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服饰考察报告.doc
31页纳西族服饰纳西族服饰“披星戴月”的纳西人: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 纳西族女性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各地的服饰也有着差异: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 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 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 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 作时对肩背的损伤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 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 6 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 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 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 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 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服饰历史服饰历史纳西族居住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和川滇交界的 泸沽湖地区是纳西族的两个主要聚居地,其余散居于中甸、维西、永胜、盐边、盐源、 木里和西藏芒康等县。
这里是属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境内山 川壮丽,河流纵横,景色秀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身厚,被视为是美丽、神秘而又富足 的“香格里拉”今天,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古城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受到海内外的关 注 古代的纳西人,男穿短衣、长裤,女穿短衣、 纳西族服饰长裙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他们不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 妇女则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清代以前,纳西族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为主, 青壮年多着白色,而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土司们则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 官帽,在见官、迎宾、拜客时穿用,平时很少穿戴,在家时他们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 戴瓜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 雍正初年以来,受“改土 归流”的政策的影响,清代历任官吏曾多次明令纳西族移风易俗,因而纳西族的服饰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夕,丽江一带男子服饰与临近汉族已基本相同, 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 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女性服饰女性服饰纳西族女子服饰有两种类型 丽江一带丽江一带第一种在丽江一带,穿的人数较多,分布较广。
丽江纳西族女子留发编辫,顶头帕或 戴帽子一般内穿立领右衽上衣衣为布纽扣、长袖、宽腰,前幅短,后幅长,用蓝色、白色等布料制作外罩一件用浅湖蓝色、蓝色、紫红色、大红色、黑色等颜色的棉布或毛 质布料、灯心绒缝制成的有衽圆领的坎肩,系围腰或搭裙下着黑色或蓝色、灰色长裤, 脚穿绣花 纳西族服饰鞋、布鞋或胶鞋,背披七星羊皮背饰这种羊皮背饰是纳西族女子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做工精美,造型别致其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呈两排缀饰在羊皮背饰的表 面 中甸白地中甸白地第二种见于中甸白地那里的纳西族妇女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 的圆形银牌身穿开长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加彩绣,腰系黑底 起彩色线 格花并垂毛线须穗的腰带下穿长裤的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穿毡鞋或靴,背披白毛山 羊皮其服饰色调素雅,古朴大方各地纳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环、戒指和手镯,有些胸前 挂银须穗服与饰搭配得体,自然谐和,很有风韵 纳西族妇女的羊皮背饰是其服饰 中最具特色之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背饰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称为“羊 皮披肩”羊皮披肩多精选黑色、白色的绵羊或山羊皮,经过反复揉制后,剪裁而成。
不同 地区的羊皮披肩形制不同,中甸、维西等地的纳西族妇女羊皮披肩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丽 江一带的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以毛色纯黑为最佳,上部横镶一段黑氆氇(毛织品)或黑 呢子,内衬天蓝色棉布,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 纳西族女性服饰缀有并列的七个圆形彩线绣花布盘,传统羊皮披肩的肩部还缀有两个圆形彩线绣花布盘 披戴时用前面的两条绣花布长带在胸前相系,带端绣有海螺、水波浪、盆花、灯笼、蜜蜂、蝴蝶等图案,还有携手跳舞的人群像,据说是象征纳西族人民如蜂似蝶的奔忙,以辛勤的 劳动换取甜蜜生活的炽热感情 纳西族羊皮披肩,以妇女披戴为主,过去男子也曾披 用这种披肩首先源于纳西族先民的游牧生活,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远古的时候, 羊皮披肩是纳西族先民的主要御寒工具,那时,纳西族是山地游牧部落,以放牧为主,他 们剥下羊皮披挂在肩上以御风寒由于劳动需要背负重物,羊皮披肩又多了一个负重垫背 的功能随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羊皮披肩开始向适用美观的 方向发展,而且装饰的功能日益突出,成了今天纳西族妇女特有的一种装束 男性服饰男性服饰纳西族男子的传统穿戴也大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 纳西族男性服饰于中甸三坝一带。
