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平县免疫规划常规工作介 绍精品课件.ppt
46页邹平县免疫规划常规工作 介 绍,2012 年 3 月,目 录,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发展三个发展阶段 基本概念 免疫规划工作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预防接种实施 免疫规划管理 免疫规划监测 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疫苗补种 宣传、培训,我国预防接种工作三个发展阶段,1、计划免疫前期:1950~1977年 20世纪50年代:全国开展普种牛痘. 20世纪60年代:基本消灭天花(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在计划免疫前期最辉煌的成就);逐步在全国开展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连疫苗和麻疹疫苗的接种.20世纪70年代:每年利用冬春季节在全国范围推广突击接种;,2、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 1982年:统一儿童免疫程序;开展计划免疫冷链建设. 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1988年:全国实现以省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着手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 1990年:全国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 1995年:全国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开始实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工作计划. 1997年:开始实施全国加速麻疹控制规划. 1998年:开始启动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 2000年:全国实现无脊灰目标.,3、免疫规划时期:2001年至今2002年:国务院正式同意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4年: 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施.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政府承诺 2012年消除麻疹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范围 (在现行全国范围使用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接种),基本概念,一、预防接种:狭义:接种疫苗使个体或群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
广义: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二、计划免疫:即有计划的实施预防接种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的目的三、免疫规划: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免疫规划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计划免疫也已取得的成果,扩大预防接种服务人群,积极推广应用新疫苗有利于我国预防接种工作与国际接轨扩大免疫规划(EPI):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提出在全球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包含两个内容:1、扩大预防接种的目标人群,提高接种率2、逐步推广使用安全、有效的新疫苗免疫规划工作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8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12月1日开始实施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005年3月16日由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6月1日起实施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005年9月20日,卫生部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目前,卫生部已基本完成修订,修订稿尚未下发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2006年3月8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2006年 12月30日由卫生部印发我国预防接种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预防接种实施,预防接种服务的组织形式 1、常规免疫: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免疫程序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纳入免疫规划管理的二类疫苗如Hib、肺炎疫苗等)为适龄人群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2、群体性预防接种: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如麻疹和脊灰强化免疫) 3、应急接种: 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预防接种的服务形式 定点接种:预防接种门诊、出生时接种 入户接种:如脊灰强化免疫 临时接种:在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儿童聚集地、组织开展群体性接种、应急接种时,可以在定点接种、入户接种形式外,在特殊人群儿童聚集地、传染病流行地区或集体单位等,设立临时接种点,选择适宜时间,为目标人群提供临时接种服务,——《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注:我省在过渡阶段仍保留6岁时第3剂次麻疹疫苗接种,具体接种要求不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的免疫程序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2007年项目管理方案)新免疫程序的执行,逐步过渡省、市每年制定下发年度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方案,逐步推进扩大免疫规划进程每年度的项目管理方案都是从下一年的5月1日开始执行 例:2008年项目管理方案规定:自09.5.1后执行,1岁半儿童免费接种甲肝疫苗2009年项目管理方案规定:自2010年5月1日开始,对 18—24月龄儿童的麻疹复种使用免费的麻腮风疫苗。
过渡期同种疫苗一类、二类交错,造成误解,免疫规划管理 预防接种门诊(室)管理 疫苗与冷链管理 流动人群管理,预防接种门诊(室)设置和管理,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室 预防接种门诊由城市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和街道卫生院(所)等医疗单位设立,是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的基层服务网点,除承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第一类疫苗的预防接种任务外,还承担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任务 预防接种室由设有产科病房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设立,具体承担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的接种任务,并做好与预防接种门诊的衔接工作,——山东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管理的通知》(鲁卫疾控字〔2006〕34号),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县级以上城区驻地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人口不超过8万人,布局合理,方便群众 农村以乡镇为单位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原则上每个乡镇1处,特殊情况不得超过2处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预防接种门诊时,须明确其承担的第一类疫苗接种任务的责任区域,原则上只有承担第一类疫苗接种任务的预防接种门诊方可开展第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每个县(市、区)至少指定1处预防接种门诊,24小时开展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接种。
