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doc

44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267606239
  • 上传时间:2022-03-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9KB
  • / 4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一、总则 1.区域概况 1.1地理位置 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 ~120°23′,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余杭区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面与海宁市接壤, 东北与桐乡市交界,北面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西面与临安市为邻,西南与富阳市相接 1.2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1)历史沿革 余杭区域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据嘉庆《余杭县志》记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禹航”后传为“余杭”,同样表明余杭历史之久远,地位之重要余杭春秋时属吴越领地,初属越,后属吴,勾践灭吴后又属越战国中期楚败越,又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已在今境内设余杭、钱唐(含今杭州市)两县,属会稽郡,此为建县之始隋开皇九年(598年),改置杭州,州治余杭,翌年移至钱唐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为杭州余杭郡,钱唐、余杭仍为所属唐武德四年(621年),为避国号,改钱唐为钱塘。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富春三县部分地置钱江县宋太平天国4年(979年),改名仁和明、清两代,改杭州路为杭州府,统辖余杭、钱塘、仁和三县直至清末,一直是三县并置民国元年(1912年),钱塘、仁和合为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江道1927年从杭县划出西湖、会堡、湖墅、皋塘、江干、杭县城区6个区,建立杭州市,市县开始分设 1949年5月,余杭解放,余杭县先后分属临安、嘉兴、建德专区,1957年以后属杭州市1958年4月,县建制撤销,属杭州市郊区余杭县建制也与1958年撤销,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余杭县从临安县分出,并入钱塘联社,同年,设立余杭市,市治临平镇2001年3月,撤销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2)行政区划 2006年,余杭区下辖14个镇、中泰1个乡、4个街道、262个行政村,3个管委会,区政府所在地为临平街道2006年底总人口为81.79万人2007年底五常管委会调整为五常街道) 1.3自然地理条件 (1)地质构造 余杭区地层跨越钱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两个地层分区,属扬子江南过渡区地层特征,以第四系分布面积最广、成因类型多,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区域构造位置位于萧山—球川北东向断裂的北西侧,属扬子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的二级钱塘江台坳的北东端,基底由前震旦系地层构成,岩石变质不深,上覆地台型盖层。

      三级构造单元大部归缩于余杭—嘉兴台陷区域构造线呈北东走向宏观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区(天目山相对隆起区)和东部平原区(中、新生代平湖凹陷区) (2)地形地貌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1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余杭区处在杭嘉湖平原和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为界,西北为山地丘陵区,属天目山余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窑头山(1095米)和红桃山(1029米)两座;东部为堆积平原,地势低平,河塘密布,属于著名的杭嘉湖平原,海拔仅2~3米;东南部为滩涂平原,地势又略转高亢,海拔5~7米余杭区域具有中山、低山、高丘、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河滩涂平原等多种地貌特征,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1.48% (3)水文水系 流经余杭境内的主要河流为东苕溪、大运河和上塘河,因地势差异,分成东西两个水系,西部以东苕溪为主,多为天然河流,支流众多,呈羽状汇集;东部以京杭大运河和上塘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塘棋布。

      东苕溪源自临安东天目山马尖岗,流经全境后经德清、湖州与西苕溪汇合,北入太湖,全长157.36km,余杭境内45km京杭运河自桐乡大麻入余杭,南入杭州市区,境内长31.27km上塘河自杭州艮山门流入余杭境内,东至海宁盐官镇入钱塘江,全长48km,境内长11.375km (4)气候条件 余杭区属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长、春秋短,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无严寒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6℃,受地形海拔影响,水网平原河滩涂平原较高,为15.8℃~16.2℃,西部山区则低于15.5℃,山区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41℃/100m平均降雨量在1150~1550毫米之间,年降水日130~145天,降水存在地域差异,山地多于平原,由东部向西部呈递增趋势主要灾害天气以低温、暴雨、台风、冰雹和干旱天气为主 1.4资源环境条件 (1)矿产资源 余杭境内已探明的矿种有22种,其中有膨润土、白云岩的大型矿床3处;铁目矿、石英、凝灰岩等中型矿床8处另有磁铁、锰、铜、锡、莹石、重晶石、天然气等矿藏 (2)土壤资源 余杭全区境内土壤组合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滩涂平原土壤组合,分布于临平、星桥、乔司等街道为稻麻棉轮作区,旱地面积占70%以上;二是平原水网土壤组合,分布于上溏河与东苕溪之间大运河两岸,地形平坦,水网丰富,土壤深厚肥沃,为粮、桑、果、渔集中产区;三是河谷平原土壤组合,分布于苕溪一带,为重点产粮区;四是低山丘陵土壤组合,主要分布于西部丘陵河谷地,为产粮区。

