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近体诗格律解析.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8****9
  • 文档编号:257160753
  • 上传时间:2022-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3.7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近H爵格律一、格律的基本概念汉语诗歌的格律包括韵律和声律两部分:(一)韵律:利用固定位置(句尾)相同元音的重复造成对称感,叫押韵(叶韵)二)声律:利用声调高低的错综交替,造成和谐感,叫节奏(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高而长,上、去、入声低而短,故统称为“仄声”)韵律较简单,自发成分更多些;声律较复杂,自觉运用的成分更多些后世诗歌用韵的各种格式,在《诗经》中便都已出现了,直到唐代近体诗也并未超出这个范围,只不过限制严格罢了至于声律的运用,在六朝以前的诗里是极不明显的,偶见合于声律之作只能视为暗合声律的自觉运用,肇自齐梁新体诗人,到唐代才形成一套完备的并且是普遍采用的格式,并因此建立起一种新诗体——近体(又称今体诗、律诗、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最终确立定型,从此诗歌分为古体与近体两大类近体不但讲究声律,韵律的规定亦远比古体严格,故后世所谓诗律主要就指近体诗格律只要掌握了近体诗格律,又明白古近体的区别,古体诗的格律也就不辨自明了声律是近体诗格律的核心二、古体与近体古体系相对近体而言,唐代以前的诗,除了处于尝试阶段的齐梁新体诗外都属于古体;唐人及后世所写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亦属古体古体与近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句式1、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五、六、七及杂言均可;近体只有五言与七两种。

      2、古体每首句数亦无规定,少则两句,多则上百句;近体正体八句,绝句四句,排律(长律)不限二)韵律1、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即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用一个韵,不能换韵2、古体可偶句叶韵(押韵),亦可奇句叶韵;近体仅偶句叶韵,奇句除首句可叶可不叶(五言首句不入韵者多,七言首句入韵者多)外,其余均不可叶韵3、古体可用平声韵,亦可用仄声韵;近体仅用平声韵,仄韵近体罕见三)声律古体不讲究声律,近体讲究声律,此为古近体区别之关键需要说明的是,唐近体形成以后,人们写古体有时也讲究声律,但并不严格,并无一套普遍遵守的规律以下各节,便都是讲近体诗声律三、律句大约在元代以前,汉语的四个声调为平、上、去、入其后中原一带声调发生变化,即“平分阴阳”(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入派三声”(入声消失,“派往”平、上、去三声)元代以后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即现代汉语所谓“北方方言区”)进入汉语发展的现代语音时代后人作近体诗通常是以唐宋时代的语音为基础的近体诗基本上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因此五言诗基本句型为:1、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2、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在诗句搭配中,还需要平起仄收或仄起平收句型,因此又派生出两种:3、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4、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五言无论怎样变化,皆不超出这四种句型(另有一种特殊句型,放在后面说)。

      在五言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两个音为一个节奏单位),就变为七言句:1、叵乎平仄仄平(仄起平收)2、叵正仄平平仄(平起仄收)3、叵1平平仄仄(仄起仄收)4、叵邛仄仄平平(平起平收)七言诗无论怎样变化,皆不超出这四种句型(另有一种特殊句型,放在后面说)律句声调变化的规律主要表现在逢双的音节上逢双严格,逢单灵活,这一特点不仅贯穿于律句本身的声调变化,而且也贯穿于律句搭配成诗所依据的粘对规律四、律句的粘对律句搭配成诗,各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各4种格式,共16种各种格式依据粘与对的规则搭配粘,指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对,指同一联上下句之关系可概括为口诀如下: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相对相反,相粘相同相同与相反,均就平仄而言对句相对”:五言:七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帆仄平平仄仄厂“邻句相粘”,近体诗两句为一联,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上句即为“邻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帆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仄平平平仄rc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注意,所谓邻句相粘(平仄相同),并非完全相粘,而主要是逢双音节相粘为何不完全相粘?因为第三句不入韵,首尾须是仄声(除首句外,奇句首尾音节必须是仄声),所以不可能与第二句(首尾音节必为平声)完全相粘,如上所举,五言第三句只能用平起仄收句(不能用平起平收),七言第三句只能用仄起仄收(不能用仄起平收句)。

      与此相类,所谓对句相对,有时也不是完全相对,而主要是逢双音节相对如首句入韵式(首句平声首尾):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近平平平仄仄年可平首联上句平声入韵,下句须叶韵,收尾亦为平声(偶句皆为平声收尾),故不能完全相对五言只能用仄起平收句,七言只能用平起平收句,下联上句为仄收,故与下句完全相对综上所述,对于粘对规则还须作两点说明:第一,所谓相粘,由于是奇句(仄收)粘偶句(平收),故永远是头粘尾不粘,具体而言不外两种粘法: 1、平起平收句(偶句)2、仄起平收句(偶句)平起仄收句(奇句)仄起仄收句(奇句)第二,所谓相对,由于是偶句对奇句,一般情况都是头尾全对,但如果首联第一句入韵(平收),则第二句(须平收入韵)与之便不能完全相对,只能是头对尾不对,具体而言不外两种对法:1、平起平收句(首句)2、仄起平收句(首句)仄起平收句(次句)平起平收句(次句)这种头对尾不对的情况只可能出现在首联无论头粘尾不粘或头对尾不对,均不超出四种基本句型和逢双严、逢单宽的原则范围弄清了粘对方法,知其然,还须进一步知其所以然前面讲过,律句构成的原则,是利用平仄变化造成节奏感,律句本身是有韵律且悦耳的,但如果一首诗全是一种句型的不断重复,便会使人感到单调。