——山东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管理的通知》,预防接种单位工作人员 须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 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据《山东省预防接种门诊(室)建设标准》,我省将预防接种门诊划分为省级示范、市级规范、县级合格三类,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省级示范门诊由市卫生局申报,省厅验收批准并命名、发牌; 市级规范门诊由辖区县(市、区)卫生局申报,市卫生局验收批准并命名、发牌; 县级合格门诊由辖区县(市、区)卫生局指定、验收批准并命名、发牌1997年我县在全市率先推广以乡镇为单位的定点集中式预防接种,在全县建立了18处接种门诊2005年7月,高新办卫生院在邹魏工业园区设立1处固定接种点,全县接种门诊达到19处 2006年根据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管理的通知》,我县对全县19处接种门诊和4处产科接种室进行了资质认证,发放了资质认证书2010年卫生局对各接种门诊(室)重新进行了资质认证,换发资质证书 我县目前19处集中式接种门诊,其中通过省级示范门诊验收8处,通过市级规范门诊验收11处全部执行日接种运转模式累计对304名具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发放了预防接种上岗证。
2008年以来省级未再验收新的示范门诊疫苗与冷链管理,基本概念 1、 疫苗: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的免疫制剂,即包括用于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2、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冷藏储存、运输设施和设备 3、冷链系统:是在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因素,即人员、管理措施和保障的工作体系 冷链系统能够保证疫苗从生产厂家到被接种者之间的所有贮存与运输过程均处于正确的温度下,从而保证疫苗的有效性及计划免疫的工作质量疫苗分类管理,第一类疫苗 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简单的讲,第一类疫苗即免费疫苗 第二类疫苗 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简单的讲,第二类疫苗即自费疫苗 (目前我县纳入常规免疫接种的二类疫苗:Hib、口轮、23价肺炎、4价流脑,其他有狂犬苗、流感疫苗、兰菌净) 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分类是动态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的演变,1978,2002,2007,,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百白破疫苗 白破疫苗 麻疹疫苗,5,6,14,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百白破疫苗 白破疫苗 麻疹疫苗 乙肝疫苗,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 乙肝疫苗 麻腮风疫苗 乙脑疫苗 A群流脑疫苗 A+C群流脑疫苗 甲肝疫苗 出血热疫苗* 炭疽疫苗* 钩体疫苗*,,疫苗为什么需要冷链?,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大多为蛋白质,而且有的疫苗是活的微生物。
疫苗一般都怕热、怕光,有的怕冻热或光可使蛋白变性、多糖降解和微生物灭活,影响其免疫效果,尤其是反复冻融不仅严重影响疫苗效力,而且增加了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率 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纠纷时,冷链是一项重要的调查内容(2010年网报山西高温暴露疫苗事件),冷链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1),冷链设备应按计划购置和下发,建立健全领发手续,做到专物专用,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冷链设备要有专门房屋安置,正确使用,定期保养,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 各级冷链管理、维护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疾控机构应有专人对冷链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接种单位应对疫苗储存设备进行维护 制订冷链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包括设备说明书、合格证、保修单、到货通知单及验收报告书等),建立冷链设备档案,冷链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2),对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进行温度记录,保存2年备查 对冷链设备、设施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对所使用冷链设备运转状态进行监测,每年向上级疾控机构“冷链设备运转状况报表”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第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按要求对储存疫苗的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
采用温度计对冰箱进行温度监测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第十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对运输过程中的疫苗进行温度监测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疫苗名称、生产企业、供货(发送)单位、数量、批号及有效期、启运和到达时间、启运和到达时的疫苗储存温度和环境温度、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运输工具名称和接送疫苗人员签名 (运输记录表),《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流动人群管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儿童迁移时,儿童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查儿童接种证或既往预防接种史证明,并据此建立该儿童预防接种卡(簿)对无证、无卡或接种证明的儿童要及时补建、补种现各预防接种单位均建立流动儿童专卡,每季度对辖区6周岁以下儿童进行主动搜索,对他们进行建卡、建证或补证,并开展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工作各接种单位每季度上报本辖区流动儿童数(包括流入儿童数和流出儿童数)和常规免疫接种情况 流动务工人群:自2006年开始,由高新办卫生院对外来人口聚集的邹魏工业园外籍职工入厂前常规接种1剂麻疹疫苗长山、韩店等镇也陆续建立了对流动务工人员入厂前常规接种1针麻疹疫苗的长效机制。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