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 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 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 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 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服饰特点服饰特点纳西族未婚姑娘爱梳长辫于腰后,或戴头帕、帽子妇女们还喜欢佩戴耳环、戒指、 银或玉质手镯及金、银项链等饰物 丽江纳西族的大襟女袄多为布袍,基本结构是 大袖、无领、夹层,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齐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围腰,背披“羊披” 由于丽江地区的海拔、气温、水草山林等条件宜于发展畜牧业,牛羊皮毛也就成为纳西族 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东巴经《迎东格神》中有这样的描写:“天地动,生两兄妹, 结缘成一家,牧养白绵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毡,用羊毛作帽子腰带……”,直到现在,纳西 妇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饰的一个主要标记羊皮披纳西语称“优轭”,用毛色乌黑纯净 的绵羊皮经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后,再按体裁制缝上黑绒或黑氆氇的“优轭筒”(羊皮颈), 饰以七块圆形五彩丝绒绣的“优轭缪”(羊皮眼睛),再订上七组细白羊皮条做成的“优轭崩” (羊皮须),一对“优轭货”(羊皮背带)用白布做成。
上绣蓝色蝴蝶纹饰,一端订在羊皮的背部, 羊皮披在背上,背带在胸前交叉,然后绕回背后从下端把羊皮系紧,尾端自然垂下,类同有“尾”,与东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宁蒗纳西族摩梭人女子的腰带,用很多的宽布条制 成,层层缠于腰间,宽的可达二十多公分腰带下面系着的,是宽大的百褶长裙 以 丽江县城大研古城为代表的纳西族民族服饰,未婚女子一般梳长发或扎长辨批垂肩后,已 婚妇女则在头顶梳发髻,喜欢带蓝色帽子衣着方面,上身着宽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 后幅及胫,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用黑、白、蓝等 色棉布缝制的百褶围腰,从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绣花鞋在领、袖、襟等处绣 有花边,朴素大方由于纳西族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 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 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 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 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 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
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 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 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 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 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 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宁蒗地区的摩梭人的服饰则另有特点 摩梭女子喜欢用牦牛尾或线制成粗大的假发辩,戴交缠式布包头,上身着短衫,下着十分 宽大的长裙腰间用很长的宽布条层层缠绕 纳西妇女喜欢佩带手镯、耳环等饰物 服饰传说服饰传说关于纳西族的羊皮披肩,在民间和学术界有着多种推测和解释,关 纳西族老者于它的神话传说也很多相传在很久以前,纳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过着宁静的生活 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他放出八个太阳与原有的太阳一起,轮番烤灼大地, 人间没有黑夜,大地处处焦黄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她用鸟 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英姑到了东海边,恰巧 遇上龙三太子,两人相爱。
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可恶的旱魔施记将龙三 太子陷入深潭,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可怜的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终因气衰力 竭,倒在了地上,从此,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丽江) 龙三太子拼死冲出深潭,呼叫着 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变成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白沙三多神见状造了一条雪龙,一连吞下了七个太阳,并把变冷后的太阳又吐到地上,只留下一个太阳将之变成了月亮三多神 把七个冷太阳捏成了七个闪光的星星,镶在英姑的顶阳衫,以资表彰为了纪念英姑,纳 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象征勤劳勇敢,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因而羊皮披肩含有“披星戴月”之意,寓意纳西族勤劳辛苦 服饰变迁服饰变迁环环境境与与气气候候环境与气候,是造成纳西族服饰“厚重”特色的主要原因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漫 长的过程中,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想尽办法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服饰,就是这种适应性选择的直接结果古人把服饰问题放在“衣、食、住、行”之首,说 明服饰是人类原始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 “厚重”是纳西族服饰变迁中较为稳定和普遍 的特色以丽江坝区传统女性服饰为例,上身第一层为衬衣,第二层为夹层大褂,其中后 摆直达小腿部,第三层为粗 纳西族服饰呢“氆坎间”。
第四层是“七星羊皮”下身是裤子、大褂尾摆和围腰头上是一个半球形的 头箍,其上有加厚的衬布和加宽的遮阳片粗略计算,一套传统服饰,其重量少则七八斤, 多则十余斤 在探讨这一“厚重”特色的成因时,我们看到纳西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及其 气候因素据史载,纳西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从黄河流域南迁,至迟在秦代以前到达雅 砻江和金沙江流域这一地区是典型横断山区,其气候特点是“早晚冷,中午晒”,夏季凉 爽,寒冷,为了抵御寒风,她们采用了较厚重的着装 如前所述,纳西服饰以“厚重” 为特色,而“厚重”就难免“粗笨”, “粗笨”就难于被 今天的年轻人所接受这巳成为民族服 饰传承中的一大障碍几年前,有关部门率先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革,多数人都选择了面料 轻薄、色彩鲜艳的新装,穿在年轻女性身上,确也出彩但笔者每见丽江导游小姐早晚时 间在漂亮的民族服装之外罩上一件厚实的风衣,不用问,从她们冻红的脸蛋上看出,新式 服装满足了的需求,但达不到御寒的目的这也是今天新式服装难于推广普及的一个重要 原因 生生产产力力水水平平生产力水平是纳西族服饰面料选择中的制约性因素 服饰,作为一种人类制造的 产品,它的发展与变化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纳西族服饰在近 2000 年时间里,其面料选择经历了从皮革、毛毡、麻布到粗呢与细布的发展过程,基本反映了民族生产力发展 的相应水平 秦汉时期,纳西族以游牧、征战、迁徙为主拥有制盐和冶铁技术 纳西族老人的服饰,但主要用于生产与军事活动可通过贸易途径从邻近地区换得一些布料,但当时仍以皮 毛制品为主, 《东巴经》中也多有此类记载 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