      而“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就是要使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平仄不断变化,造成错综而和谐的节奏感邻句相粘成为普遍遵守的法则,正是近体诗声律最后形成的标志了解了四种基本句型及粘对原则,于是便可试推演近体诗各种平仄格式五言绝句:1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3 、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4、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绝句:(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即在绝句基础上加四句(略),继续延长就成为排律粘对原则实为声律的核心,掌握了四种基本句型,并能根据粘对原则加以搭配,则无论绝句、律诗或排律的格式都很容易推演出来,不必硬记但以此法作诗,一定会感到很困难,难于做到每个字都符合声律要求事实上,古人作诗并非完全遵守此法比如:客路青山外仄仄平平仄舟行绿水前平平仄仄平潮平两岸阔平平回:仄风正一帆悬国仄仄平平海日生残夜仄仄平平仄江春入旧年平平仄仄平乡书何处达平平平仄仄(“达”古读作去声)归雁洛阳边田仄仄平平(王湾《次北固山下》)但是,不完全合律并非随意的,而是有一定之规五、声律的灵活运用声律包括律句的构成、同联之间句与句相对、联与联相粘这三方面,都是讲声调平仄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都主要表现在逢双的音节上。

      拿律句来说,无论哪种句型,逢双音节必然变,逢单音节则不尽然,如:仄仄仄平平,二、四音节的平仄有变化,一、三无变化再如对句相对: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上下句的二、四音节均相对(平仄相反),第一音节也相对,三、五音节则不相对又如邻句相粘: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邻句(三、四句)的二四音节均相粘(邻句相粘是为了上下联之间平仄发生变化),第一音节亦相粘,三、五则不相粘汉语诗歌的声律主要表现在逢双音节的变化上,原因就在它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在检查一首诗是否合律时,便可以采取一个简单的方法(当然不是完善的方法),那就是先看首句逢双音节是否变化,然后再看以下各句中逢双音节是否符合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的原则长期以来流传一种说法:“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言如此,五言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不完善,但只要注意到例外的情况便可运用一)关于“一三五不论”这个说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涉及下面两种句型时要注意:1、五言平起平收和七言仄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一音节与七言第三音节若变为仄声,就犯了“孤平”,此近体诗之大忌,孤平,即除句末入韵之平声外,前面只剩一个平声。

      孤平专指此一句型而言,别的句型出现这一情况不能叫犯孤平对于孤平,一是避免,再就是可以“拗救”,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例如:■叱云苏廷)石上史民闻匹钟陆龟蒙)非但孤平,即使这种拗救之句在唐诗使极少见的,也就是说,诗人对于五言的这种句型的第一字和七言之第三字,通常是避免改用仄声的2、五言仄起平收和七言平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之第三和七言之第五字不能改为平声,否则犯“三平调”,这也是近体诗大忌,且无法补救三平专指最后三个音节,前面连用三个平声则不是三平调只要注意上述两种句型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就完全可行了二)关于“二四六分明”这是贯穿近体诗声律的基本原则,但亦有一个例外,表现在五言平起仄收和七言仄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型常变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且破坏了粘对,故只能看成这种变化了的句型违背了律句逢双音节的平仄前后相反的规律,是一种派生的特殊句型但唐人却大量采用,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连用三个平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夕”为入声字)(张九龄《望月有怀》)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

      李白《赠孟浩然》)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漫王维《赠裴秀才迪》)12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曲江》)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以上所举七言中,还有属于拗救和拗而不救的,暂不论从声律角度来看,这种句型很不合理,但因约定俗成而为诗家普遍接受前面两节所言,要之不外三条:一,避免孤平;二、避免三平调;三、特殊句型只要懂得此三条,在根据声律读诗或写诗时运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便不会有误了三)关于拗救只要不违反上述原则,便可拗而不救,拗而救之实为锦上添花要了解拗救的来历,还得回过头去,从诗律谈起前面已讲过律句的四种句型,以及根据粘对规律搭配成诗的四种格式(每体四种)要补充的是,句与句之间还有联在近体诗中联的观念很重要无论律、绝、排,其中联的构成亦不外四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四种联式,平仄变化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一联之中平声与仄声总数相等可见近体诗声律不但要求平仄变化,还要在变化中保持平衡,这种平衡只可能表现在一联以及由联构成的诗式上。

      拗救正是为了恢复被“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所破坏了的平仄数量之平衡举例如下:垂钓坐磐石,名青,如闲孟浩然《万山潭作》)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_于何满子,组目落君前张祜《宫词》)拗而不救在唐诗中也常见:西陆蝉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