的对立,到颓唐落伍,更可怕的是,启蒙者居 然被被启蒙者同化与扼杀,充分说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超越传统的艰巨性,体验到启蒙 困难的鲁迅自是无法掩饰自己内在的孤独、痛苦、绝望与悲凉如他在《自序》 中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世勋复辟,看来看去,就 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10)可是,鲁迅又深深意识到这种情感的表达, 无疑会毁坏许多曾像他一样天真过的青年人的梦,他害怕把自己的这一切传染给别人,于 是在文章中以多层意念的文体,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并且,他很快又怀疑自己的失望, 认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他偏偏要向绝望抗战他以“过客”自况说:“虽 然明知道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 11) 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在不可摆脱的 孤独当中,他依然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以创作来唤醒国民,将自我委托给 所信仰的事业,以自我的牺牲而换来众生幸福,对鲁迅来说正是启蒙者的使命 “自己背着 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 做人 ”(12)这种感叹是深沉的。

      中国传统文人的优良品质,在他那里明显地显示出来 在阐释他“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的同时,意识到自我是由旧时代跨向新时代的历史 的过客的鲁迅,发现自己身上同样背负着旧传统、旧道德这些古老的鬼魂,中了庄周、韩 非的毒, 《狂人日记》里那一声撕心裂肺的高喊——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 、 、 、 、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 、 、 、 、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鲁迅实际上是对原来在旧的毁灭与新的促成之间的个体定位产生了怀疑,过去他只感到个 体与旧思想、旧道德的绝对对立,现在却发现了理不清、脱不掉的联系;过去他是一个单 向的批判者,现在却发现要评判、否定旧思想、旧文化,就先得批判、否定自己;这不仅 仅是自我崇高感、自我英雄感的消失,更生发了自我原罪感。

      从绝对对立中发现自我和他 者的纠结,从单向地批判外部世界的他者转向他我、内外的双重、多重批判的缠绕,鲁迅 的怀疑、批判精神得到了彻底的发展,批判的彻底不彻底就在于能否批判自己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但我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他又说,要时时和自己战, 一直拷问到死灰他的确是在进行严酷的“精神苦刑”他要使自己竭力摆脱身上那些古老 的“鬼魂” ,清除旧文化,旧传统的“毒气”和“鬼气” ,以及奴性道德的影响,使自己成 为“摩罗诗人”式的“争天拒俗”的“叛逆的猛士” , “精神界之斗士” 鲁迅的自省、自剖,多是随时随地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的,有时也有一时期或一阶段 的带总结性的回顾如《自序》 、 《序言》 、 《译者序》 、 《一 件小事》然而个人的经验毕竟有限,很难时时遇到自省的契机于是更大量的自审和自我 批判,则是主动地去寻找参照物,在与各色人等的对照比较中“看见自己” 、认识自己这 种自觉的比较与自审,其实正是自信与自强的表现也是对重视修身、内省和自律的儒家 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虽然鲁迅先前一再向人们提起尼采的反抗意识,但在强大的传统面前,他不得不重新 考虑最现实的问题他的思路大多还停留在现在时的阶段。

      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更注重于 立足现在,立足于对现实的人的考察他知道,乌托邦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没有对现实 的分析,就不可能寻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没有对现存形态冷酷审判的勇气,就不会 有新人的出现他知道,现存社会需要的是真的人,非伪饰的人,而这种人就应该是正视 现实、批判现实、反抗现实的人在总结自己文章的特点时,他说:“然而我的坏处,是 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13)对自己的杂文特点以及 在社会的影响,鲁迅确实是清楚的,尽管因此引来了无数的麻烦,但他认识到了这种“任 意而谈,无所顾忌”的价值所在他快意于这种生活,在他看来,这正是真的、现实的人 的生活他也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从事培育新生力量,扶植青年的工作 “横眉冷队千夫 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我的牺牲、无代价地奉献一切,构成了他精神世界动人的一面 他希望青年们也能够保持真实的自我,在致萧红、萧军的信中,他告诫他们不要故意改掉 自己身上的“野气” 因为他认识到,这种“野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反抗异己力量的锋芒 当旧的习惯势力还长久地盘踞在中国社会的时候,反叛的个性往往成为冲破黑暗的内驱力由于留意于中国现代社会的考察,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复杂的文化风云和政治风 云,都在鲁迅那里留下投影。

      在对现实的分析、研究中,他始终不断接受新的思想他那 么急于寻找新的理论,可以猜测是他摆脱旧的意识习惯的表现鲁迅知道自己缺少什么, 他分明感到中国知识分子确实需要进行一种心理的革命他不希望别人像自己过去那样灰 暗颓唐,意识到自己的苦处,而希望别人不再走自己的路,这是鲁迅的可贵之处他的体 验确实太深刻了,但却不愿别人的神经触摸到那黑暗的一隅,这种充满了深刻的殉道精神 的自我意识确是同时代的作家无法媲美的 但鲁迅的内心是极苦的,他越是尖锐地看清自我与社会的本质,就越难以摆脱恍惚和 凄然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所创作的《野草》 ,可以说代表了他的自我意识处于最痛楚 时的状态他一方面从更高领域把握了人与社会存在的内在特征;另一方面,在对自我的 观照中,完全失去了自控力,他感到自我成熟的同时,也是自我丧失的开始但值得庆幸 的是,无论鲁迅精神走到多么困苦的地方,他都没有表现出某些现代主义文人极度的颓废 的倾向他一直不懈地与现实的黑暗进行“捣乱” 并在此间不断拷问自我,纠正自我在 同创造社、太阳社争论时,他就曾希望有能真正打中自己要害的人 “我那时就等待有一个 能操马克思主义的枪法的人来狙击我的,然而他终于没有出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