      (3)水资源 余杭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在正常年景下,地下水资源总量有1.57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有主要河流蓄水组成,其中东苕溪地区0.77亿立方米,京杭运河地区0.576亿立方米,上溏河地区0.227亿立方米,常年可利用水资源达13.3亿立方米除河流外,还有许多荡、漾、潭等,对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水量调节等有重要作用 (4)生物资源 余杭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白鹭、杜鹃、黄鹂、画眉等数十种鸟类;黄鼬、华南兔、豹猫、石獾、穿山甲等十余种哺乳类动物;蝮蛇、赤练蛇、龟、鳖、石蛙、蟾蜍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泥鳅、黄鳝、鳗鱼等多种鱼虾类,水产资源丰富 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十分有利,除耕作地带以外,多为次年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丛和乔木,有水杉、银杏、黄杉、水松、杜仲、翠柏、天竺桂等分属77个种的495种树木竹林、茶林生长尤为良好竹类是主要的野生植物,毛竹遍布各个林场,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2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竹多为人工栽培,以产笋为主。

      水网地区分布水浮莲、凤眼莲、水花生等类型多样的水生植物 1.5社会经济条件 2006年余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34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5.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5.9亿元,增长 15.9%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8.0:58.9:33.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42901元;财政总收入达50.1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46亿元,分别增长25.4%和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67亿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90.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15元区域内的各城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工农业基础较为扎实,区块的特色经济明显,各项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是新一轮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余杭区的全部行政区范围,包括四个街道、十四个镇和一个乡(2007年五常管委会调整为五常街道),土地总面积为1226平方公里 3.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4)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5)《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06) (6)《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纲要》 (7)《浙江省环杭州湾城市群空间规划》 (8)《杭州城市总体规划》 (9)《杭州市域总体规划纲要》 (10)《杭州市生态带规划》 (11)《杭州市实施“构筑网络化大都市”若干意见》 (12)《余杭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3)《余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杭州市余杭区生态功能区划》 (15)各组团和乡镇总体规划 (16)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17)国家、省新近出台的相关文件作为规划的主要依据 (18)其他相关规划。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3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4.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07年,近期到2010年,远期至2020年基础数据以2006年为主) 5.指导思想 (1)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突出落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决策,以区域与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为核心,以空间协调配置、重大基础与公共设施、资源协调利用和空间管制为抓手,对余杭区进行全覆盖的区域性规划 (2)竞合区域,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以开放的思维与视野将余杭置于更大的区域进行多重考察,明确余杭在更大中区域承担的发展责任与要求,以提高余杭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为核心与最高目标,强调在大区域的有效竞争与整合发展中谋求余杭发展环境的最优化 (3)弹性开放,提高规划的应对能力 确保区域战略性规划对未来发展环境的开放性和较强应对性,规划既要对短期发展过程具有指导性、激励性,要对未来的不同可能保持开放性,从而实现可行性与弹性(应变能力)的结合。

      这要求规划不仅要关注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图景,也要对实现的过程和对策有深刻的把握 (4)挖崛人文与自然资源,凸显地域特色 在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必须突出并保持其鲜明特色规划强调建设高品位、特色鲜明的城市;强调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保护区域的人文特色;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体现地域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4 - 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 二、回顾与评价 1.区域城乡空间发展现状 1.1城镇空间发展现状 (1)“东强西弱”城镇发展不均衡,空间分布锲合地形特征 工业总产值的产出主力城镇主要分布在余杭区的东部和南部片区,如临平城、运河镇、塘栖镇、闲林镇等,而位于县域西部的城镇基本上没有产出,经济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东强西弱”的特点明显 由于余杭区内西部多山地,城镇发展受到地形的限制,交通往往不便,城镇经济发展缓慢,因而大部分城镇规模过小,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城镇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城镇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城镇的建设,管理水平也较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区内西部城镇发展受制鸬鸟镇、黄湖镇、百丈镇等镇为山地地形,受地形条件限制,城镇交通条件差,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度低,人口数量、经济水平都普遍较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