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习《建筑易学与人居环境》心得体会 (4).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金**
  • 文档编号:225971956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3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习《建筑易学与人居环境》心得体会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区域性gis指标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

      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

      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述评 3.1国外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美国走在前列早在1976年,美国卡普(cap,f.m.)等学者在调查旧金山的居民对居住区位因素的选择时.让居民从100个因素中挑选出对区位选择最重要的选项.得到了有意义的2o个要素;后来,诺克斯(knox,1995)把这些要素分为6大类(美学、邻居、通达性、安全、噪声及令人烦恼的事情),开创了系统调查评价的先例。

      《美国城市文化》评价“城市宜人性”涉及到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1997年,美国对301个都市区评选“居家最佳地区”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英国“城市设计小组”的“好的城市设计”的概念中包含了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核2001年asami提出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和要素应包括可持续性(susmin.ability)[1ol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conomyintelli.genceuniteiu)的全球城市“宜居性”排名工作是在其先前“居住困难度”的调查方法上展开,选取40余项因子、五大类,为城市宜居性提供评价的指标ll12005年,美国money杂志每年一次对全美宜居城市进行了评选其评价基于对市民的调查,和英国一样把宜居性放在了重要位置蚴美国著名的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humanresourcecon.suhing)提出了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国外在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中主要把‘宜居性’作为重要指标并指导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目前,由于一系列环境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投入运行及纵深的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美、日、英、法、德等)已应用计算兼容磁带遥感数据方法在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

      这一评价技术手段和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总趋势 3.2国内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在国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发展快自吴良镛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进行研究以来,人居环境的学术研究逐步展开.并逐渐深入到可操作的层面由吴良镛提出的“五大原则”、“五大系统”、“五大层次”等理论为我国目前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的主流导向在实践层面.已经在两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一,从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即微观层面探讨人居环境建设的操作方法,比如基于小区尺度、居住区尺度的实例研究等;其二,为佐证理论研究而对城市进行中观和宏观层面人居环境评价及措施建议 和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流方向一样.周志田等(20tma)提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发布了“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o7a)主持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宜居性”评价提供了科学评价的依据fl8刮而有更多的学者加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杨贵庆(1997a)建立了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刘颂(1999a)、李雪铭(2002a)、叶长盛(2003a)、李娜(2007a)等构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提供了展坚实的理论依据李王鸣(1999a)、张仁开、李华生(2005a)等从城市尺度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宁越敏(1999a)和胡武贤(20tma)张文新(2007a)、孙志芬(2007a)分别对大都市和中等城市确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对城市层次上的人居环境研究进行了细化田陈浮(2000a)等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叶依广(2004a)的最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熊鹰(2007a)等以XX市为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定性定量评价、李明(2007a)等在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方法、陈春(2007a)等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定级研究拓宽了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评价方法、思路 国内已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以下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部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北京国际城市发 展研究院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今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提出了由1o个次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民众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小康》杂志在2006年1月第一期杂志中推出了“中国小康休闲指数”。

      纵观十多年来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情况,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理论成果丰硕但却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4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多基于建筑学的角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尚不完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文素养等差异都很大,单一而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表达不同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缺少对区域的考虑在评价内容方面.国内已有的评价体系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城市环境质量为着墨点,而忽略了对城市形象与文化等内容深层次评价方法的探讨在城市因子选择方面,强调了一些细化的且易主观改变的指标.而对地理环境这一制约人居条件的最重要因素缺乏考虑在评价适用性和结果可比性方面,国外的评价指标相对宏观,使评价体系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程度的横向可比性,亦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我国的评价指标往往根据特定的单一评价对象量身定做,从而使评价的结果具备客观性的同时却丧失了横向可比性在评价思想方面,不能适应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未能将“人地和谐”和“环境友好”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人居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大量数据、图形的分析、处理,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5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我国目前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已备受关注且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现存的人居环境的评价理论、方法、尺度等方面尚存诸多缺陷.难以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服务;因而在未来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中以下内容有待深入 5.1加强区域研究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簏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人居环境中无论是自然因子还是社会人文因子甚至是建筑风格都无不体现出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在人居环境的评价和研究中,难以统一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因而.人居环境的区域研究有利于洞悉人居环境各因子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拟定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的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模型例如,XX省的大部分地级市都在四川盆地内,这些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因子十分相近.以区域为尺度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XX省地级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横向评价,从而促进区域人居环境的建设. 5.2引入地理信息系(gis) 人居环境评价很难通过单一而笼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表达特定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

      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处理和空间信息模型模拟分析为其核心功能(高级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引人,建立数字城市,可以解决人居环境研究中众多的技术问题根据对现有人居环境的数据库的建立并对资料进行特定区域与空间的影响分析,体现人居环境研究的整体性和区域性;通过模拟分析,建立特定(非普适性)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而得到模型,从而有效的分析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5.3注重人居环境评价理念的拓展 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对人居环境的内涵、外延及其形成、演进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需加强对“人居环境”的界定、人居环境的实质、人居环境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范畴等进行探索,以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城市人居环境研究需要基于 “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的新视野、新思维基于“人地和谐”的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的城市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的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助于制定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